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3 09:39: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全国乙卷)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极少使用青铜农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质的,因此不能得出推动农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 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排除B;
依据图示可知, 商、西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青铜分布于长江流域,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故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商的统治区域未扩大到江南,且从图片不能判断统治疆域,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的手工业,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并且掌握商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史实,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结合所学唐代四大书法家楷书字体呈现结构遒劲、严谨、端庄雄伟等特征分析可知该字体为楷书,故B项符合题意;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赋予图案美,排除A项;
行书与草书都具有活泼、奔放跃动的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书法艺术,解答本题需掌握古代书法字体的特征及演变过程,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
3.(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分析得知: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规范地方行政,故A符合题意。
武人干政与材料“ 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不符, 排除B;
提升军事能力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说的是知州和通判,并没有提及到州府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4.(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商业的繁荣,D项正确;
材料说的“颠覆”表述绝对, 排除A项;
“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5.(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认为变法宣传力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离变法的目的越远,故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符合题意;
新旧势力的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
材料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不是要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6.(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到五四运动后……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 “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人们有前期对思想文化绝对的偏激,绝对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思想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故D符合题意。
“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
传统儒学“开始受到批判”与史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得以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理解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及内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7.(2022·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为了联合其他资产阶级,共同为抗战服务,以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故A项正确;
结合材料的意思可知是要抗战,不是反抗国民党的意思,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目标,排除C项;
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共中央调整政策的内容及目的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8.(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及其他职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结合所学此时期农村经济改革,大批乡镇企业出现,农村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深化,故B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酝酿”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及其他职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2022·全国乙卷)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可知,古代雅典官员非常注重本邦籍贯和成年男性这两个前体条件,体现古希腊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成年男性的民主,故D正确;
根据材料“是否服兵役”可知,城邦非常注重公民应尽服兵役的义务,并非强调公民的军事才能,排除A项;
材料没涉及成为古代雅典官员是否应当具备“演说能力”,排除B项;
根据材料“是否纳税”可知,城邦非常注重公民应尽纳税义务,但“是否纳税”不等于是否拥有“丰厚财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的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2022·全国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世纪” “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欧洲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基督教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故A向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群众基础广泛,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们的思想得以从天主教的神权束缚中解脱出来,新兴阶层说法片面,排除B项。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C项说法错误,排除。
“人民主权”学说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核心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法国意识”“16世纪” “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结合文艺复兴等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通过统一、工业革命使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B项正确;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航运飞速发展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排除C项;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德国经济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2·全国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根据材料“1917年3月........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当给予支持....... 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 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没有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土地、面包与和平问题当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斗争的中心工作,幻想寻找与临时政府谈判的策略,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对当时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C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
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月革命,解答本题需理清十月革命的经过,尤其是掌握重大事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背景: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历史经验: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日本:根据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 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 , ”可知, 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 根据”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可知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 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 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 根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综合整体分析,可知政府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 “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可知, 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到60年代后,完全自力更生;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 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中日引进技术的特点及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可从政府支持;抓住有利时机;自力更生为前提,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独立自护在前提下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等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特点: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 背景: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 历史经验: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后中、日技术引进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及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需掌握战后日本、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以及二战后国际形式等相关知识。
14.(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现象: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中的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明显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本题可分别阐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治理呼唤的史实,根据材料 ”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 “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分析可知:
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修政则收效甚佳,进而概括出现象为: 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为: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阐述:根据所学可知,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 再结合材料中 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的结果,分析得出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
现象: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中的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明显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得出如杰斯相对国家德治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与虎患、治国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并加以阐述,考查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15.(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答案】(1)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后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根据材料 “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 “可得出 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 根据所学可知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辩证评价,主要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后世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出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消极: 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
故答案为:(1) 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 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消极: 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6.(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但为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拒绝。次年6月,苏联提出为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无附加条件的贷款。7月,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后,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一决定反应非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8月10日,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埃及将运河国有化的决定。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
——摘编自王缉思、牛军主编《缔造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与决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英国的态度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当时西方阵营的影响。
【答案】(1)变化:态度: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
目的: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影响: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可知, 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 目的:战争爆发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借助英国,想要介入中东地区,增强美国对埃及的影响力;埃及战略位置重要,美国想要遏制苏联。战争爆发后:苏联支持埃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美国为了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美国制止苏伊士运河战争,乘机拉拢埃及,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维护在中东的利益。
(2)根据材料“ 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 ”可知, 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打击了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统治,进而鼓舞了 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苏伊士运动战争中,英法被迫停火,进一步打击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
故答案为:(1)变化: 态度: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目的: 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影响: 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8年11月“” 1949年8月至12月 “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背景可知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依据材料“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
