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强化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强化作业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14: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根据下列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改革( )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总产量 开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5 106.8 47.7 59.1
1956 127.6 63.3 64.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大大减少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推行开荒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D.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新经济体制”的需要
C.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措施 D.改革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结果
3.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都宣称自己是“最高民主”“彻底的民主”,一味地强调苏维埃民主在质上的优势,而忽略了量上的不足。这说明当时苏联( )
A.改革重点由经济转向政治 B.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斐然
C.个人崇拜之风十分盛行 D.政治机制僵化问题突出
4.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B.极力促进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上学经过一个广场,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矗立在广场上,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则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共体成立
6.1948年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结合所学,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南斯拉夫发展实践特征的是( )
A.下放权力,调动地方积极性 B.坚持集体领导,重点进行农业改革
C.利用奖金,促进企业改善管理 D.调整错误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20世纪晚期发生的“东欧剧变”,其实质是东欧国家( )
A.出现了大批公民外逃的浪潮
B.实现了政治、经济多元化
C.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8.1990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丝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丝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A.暴力革命
B.流血冲突
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
D.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
9.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是美国的0.4倍到0.29倍,这一时期的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则从是美国的0.84倍变成1.82倍。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 )
A.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C.军事实力超过美国 D.经济改革的成效并不大
1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放弃社会主义的改革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1.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
12.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一是体制转型。“体制转型”是指( )
A.分配方式向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型
B.经济形式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转型
C.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
D.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上,从开垦荒地的数量及粮食的产量来看,当时的是开荒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效,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排除;B项说法没有C项准确,排除;材料与改革的失败无关,D项排除。故选C。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2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农业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D正确; ABC三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政府一味夸大苏维埃民主是“最高民主”“彻底的民主”,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忽略了借鉴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这表明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僵化问题突出,故D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A项结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体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个人崇拜,故C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先从经济领域进行,后来改革到政治领域,促使苏联直接解体,改变了苏联原有的经济体制,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最大不同”,排除;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不是“最大不同”,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铜像拆了,国歌换了”等可知,此“德国人”为东德人。材料反映的事件是1990年东西德合并,德国实现统一。与其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东欧剧变。故B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南斯拉夫经过多年改革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下放中央权力,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重点进行农业改革”是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特点,故B项错误;“利用奖金,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特点,故C项错误;“调整错误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丝绒革命”是指东欧剧变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故选C。A、B、D错误,排除。
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75-1988年,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与美国相比大幅增加,而国民生产总值却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可知,军备竞赛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苏联经济结构的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苏联核武器保有量的情况,无法体现其整体军事实力情况,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民主化 ”“ 私有化 ”“ 绝路、死路 ” 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1)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