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14: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1946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给苏联领导人撰写了《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指出“战后欧洲经济支离破碎,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巨额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广阔前景,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加强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奠定其引领世界的基础”。诺维科夫的报告( )
A.揭露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企图 B.无限夸大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
C.主张对抗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冷战的爆发
2.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互相合作。1950年7月,西欧国家成立欧洲支付同盟,其宗旨是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为美国控制西欧奠定了基础 B.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障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推动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冷战期间部分西方学者指责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对峙存在将地区冲突转变成为核对抗的危险,1991年后,却赞扬北约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这说明( )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走向核战争的风险 B.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平衡避免了冲突升级
C.部分西方学者以双重标准评价北约组织 D.苏联解体后出现大范围的地区武装冲突
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由此可见,冷战的特点是( )
A.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B.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C.非战非和的长期对峙和竞争 D.美国对苏联实行了遏制政策
5.1947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说:“欧洲的饥饿与混乱之苦与俄国人无关;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这些认识( )
A.宣告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启动 B.是以“冷战思维”观察国际事务
C.说明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推手 D.反映了欧洲成为美苏争霸的中心
6.20世纪40-50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60-70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有利于增强拉美国家经济独立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C.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D.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7.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为自由市场的益处所吸引,倡导“落后者遭殃”的主张,并对英国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减税、限制工会权利、推行私有化等。这一改革(  )
A.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B.有助于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C.提升了社会底层福利水平 D.促使国有资产比重的上升
8.“光”“波”“电,,是近现代世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概念。下列史实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爱因斯坦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②牛顿发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③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普朗克发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④普朗克发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④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很少撤换干部,未曾裁减冗员。……而那些裙带关系、官官相护等渎职腐败行为也不要去查,毕竟团结要紧,干部队伍的稳定最为重要。因为,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这一现象( )
A.表明苏联陷入失控状态 B.不利于苏联现代化建设
C.直接导致苏联经济衰退 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10.1973年,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巴拿马会议上,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所进行的努力。经过巴拿马人民不断的斗争,于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主权得益于( )
A.美国国力已经严重衰退 B.安理会所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C.该运河无太多经济价值 D.第三世界壮大冲击美国霸权
11.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12.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 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材料说明了( )
A.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B.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D.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历史影响依然深远。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看来,抵制欧洲布尔什维克化的主要式器在于他的世界新秩序。斯大林不断公开强调苏联在推动世界革命中的领导角色,使得双方猜忌不断增加。在美国,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占据着统治地位,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存在着反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关于战后政治秩序方面,盟国也试图寻求一致。苏联占领中东欧、进而破坏《雅尔塔协定》的举动,成为战胜国反目不和的核心原因之一。在1944--1945年,从地缘战略上“争夺空间”(的想法)是伴随“争夺资源”的措施而产生的。二战结束阶段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或许是:当美苏两国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对峙时,虽然它们仍在结盟关系中,却不仅开始划分利益范围,而且还竭力寻求那些技术、专家以及在军事或政治上可资利用的知识。
——摘编自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材料二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为什么说“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一系列建设的实质。
(3)综合上述,扼要说明材料一、二在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经济的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障,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成为其根本保障,故B项错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欧洲支付同盟”的成立,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霸权问题,故排除D项。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依据时间“1947年5月"可知,当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依据材料“欧洲的饥饿与混乱之苦与俄国人无关;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可知,美苏两国都以“冷战思维”看待对方对欧洲的态度与做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开始的时间是1947年7月,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美苏两国都以“冷战”思维看待国际事务,不能说明美国是冷战的主要推手,故C项错误;D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拉美很多国家实行国有化运动,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这有利于减少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赖,特别是对美国的依赖,进而增强拉美国家经济独立。D项正确;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排除B项;C项太夸大,排除C项;新秩序并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为自由市场的益处所吸引……减税、限制工会权利、推行私有化等”体现了当时英国政府减少了国家干预,增加了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故B正确;材料“减税、限制工会权利、推行私有化”是减少国家干预的表现,排除A;材料“落后者遭殃”体现了英国政府并不打算提升社会底层福利水平,而是强调竞争的作用,排除C;根据材料“减税、限制工会权利、推行私有化”可排除D。故选:B。
8.答案:D
解析: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1672年牛顿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1900年,普朗克发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答案为D。
9.答案:B
解析:材料“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强调的是苏联的政治制度脱离群众基础,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苏联局势失控和思想领域出现混乱,AD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仍然在发展,C排除。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所进行的努力。经过巴拿马人民不断的斗争,于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全部主权。”可以看出,材料主旨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支持,D项正确;A项太夸大,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运河有价值,排除C。
1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统治,英殖民帝国衰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2.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A项正确;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B项错误;“国际合作”“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 两项错误。
13.答案:
(1)起因: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或东西方冲突);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对立;资源的争夺;划分利益范围(争夺空间)。
“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
(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实质: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不同:材料一认为冷战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
材料二认为主要是美国及其盟友引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