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使英国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下列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负担
C.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滞胀” 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投资
2.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这反映了日本( )
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3.1946年法国实行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在输电和电网方面,电力公司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讷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电力公司管理和经营。这一措施表明法国( )
A.放弃了市场的调节性作用 B.顺应了管理社会化的趋势
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D.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4.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5.发端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等,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两极格局的建立
6.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下列不属于20世纪出现的科学理论的是( )
A.生物进化论 B.信息论 C.系统论 D.控制论
7.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的是( )
A.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B.原子能技术的开发
C.内燃机的发明 D.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8.1976年,巴尔出任法国总理并作出规定,冻结物价三个月, 在1977年4月前不得提高公用事业费用,对高收入者提高税额。据此判断,巴尔出台这项规定的目的是( )
A.克服盲目竞争的危害 B.应对经济“滞胀”局面
C.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 D.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
9.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10.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种现象( )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11.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
A.美国黑人民权运动B.美国各阶级对立C.美国社会歧视妇女D.美国的社会运动
12.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这主要得益于( )
A.福利政策的推动 B.女性成为就业的主力
C.经济结构的转型 D.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到1939年,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何种经济理论?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可知,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对英国的经济政策作出了改变,面对着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让更多的私人资本家经营,这正是题干材料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两项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不全面,应排除。故选:C。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日本实行的是经济计划,故A项错误;限制私有企业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二战后……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制定经济计划,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计划涉及的产业类型,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法国将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说明法国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管理社会化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故选C。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B、D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第三次科技革命萌芽于二战时期,服务战争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不会直接促成科技革命的兴起,故B项错误;各国对科技的重视不是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之后,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是由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提出的,不属于20世纪的科学理论成果,其余三项均是20世纪出现的科学理论,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D项正确。A、C两项分别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原子能技术并非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排除B项。
8.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并不是盲目竞争导致的,而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造成的,因此当时巴尔出台这项规定并非为了克服盲目竞争的危害,故A项错误;材料中“冻结物价”的措施,说明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不得提高公用事业费用说明当时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滞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知,巴尔出台这项规定是为了应对经济“滞胀”的局面,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不得提高公用事业费用”的措施可知,这项规定并非是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政府的目的不可能是保护下层民众利益,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三国服务业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各国经济均有较大贡献,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
10.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措误;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与福利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仅表明在增长的人中,女性占主体,并不表明女性在整个就业者中占主体,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等迅速发展,男性在体力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故C项正确;女权运动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促使妇女外出就业,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克服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发展。
(2)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
(3)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