《旅鼠之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旅鼠之谜》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19:3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旅鼠之谜位梦华 “鼠”字成语积累 贼眉鼠眼 鼠目寸光
抱头鼠窜 胆小如鼠
鼠肚鸡肠 獐头鼠目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北极旅鼠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
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毛
色灰黑。体形椭圆,四肢短小,
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
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
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
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
勃然大怒,奋力反击。            旅鼠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警觉地注视周围的动静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警觉地注视周围的动静我在这儿呢! 位梦华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之一,是中国科学家中的第一个并且八次进入北极的人,也是第一个在北极过冬的并第一个和爱斯基摩人交朋友的人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探险考察,1991年他独闯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察,1993年再次深入北极。1995年他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北极的呼唤》等。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媲美( ) 挑衅( ) 笃信( )
迷惘( ) 啮齿( )
苔藓( ) 前赴后继( ) pìxìndǔwǎngniètái xiǎnfù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 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 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 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 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
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
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
奥秘?并且看看文中是怎样介绍
的?
第一大奥秘:繁殖能力惊人 旅鼠的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有过百万后代。密度达250只/公顷。 ……第二大奥秘:自杀定数量 自杀行为:停止进食,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第三大奥秘:死亡大迁移 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你认为是什么使得旅鼠进行这种不顾一切的“死亡大迁移”?是旅鼠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控制种群繁殖过快机制,使得旅鼠进行这种不顾一切的“死亡大迁移”。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
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
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
鼠的道路。” 讨论一下,这样说有无道理?
为什么?
材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
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 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肌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文,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呢?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我”对旅鼠的奥秘的探索,使读者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越读越起劲。而且小品文有对话,有讨论,方便内容的展开,而且适合阅读心理。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叙事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拓展延伸: 除了旅鼠之外,
其他动物也有一
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
你的观察和了解,
给大家介绍一
种吧。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 ,生
长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
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
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跳舞,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北美阿拉斯加狐狸自杀之谜谜 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谜黄山猕猴自杀之迷蛇树光棍树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之迷与自然和谐共处 写一篇介绍动物奇异现象的文章,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

可采用 “……之谜”的方式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