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冷战期间部分西方学者指责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对峙存在将地区冲突转变成为核对抗的危险,1991年后,却赞扬北约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这说明( )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走向核战争的风险 B.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平衡避免了冲突升级
C.部分西方学者以双重标准评价北约组织 D.苏联解体后出现大范围的地区武装冲突
2.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称“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企图的征服”。由此可见,杜鲁门主义( )
A.有效避免了军事武装对抗 B.主张进行对外经济援助
C.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3.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声明:“这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美国将采取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手段来反击。”但实际采取了谷物禁运、抵制奥运会、不批准《限制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等反击措施。此举( )
A.旨在维护阿富汗的国家主权 B.引发了美苏军事冲突
C.体现美苏之间的对峙与竞争 D.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
4.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这表明(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运行 B.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C.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得以消除 D.欧洲进一步合作道路坎坷
5.20世纪80年代,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并推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导致经济危机加剧 B.有助“滞胀”危机解决
C.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6.1997年在IMF的主导下,韩国贷款救助计划中出现了诸如平衡财政预算、加强银行监管、关闭问题银行以及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多种类型的经济政策,使韩国于1997--2001年进入了一个“IMF时代”。在举国共同努力下,经过短短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材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中经济安全需加强多边合作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韩国度过危机
C.金融危机使韩国无力接纳国际贷款援助 D.国际贷款受援是必须接受不平等条约
7.当经典物理学遭遇困境的时候,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研究微观客体的复杂性,深入认识物质世界表现出来的多样性。这一发展趋势( )
A.打破了绝对的时空观 B.推动了量子论的诞生
C.使认知由微观到宏观 D.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
8.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B.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9.(俄)格 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实际上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0.1955年以前的苏联,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一变化( )
A.使新经济体制得到了完善 B.是对苏联模式的全盘否定
C.配合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11.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曾规定: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中减少了产品销售总额等指标;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以更多自主权,努力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此举( )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制度性框架 B.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正确认识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12.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16%。这表明当时苏联( )
A.改革获得了农民的大力支持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C.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D.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
13.住房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2)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3)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4)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政期间“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指出它们“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作用。
1.答案:C
解析:A选项只能概括苏联解体前,并不能概括题干中苏联解体后的内容,排除;B选项1991年后苏联解体,华约自动解散,也正是由于两大组织的军事平衡没有使得冲突升级,故B正确;C选项对北约的评价是根据不同时代下所处的情况做出的,并非是对北约的双重标准,排除;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企图的征服”,结合所学可知,“武装分子”指苏联材料体现了美国要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故选D;“有效避免了军事武装对抗”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外经济援助,排除B;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排除C。
3.答案:C
解析:根据“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声明:‘这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美国将采取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手段来反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材料反映了体现美苏之间的对峙与竞争,C项正确;美国所作所为不是为了维护阿富汗的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措施没有引发了美苏军事冲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民族国家的否决权只是阻止通过有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说明民族国家利益并不会阻碍欧共体运行,故排除A项;根据“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可知法国并不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也说明欧共体内部依然存在矛盾,故排除B、C项;法国的反对和否决权的行使说明欧洲进一步合作的道路坎坷,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是导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助于解决“滞胀”危机,故B项正确,排除A、C两项;里根政府减少了社会福利,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金融危机时,在MF(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导下,韩国通过平衡财政预算等经济改革,配合贷款援助,经济迅速恢复,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韩国度过危机金融危机,B项正确;MF在韩国实施贷款救助计划与经济安全、多边合作等无关,A项错误;使韩国无力接纳国际贷款援助与“MF时代”“韩国经济迅速恢复”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际贷款受援“必须接受不平等条约”,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出现使物理学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B正确,C排除;A是相对论的内容,排除;相对论和量子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D排除。故选B。
8.答案:D
解析:“美团外卖”“饿了么”都是在网上订餐,这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正确。“美团外卖”“饿了么”表明推动快餐行业创新推动的是互联网,而不是城市交通建设,排除A。饮食结构的丰富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故选:D。
9.答案:D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55年”“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等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苏联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的改革。材料措施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D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不是全盘否定,故B项错误。“工业化战略”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战略,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高度集中的制度性框架,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勃列日涅夫正确认识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D项错误。
12.答案:B
13.答案:
(1)表现: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加强住房管理。
特点: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干预;特别关注下层民众。
(2)原因:战争的破坏;战后初期社会矛盾激化;
条件: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表现:低息贷款;利息补贴;租金补贴。
(3)作用: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