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下图是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C.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D.阻碍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2.1958年,美国同波兰签订协议,美国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交换条件是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图书、影片、唱片及版权。这表明,美国( )
A.开始了与苏联争夺波兰 B.企图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C.扩展了马歇尔计划范围 D.希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3.在1976年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关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会议》中,与会的首脑们深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农业产品和其他农业商业产品以实际价值计算的价格不稳定,不同意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表示谴责。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旨在( )
A.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B.满足于当前经济的秩序
C.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D.反对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4.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此观点意在说明( )
A.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 B.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
C.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 D.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
5.1979年3月,在法德的协调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此后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先后加入。EMS成员一致同意固定任何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政策。这一体系的建立( )
A.瓦解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表明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缩小
C.是为了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 D.实现了欧洲货币关系的长期稳定
6.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经历了凯恩斯主义影响下政府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干预,到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导的削减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干预,再到两者兼顾把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长期的“钟摆式”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程说明( )
A.资本主义已经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 B.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
C.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趋向标本兼治 D. “钟摆式”调整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7.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8.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宣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9.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规定: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发放奖金,努力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这些措施(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正确认识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10.塞内加尔前总统阿卜杜拉耶 瓦德指出,“泛非主义是所有在非洲本土以及移居在世界各地黑人的愿望,他们通过黑非洲文明的属性在文化上得到体现。竭尽全力投入到黑人几个世纪抵抗奴隶制和殖民化的运动中去,这种愿望在非洲合众国的形式下形成了大陆的政治统一”。泛非主义( )
A.实现了非洲大陆一体化 B.使非洲彻底摆脱了西方经济控制
C.使非洲彻底实现了主权独立 D.反映了非洲要求团结统一的愿望
11.印度政治理论家梅达断定:“每个民族的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支离破碎的印度社会不能以西方的面貌重新创造。印度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战略”。此种观点( )
A.坚持独立发展拒绝东西交往 B.倡导经济全球化深入亚非拉
C.过分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D.坚持民族主义维护国家权益
12.如表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形势表》,表中可以反映出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 印度、菲律宾、韩国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 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海湾石油富国 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②各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各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④各国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20年国家已掌握了全部大、中、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统一由全国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并分行业建立了水泥、煤炭、糖果、烟草等71个总管局,分别管理所辖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失去工厂的资本家勾结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来破坏本企业的生产,如顿巴斯煤矿主就彻底破坏了顿巴斯大煤矿的生产。小企业主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故意缩减生产,甚至关闭企业。
——摘编自周福绵《试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材料二 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经济要“加速发展戈尔巴乔夫指出:“工厂、农场、农庄实行自筹资金,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这些措施实施后,苏联198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仅为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低点。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苏联人民对政权的极度不满。
——摘编自李晓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在工业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加速发展”战略的内容,指出戈尔巴乔夫为应对“加速发展”战略的失败而采取的策略及结果。
1.答案:B
解析:漫画寓意美国援助欧洲,即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故选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加强是在80、90年代至今,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正值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1958年,美国要求波兰购买美国的文化产品,实际上是美国计划通过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宣扬,实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故B项正确;虽然美国的举措带有争夺波兰的性质,但这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计划,而材料反映的美国与波兰的双边贸易,故C项错误;“希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只是材料的表象,并非美国的真是目的,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材料“与会的首脑们深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价格不稳定”“不同意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表示谴责”表明不结盟运动旨在反对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并不满足于当前经济的秩序,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4.答案:D
解析:“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表明材料意在说明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5.答案:C
6.答案:D
解析:二战后到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不论是“加强”还是“减少”政府干 预,还是二者平衡,均属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以呈现“钟摆式”状态,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经济政策不断的 调整中仍然焕发出相当的活力,所以“无法容纳”是错误的,排除A项;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是局部 调整,所以是治标不治本,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德国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亦不涉及挖掘经济潜能和构建工业体系,且德国早已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D两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美苏两个国家民族问题的处理进行比较,故B项错误;由“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可得出国际关系格局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苏争夺文化霸权,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提出“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权,发放奖金,协调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等措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只对企业经营和分配关系进行调整,并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勃列日涅夫正确认识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阿卜杜拉耶·瓦德认为,泛非主义代表世界各地黑人的愿望,在文化上通过几个世纪抵抗奴隶制和殖民化的运动体现出来,并使非洲在“合众国的形式下形成了大陆的政治统一”,这说明泛非主义反映了非洲要求团结统一的愿望,D项正确;非洲现在仍未实现非洲大陆一体化,A项错误;泛非主义并未使非洲“彻底”摆脱西方经济控制,“彻底”实现了主权独立的说法过于绝对,B、C两项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1)举措: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反国有化斗争,激化了国内矛盾。
(2)内容: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策略: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结果:经济状况恶化,人民不满;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任意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