(2)依据 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该会议召开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故答案为:(1)原因: 原因: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 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要人物毛泽东,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需考生理解掌握新中国成立及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全国乙卷)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3.(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4.(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5.(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6.(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7.(2022·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8.(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9.(2022·全国乙卷)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10.(2022·全国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11.(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2.(2022·全国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14.(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5.(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16.(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但为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拒绝。次年6月,苏联提出为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无附加条件的贷款。7月,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后,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一决定反应非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8月10日,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埃及将运河国有化的决定。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
——摘编自王缉思、牛军主编《缔造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与决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英国的态度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当时西方阵营的影响。
17.(2022·全国乙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极少使用青铜农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质的,因此不能得出推动农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 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排除B;
依据图示可知, 商、西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青铜分布于长江流域,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故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商的统治区域未扩大到江南,且从图片不能判断统治疆域,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的手工业,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并且掌握商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史实,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结合所学唐代四大书法家楷书字体呈现结构遒劲、严谨、端庄雄伟等特征分析可知该字体为楷书,故B项符合题意;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赋予图案美,排除A项;
行书与草书都具有活泼、奔放跃动的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书法艺术,解答本题需掌握古代书法字体的特征及演变过程,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
3.【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分析得知: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规范地方行政,故A符合题意。
武人干政与材料“ 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不符, 排除B;
提升军事能力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说的是知州和通判,并没有提及到州府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 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商业的繁荣,D项正确;
材料说的“颠覆”表述绝对, 排除A项;
“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认为变法宣传力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离变法的目的越远,故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符合题意;
新旧势力的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
材料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不是要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到五四运动后……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 “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人们有前期对思想文化绝对的偏激,绝对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思想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故D符合题意。
“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
传统儒学“开始受到批判”与史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得以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理解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及内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为了联合其他资产阶级,共同为抗战服务,以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故A项正确;
结合材料的意思可知是要抗战,不是反抗国民党的意思,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目标,排除C项;
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共中央调整政策的内容及目的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及其他职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结合所学此时期农村经济改革,大批乡镇企业出现,农村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深化,故B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酝酿”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及其他职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可知,古代雅典官员非常注重本邦籍贯和成年男性这两个前体条件,体现古希腊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成年男性的民主,故D正确;
根据材料“是否服兵役”可知,城邦非常注重公民应尽服兵役的义务,并非强调公民的军事才能,排除A项;
材料没涉及成为古代雅典官员是否应当具备“演说能力”,排除B项;
根据材料“是否纳税”可知,城邦非常注重公民应尽纳税义务,但“是否纳税”不等于是否拥有“丰厚财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的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世纪” “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欧洲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基督教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故A向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群众基础广泛,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们的思想得以从天主教的神权束缚中解脱出来,新兴阶层说法片面,排除B项。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C项说法错误,排除。
“人民主权”学说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核心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法国意识”“16世纪” “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结合文艺复兴等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通过统一、工业革命使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促使其海外扩张,B项正确;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航运飞速发展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排除C项;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德国经济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根据材料“1917年3月........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当给予支持....... 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 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没有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土地、面包与和平问题当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斗争的中心工作,幻想寻找与临时政府谈判的策略,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对当时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C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
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月革命,解答本题需理清十月革命的经过,尤其是掌握重大事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答案】(1)特点: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背景: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历史经验: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日本:根据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 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 , ”可知, 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 根据”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可知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 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 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 根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综合整体分析,可知政府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 “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可知, 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到60年代后,完全自力更生;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 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中日引进技术的特点及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可从政府支持;抓住有利时机;自力更生为前提,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独立自护在前提下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等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特点: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 背景: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 历史经验: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后中、日技术引进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及调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需掌握战后日本、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以及二战后国际形式等相关知识。
14.【答案】现象: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中的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明显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本题可分别阐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治理呼唤的史实,根据材料 ”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 “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分析可知:
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修政则收效甚佳,进而概括出现象为: 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为: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阐述:根据所学可知,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 再结合材料中 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的结果,分析得出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
现象: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中的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明显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得出如杰斯相对国家德治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与虎患、治国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并加以阐述,考查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15.【答案】(1)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后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根据材料 “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 “可得出 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 根据所学可知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辩证评价,主要可从军事、政治、经济、后世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出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消极: 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
故答案为:(1) 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 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消极: 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6.【答案】(1)变化:态度: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
目的: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影响: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可知, 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 目的:战争爆发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借助英国,想要介入中东地区,增强美国对埃及的影响力;埃及战略位置重要,美国想要遏制苏联。战争爆发后:苏联支持埃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美国为了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美国制止苏伊士运河战争,乘机拉拢埃及,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维护在中东的利益。
(2)根据材料“ 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 ”可知, 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打击了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统治,进而鼓舞了 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苏伊士运动战争中,英法被迫停火,进一步打击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
故答案为:(1)变化: 态度: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目的: 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影响: 进一步促进欧洲—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8年11月“” 1949年8月至12月 “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背景可知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依据材料“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
(2)依据 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该会议召开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故答案为:(1)原因: 原因: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 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要人物毛泽东,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需考生理解掌握新中国成立及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