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14: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2.斯蒂芬·科恩认为,在苏联倡导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保守的官僚力量不愿放弃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式”,阻挠了经济改革的施行。倡导“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3.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 )
A.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 B.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材料中所说的“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指的是( )
A.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B.叶利钦主导的俄罗斯联邦
C.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帝国 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领导人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 B.只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C.提出的目标超越当时的现实 D.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戈尔巴乔夫曾回忆说:“经历(1985年)四月全会的转折将近一年后,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昙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却寂静无声。”由此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 )
A.强调苏联激进改革的必要性 B.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 D.力主调整苏联国家改革政策
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主要措施有:加速设备更新;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等。据此可知,“加速战略”注重( )
A.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B.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C.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8.据统计,1975年,在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32.7%,到1983年这一比重降至5.4%.1983年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国际能源机构,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对上述情况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加快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D.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9.1980年春节前,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几天后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被打破
10.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之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11.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较成功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中国的改革比苏联、东欧要早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中国没有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 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根据题干中“戈尔巴乔夫”“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可知,这是指苏联解体.苏联成立于1922年,1991年解体时存在了69年,A项正确;B项是苏联解体后的状况,排除;十月革命前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帝国存在于1721—1917年,排除C项;D项是英国的全称,与题意无关,排除。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县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可知,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困难重重,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故选C项;材料看不出戈尔巴乔夫倡导激进改革,故排除A项;突破斯大林模式和调整苏联改革政策在材料中都没体现,故排除B、D两项。
7.答案:B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关注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说明其注重解决经济发展问题,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C项可排除;D项材料依据不足。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苏联实施技术和能源封锁,加剧了苏联改革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故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知,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要求各大城市”可知,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园、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镇的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项错误;农村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可知,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D项正确;“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C两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2.答案:A
13.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3)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体制,未取得成效,后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苏联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