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说明文阅读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19: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2张PPT。欢迎进入我们的课堂说明文阅读复习中考考点:
1、把握说明对象,分析其特征,概括文章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辨析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分析。
4、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直击中考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 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1、《苏州园林》
2、《珍奇的稀有动物—— 针鼹?》
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辨析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练一练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一。明确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什么是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阅读指导答题技法:从三个方面入手,看题目;看段首中心句;看关键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二。抓住事物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外部)二、明确说明特征把握特征的方法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举例导航: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阅读指导
三。归纳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摹状貌★举例子:
语言标志: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答题格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的例子,更好地说明了……的特征,使文章具体真切,增强了说明力。
★列数字:
语言标志: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答题格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及答题格式★分类别:
语言标志:一类(种)……一类(种)……
答题格式: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得对……的说明更有加条理清楚。
★作比较:
语言标志:比、而、相对于、较……
答题格式: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与……进行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 下定义:
语言标志:科学、完整,判断句。
答题格式: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点,让读者对……有了清晰准确的印象。★ 作诠释:
语言标志:对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说明。
答题格式:具体解释说明了……,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 打比方:
语言标志:像、仿佛……。
答题格式: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列图表:
语言标志:配有图画或表格
答题格式: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特点)。 ★ 摹状貌:
语言标志:描绘形状、情态等
答题格式:对……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 引资料:
语言标志:引用,标记是引号。
答题格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易混知识清单下定义VS作诠释下定义”: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解说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a.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定义这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作诠释练一练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摹状貌辨识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打比方作用:更具体形象地说明石拱桥桥洞的形状和形式优美 的特点。2、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
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
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举例子作用:更具体地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的特点。学以致用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作用:更加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5、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作用:更加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物候学。3、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作用: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列数字6、列图表作用:更清楚直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7、风沙的进攻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风沙的进攻方式。分类别练一练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1.作比较:把“勤于用脑的人”和“懒于用脑的人”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2.打比方:把“脑子”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三.归纳说明方法
考察方式:
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
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阅读指导
五。理清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 季节:春→冬; ……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理清说明顺序 判断说明顺序: 1、刘庄,位于杭州西湖西南西里湖畔,丁家山南麓,现辟为西湖国宾馆。它包括“水竹居”、“蕉石鸣琴”和丁家山等,占地540亩。“水竹居”,位于刘庄的东南面。“蕉石鸣琴”,在丁家山东北麓。丁家山,是南高峰的
支脉,西接大麦岭,三面临湖。空间顺序 2、1990年9月,北京西客站开始征集设计方案。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审定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方案。1993年1月,李鹏总理为西客站工程奠基,这座规模宏大,总投资达23.5亿元的大型客站,从此拉开了施工建设的序幕。时间顺序 3、竹子的世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毛竹了,它竿形粗大,材质坚韧,在我国分布最广,用途也最大。竹子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里,除了毛竹以及刚竹、慈竹、箬竹、淡竹以外,还有不少奇异的竹种,如方竹、实心竹等。逻辑顺序:从一般到特殊
六。体会说明语言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之意。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六、体会说明语言
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阅读指导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试 题 讲 析 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词好在哪里? 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题目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请说明理由方法: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它准确地反映了"雨量"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副词“多少”表程度,用来修饰“风沙”,/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它准确地反映了“风沙”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严密,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很可能”,表估计,准确地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可能性很大。3、我们学校绿化面积大,枝繁叶茂的小叶榕随处可见,部分角落还栽有茉莉和木本夜来香,整个校园花香迷人。“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角落栽种,删去不符合实际。“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七。说明文的结构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七、分析说明结构
辨析概念: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阅读指导七、分析说明结构
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常见形式:
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阅读指导七、分析说明结构
补充说明:
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引出说明的内容;
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
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阅读指导一起来,肯定行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大象的鼻子指龙卷风巨大威力奇特外形举例子列数字将龙卷风的威力说得更具体、更
确凿、更可信爱 恨 情 仇

(1)并不是只有人类和动物才懂得爱和恨,植物也有“爱和恨”。当然这种“爱和恨”不是感情的表现,而是体现在生长状况上:有的植物能和睦相处,有的则是“冤家对头”。 (2) 科学家经过实践证明:洋葱和胡萝卜
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赶对方的害虫;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散发出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种,两者生长健壮,相互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能使结出的葡萄香甜味浓;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把它们种在一起,能促进花繁叶茂;旱金莲单独种植时,花期只有一天,但如果让它与柏树为伴,花期可延长三四天;在月季花的盆土中种几棵大蒜或韭菜,能防止月季得白粉病。美国科学家用根、茎、叶都散发化学物质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半个月内就长出大萝卜。
(3)相反,有一些植物则是“冤家对头”,彼此水火不容。如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在一起,因为丁香花的香气对水仙花危害极大;郁金香和毋忘草、丁香花、紫罗兰都不能生长在一起,否则会互不相让;小麦、玉米、向日葵不能和白花草、木槿生长在一起,不然会使这些作物一无所获;另外,黄瓜和番茄,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也都不能种在一起。
(4)研究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一门新兴学科——生物化学群落学。科学家认为,这门科学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绿化,美化环境,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在栽种植物时,应注意把相互有利的栽在一起,千万不要让“冤家对头”同居,以免同室操戈,两败具伤。
?
