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命题文本二 散文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文档属性

名称 2.2.2.3【教案】语文一轮 现代文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命题文本二 散文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3 14: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特定”“整体”两题型,先切后合要点清
题型一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概括方法类似于“概括思路”,不再赘述)、特点作用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的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的特点或作用为主)和因果探寻题。
【教材探源1】
1.《荷塘月色》第四至六段共描写了三幅画面,请给每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并概括每幅画面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第一幅:月下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具有幽静、淡雅的特点。第二幅:塘上月色。写了月光、青雾、淡云、树影,具有朦胧、缥缈的特点。第三幅:荷塘四周。写了树色、树姿、远山、灯光、蝉声、蛙声,具有阴沉、模糊的特点 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域;然后分析每一段中每一句所写的景物,合并内容相同的语句,进而明确所写景物;最后分析景物的修饰语,概括景物呈现的特点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20·天津卷)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2017·北京卷)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概括”“体现”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特点”等字样
【教材探源2】
2.有评论家称《荷塘月色》一文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1)“淡淡的喜悦”:①因为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才欣然前往荷塘的。文章开头写道,“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②受美景的感染。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作者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之后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的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2)“淡淡的哀愁”:①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满于现实。②景美得不彻底。路是幽僻的,寂寞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 把“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当作“结果”,去追寻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从作者心情的角度去找,一个从所写环境的角度去找,也就是内因和外因,或说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20·新高考卷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2018·天津卷)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概括”“分析”等字样(2)题干中有“原因”“为什么”“缘由”等字样
1.(2020·天津卷)阅读《线条之美》(文本见“高考任务一”T5),完成后面的题目。
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关联教材] 借鉴《荷塘月色》三幅画面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的概括方法。
[试写答案]                                     
                                    
                                    
[解析] 
段落 相关信息 概括加工
第2段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第3段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线条蕴藏艺术能量
第4段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线条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第5段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 线条体现人体之美
第6段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线条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参考答案]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④体现人体之美;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 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关联教材]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的原因答题角度。
[试写答案]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我”寻找徽墨的原因,应从“我”的情感和“徽墨”自身的价值两方面入手,寻找相关内容分析作答。从“我”的情感方面看,文章开篇即表现了“我”对徽墨的极度喜爱,而徽墨的处境堪忧,日渐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所以“我”不得不只身来到徽墨的故乡虹关,来寻找徽墨;文章倒数第二段明确表示“我”对徽墨的寻找,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这也是“我”寻找徽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徽墨”自身的价值看,文章第六、七段明确点出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因而“我”坚持寻找徽墨。
[参考答案]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概括特定信息“两角度”
角度一 特点(作用)概括题
特点(作用)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的特点(特征、作用),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谁的特点(作用),是人物特点(作用)还是景物特点(作用),然后根据关键词确定信息范围,最后提炼整合答案。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均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事物形象特点“三层次”
(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等)和环境特点。
(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等),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角度二 因果探寻题
因果探寻题,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结论)或原因,要求筛选、概括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依据)或探寻在这个原因下的结果。需要注意:
1.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而作,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从文中的叙事、描写、回忆等内容中而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2.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原文区域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寻找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中,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因果探寻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题型二 整体内容概括
“整体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的概括,二是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的概括,但一般很难把这两者绝然分开。这两者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同时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或现实生活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探源】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旨?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1)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2)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也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1)情感态度类题目或主旨意蕴类题目需要结合文章所写内容来答。如“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2)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认定情感,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不满现实,渴望自由”(3)通过所写景物来传达作者情感,如“喜爱之情”
【关联高考】
题干示例 (2014·湖南卷)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概括”“思想” “主旨”“观点”“态度”“感悟”等字眼
3.(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①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②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③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④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⑤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⑥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⑦“猪娃子耶,回来哟!”
⑧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⑨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⑩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地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关联教材] 借鉴《荷塘月色》情感主旨的把握技巧。
[试写答案]                                     
                                    
                                    
                                    
[解析] 解答本题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标题“粮食”直接点明文章的话题,不难看出作者借助写“粮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解答第一问“概括全文主旨”时,可运用“串联层意法”。层次的划分及每层的层意如下:
第一层(①~③段) 从问候语写起,引出本文的话题“粮食”,显示出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
第二层(④~⑧段) 通过“养猪”这个农村生活场景,表达出珍爱粮食、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第三层(⑨~⑩段) 写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不尊重,对粮食的“颠覆”,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第四层( ~ 段) 生发思考,再次点明粮食的重要意义
第二问联系现实略。
[参考答案] (1)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2)(示例)我们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黄土上,烈日下,风雨中,农民播种、拔草、收割,一年又一年,腰弯了,背驼了。那一粒粒饱满的粮食里,流淌着农民的汗水、农民的心血。爱惜粮食,是对农民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畏。惜食惜福,从我做起。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即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文眼等关键词句,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解答时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的、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
不同的文体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记事类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精神、品格;写景状物类散文一般借景或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类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等。
1.整体内容概括需要关注文本的“形”,由“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2.注意特殊类题目——“情感态度变化梳理”
题型类别 解题技巧
情感变化类 对于“情感变化类”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注意“线”的起点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只择取特征鲜明的词语,防止重复
情感梳理类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先在文章中圈定和摘录出带有明显感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地获取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