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后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后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14: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共在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优先发展轻工业 B.未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注重发展服务业 D.完全放弃传统的经济做法
3.苏联经济建设经历的1924年—1953年斯大林时期,1953—1964年赫鲁晓夫时期,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时期,其共同点是(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
C.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D.加大农业投入,给予企业自主权
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将国家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20多项减为9项;企业的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企业有权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全面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
C.加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D.力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5.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上学经过一个广场,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矗立在广场上,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则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共体成立
6.在南斯拉夫分裂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
C.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
D.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紧张
7.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较成功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中国的改革比苏联、东欧要早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中国没有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
9.20世纪90年代,学者阿尔奇 布朗评价苏联某领导人说:“他在结束冷战方面做出了任何人无法比拟的贡献,他促进了国家关于言论、出版、结社、宗教、移民等方面的自由进程,如今的俄罗斯是其漫长的历史中最自由的一个时期。” 由此可知,阿尔奇 布朗( )。
A.认为苏联模式取得成功 B.极力反对美苏冷战政策
C.肯定了苏联的历史地位 D.立足于西方的价值立场
10.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想在中国建浓缩汁厂,但中国不允许外商独资。可口可乐公司只好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诞生。这一事件说明( )
A.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呼唤体制改革 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1.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下列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法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10月,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同年12月,列宁再次论述首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总结道,“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农生产者贸易自由化;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整理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从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量,1953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肉类、奶类的生产也大幅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他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因而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列宁是从哪些角度来阐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的?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1.答案:D
解析:根据“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AB是列宁时代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C。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正确,D错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AC错误。故选B。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铜像拆了,国歌换了”等可知,此“德国人”为东德人。材料反映的事件是1990年东西德合并,德国实现统一。与其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东欧剧变。故B项正确。
6.答案: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可知,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D项正确;“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C两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8.答案:A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他在结束冷战……一个时期”,可知该学者肯定苏联解体,说明其站在了西方价值的立场上,故选D项;材料强调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并不是对苏联模式的肯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结束的意义,并没有提及美苏冷战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如今的俄罗斯是其漫长的历史中最自由的一个时期”,可知作者认为解体后的苏联更自由,并不是肯定苏联的历史地位,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材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在华建了两个工厂的方式绕过了中国不允许外商独资的限制,变相地实现了在华投资。这表明我国当时的体制不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客观上要求进行体制改革以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遇到的问题,不能体现出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也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D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多样的,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C项正确。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都不是本国国情的产物,法国不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A、B、D三项均错误。
12.答案:(1)表现: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粮食由自己支配。角度:从策略来看,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从目的来看,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的正确举措;从内容来看,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同:都是为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异: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则是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
解析:(1)关于表现: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用固定的粮质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粮食由自己支好。关于角度: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示例如下:从策略来看,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目的来看,是改善和巩固农联盟的正确举措;从内容来看,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见特点、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2)关于同:都是为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于异: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政权并向社会主义过德,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侧是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