1. 植物的“爱和恨“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
3.大豆为什么喜欢与蓖麻相处?为什么说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原文回答)
4.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5.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
6.生物化学群落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门科学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意义?举例子列举了适合种在一起的植物,说明植物间有“爱”。(第一句)思考与训练: 21世纪,光脑时代
光脑,人们也许还很陌生,但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直到50年代中后期,才可以说有了决定意义的突破。9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1000倍。
科学家们预计,光脑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
光脑在哪些地方优越于电脑呢?
   光脑并行处理能力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为593千米/秒,而光子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同时,超高速电脑只能在低温状态工作,而光脑在室温下即可展开工作;和电脑相比,光脑信息存储量大。
  众所周知,对于电脑来说,电子是信息的载体,它只能通过一些相互绝缘的导线来传导,因此,尽管现今的电脑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但电脑的能力极限还是隐约可见的。那就是在最佳情况下,电子在固体中的运行速度也远远不如光速。另外,无论微电路中的电流是多么微弱,但随着装配密度的提高,散发热量也在不断提高,使导体之间产生电磁作用,从而制约了电脑的运行速度。 此外,还有极为理想的光辐射源——激光器可供使用。最主要的一点是光子不需要导线,即使在光线相交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丝毫不会相互影响。
和电脑相比,光脑的“无导线计算机”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
科学家正试验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制造一种“杂交”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能更快地处理信息,而又可克服目前巨型机的一大病症——内部过热。而一台光脑只需要一台电脑所需要能量的一小部分就能驱动,从而大大减少机器产生的热量。光脑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互联技术、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获得突破。目前,科研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最大幅度地增加光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即光开关的数量。
科学家预计,成熟的可实际应用的光脑将会在2000年出现。
1、文章着重从那几方面列举了光脑的性能优于电脑?
2、文章主要采用了 、 的说明方法。
3、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子在全文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预计”一词的作用是什么?思考与训练:列数字  作比较(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
(1)我们知道,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气体,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和下造成的。臭氧处于地球上空约10—50公里的平流层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面约20——25公里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掉”90%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避免了紫外线对人体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
(2)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1%。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7%,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出现了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目前甚至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 (3)影响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即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生活、机动车辆等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的被分解成氧分子,也可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21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消耗16.5%。
(4)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主要危害有:1、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生。专家门研究测算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其发生率近20%,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而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3、臭氧含量减少回给整个地球气候带来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大片海滨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 (5).面对臭氧层变化的趋势及其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不使用各种化学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及各种化学品,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思考与训练:
(1)请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2)、“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一句中“仅”字的作用是:
介绍臭氧层的形成与作用强调臭氧层薄的程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 (2)(3)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其中第(2)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4、(2)(3)(4)自然段,
 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这种结构安排是   顺序。
5、影响大气中臭氧变化的因素有:
 
作者重点说明的是:
列数字 举例子 分类别臭氧含量减少的情况影响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逻 辑天文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人为因素 6、本文的结构安排是非常严谨的,采用了         的形式。
7、面对臭氧层的被破坏,科学家们发出了呼吁,作为中学生,你应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请简单谈谈。 总 分 总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1.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了像鱼那样在海洋中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现在,他们还在努力研制一种更加轻便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3.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物研制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养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4.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的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说:“人 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潜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果,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
1、文章介绍的内容有:        、说明的顺序是: 。
2、鱼类和人造肺获取氧气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3、人造肺的利弊各有哪些?
4、第(1)段中的“始终”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第(2)(3)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人造肺”下一个定义。
6、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7、请举出两个经过研制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例子。    思考与训练:人造肺的研制、特点、功用和潜在危害逻辑顺序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人造肺是科学家模仿鲤鱼和巨头鲸的呼吸原理,制造的一种能从海水中提取氧气送入肺中的呼吸器。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想一想: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说明对象:风
说明对象的特征:变化无常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和作比较说明的方法
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结构:总-分-总说明文阅读技巧指导一.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的对象,区别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二.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四.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五.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六.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八.创新意识,答好开放性试题.
九.开阔视野,关注材料的价值取向..
心无旁骛坚持不懈迎难而上铸我辉煌努力执着认真攻读刻苦求知回报爹娘坚持30天,让初三无悔!
坚持30天,让青春无憾!
坚持30天,彰显人生价值!
坚持30天,实现个人梦想!一定要牢记:返回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再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