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19: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本文作者是 ,字 ,号 ,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 ,弟弟
合称 ,也是
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疏通文意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交横( ) 竹柏( )
jiě xìng suì bǎi héngqǐn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于是,就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庭院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来是,连词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不过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而已,罢了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月色皎洁,空灵。?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月光如水,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结尾的“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6.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1.熟读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