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
地理 考前冲刺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试题均为简答题。
3.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月球环境与地球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存在( )
A.密度差异 B.公转差异 C.质量差异 D.形状差异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月球与地球相比具有低重力、高温差(昼夜温差大)、强辐射、高真空的环境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月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得多,使月球产生的引力小,不能形成大气层,C正确;密度和公转差异不会导致两者表面环境的巨大差异,AB错误;月球与地球都是球形,形状相似,D错误;故选C。
2.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产生明显影响。当太阳黑子活动峰年时,地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气候异常 B.多彩的极光 C.地震频发 D.潮汐减弱
【答案】A
【解析】黑子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引发气候异常,A选项正确。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与黑子活动无关,B选项错误。目前并未有证据表明太阳黑子与地震活动有关,故排除C选项。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与黑子活动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A。
3.霜冻多发生于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人们采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
A.逆辐射作用增强 B.吸收作用增强
C.反射作用增强 D.散射作用增强
【答案】A
【解析】人造烟幕可以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的含量,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A正确。人造烟幕增加的二氧化碳和尘埃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大气增温,不能直接起到防御地面霜冻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由题意知霜冻多发生于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所以人们采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通常是在日落后进行,不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同样也不会增强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D错误。故选A。
【点拨】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是指大气的温室效应,它既包括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透射作用,也包括大气对地球长波辐射的截留作用。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不一样,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包括大气逆辐射。
4.下图为我国某绿洲附近(99°E,40°N)地面气象观测站在7月27日至8月2日测得的气温、气压均值日变化图。读图,下列北京时间前后,绿洲和荒漠间风向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
A.6时 B.10时 C.14时 D.18时
【答案】A
【解析】从题中的图像变化分析,北京时间上午6点前,绿洲气压低于与荒漠气压,风大致由荒漠吹向绿洲,6点之后绿洲气压高于荒漠,风大致由绿洲吹向荒漠,A正确。10时 、14时和18时前后都是绿洲气压高于荒漠气压,风大致由绿洲吹向荒漠,风向稳定,BCD错误。故选A。
5.湿地面积增加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直接影响是( )
A.下渗减弱 B.蒸发增加 C.降水减少 D.水汽输送增加
【答案】B
【解析】湿地面积增加,地表积水面积增加,更容易下渗,则下渗会增加,A错误;湿地面积增加,地表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地表提供的水源增多,则蒸发会增强,B正确;湿地面积增加,空气中水汽有可能增多,则降水有可能增加,C错误;水汽输送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因此湿地面积增加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6.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有大渔场分布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可推测图中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寒暖流交汇。读图可知,甲丙丁附近没有寒暖流交汇,因此没有形成大渔场,ACD错误。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图中E附近的洋流流向向北,与F南下的洋流交汇形成渔场,B正确。故选B。
7.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和模型的指向标可知,丙丁无指向标,CD错误。整体判读图b可知,图中有两处山峰,山峰之间形成鞍部,在图中最高山峰的东侧出现等高线弯曲,凸向山顶,说明该处出现山谷,且等高线密集,说明该处地势较陡。对比甲乙两幅模型作品,甲中该处地势较缓,不符合底图,A错误。乙中该处地势较陡,符合底图,B正确。故选B。
8.下列图示景观中,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海蚀崖;B图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C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D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柱。故选C。
【点拨】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U”型谷、冰斗、角峰、刃脊等。
9.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植被生长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生长越好。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更多;根据乙图可知,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更高,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①④正确,故选D。
【点拨】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1)空气:大气成分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是氧、CO2、水气和氮。空气中的氧气是植物进行作用的条件,而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1)水分:植物体内60%以上是水。水是构成植物体的最主要物质。植物根系和叶片均能吸收水分,参与植物的生理活动。
(2)适宜的温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一般植物生长适宜的气温是8-38℃。
(4)光照: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没有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养分:植物需要的养料很多,有碳、氢、氧、氮、磷、钾、钙、硫、镁、铁等10 多种元素。
10.精确农业是指以“3”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下图为精准农业示意图。下列关于精准农业中“3S”技术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GNSS技术快速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
B.利用RS技术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
C.利用GIS技术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
D.利用RS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
【答案】D
【解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精确位置、导航,而不能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A错;遥感技术(RS)能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能不能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但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B错,D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但不能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C错。故选D。
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
【答案】B
【解析】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因此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影响资源利用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但不是首要因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下图为西亚某国2020年人口金字塔,造成该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疫病传染 B.自然灾害 C.战争因素 D.劳务输出
【答案】C
【解析】西亚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特殊,水资源短缺、石油资源丰富,政局不稳,经常出现战乱,导致20--40岁男性由于战乱而死亡,占总人口比重较小,故C正确;疫病传染、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比重的变化没有年龄的选择,故AB错;劳务输出对所有的劳动力都有影响。故D错。故答案选C。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 )
A.从国内到国外 B.从乡村到城市 C.从城市到乡村 D.从大城市到小城市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乡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大量的从乡村流向了城市,B正确,ACD错。因此选B。
【点拨】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 D.文化用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住宅用地占地面积最大,是城市土地中最广泛的利用方式,B正确;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占地面积小,A错误;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占地面积小于住宅用地,故C错误;文化用地小于住宅用地,D错误,所以该题选B。
15.浙江省磐安县在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药养+林养”型华东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行业。该举措将有助于( )
A.降低老龄化水平 B.降低城镇化水平 C.改善大气质量 D.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答案】D
【解析】磐安县在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高当地的城镇化水平,B错误,D正确;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对降低老龄化水平和改善大气质量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D。
16.据报道,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全力打造国际氢能谷,其依托的主要优势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交通运输便捷 C.土地资源充足 D.科研水平领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上海整个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临港新片区临近高校,人才众多,科研机构较多,因此临港新片区主要的优势是科研水平领先,故A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上海地区人口非常多,土地资源缺乏,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利区位条件:优良的环境、发达的技术、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支持、便捷的交通。
17.物流业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B.区域合作和政策支持
C.交通发展和信息通畅 D.能源丰富和区域合作
【答案】C
【解析】市场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不会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A错误;区域合作和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近年来,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和信息通畅,可以使货物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快捷流通,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C正确;物流业涉及的服务范围广,能源运输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支撑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18.一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拉萨,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铁路 C.航空 D.水运
【答案】C
【解析】北京与拉萨距离遥远且需要运输的为急救药品,应该选择速度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航空运输速度最快。故选C。
19.在我国下列地区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华南地区
【答案】D
【解析】我国酸雨南方地区更为严重,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酸雨危害相对较轻,青藏地区酸雨危害轻,而南方地区尤其以华南地区酸雨危害更为严重,是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故选D。
20.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种类较少
B.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
C.矿产资源品质好、富矿多,贫矿少
D.空间分布不平衡,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西北部森林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A错误;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B正确;我国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伴生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C错误;空间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东南部森林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B。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20分)超强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过程,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概括上海2001-2019年12月最低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2020年12月末,上海经历了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判断12月31日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并说明其原因。
(3)比较上海和成都受此次寒潮影响的程度,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列举超强寒潮可能给上海带来的危害,并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答案】(1)原因: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冬季风强弱不稳定
(2)天气系统:冷锋。理由:气温不断下降,并伴有大风、雨雪天气。
(3)原因:上海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受冬季风影响大;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风难以到达,且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较高。
(4)影响:造成冻裂水管、破坏电力设施,影响生活。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出行。建议:对道路交通情况做好监测和预报,提前进行预警;及时通知船舶回港避风,停止水上作业。加强道路安全巡查,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工程措施(除雪车、撤盐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向居民及时推送相关交通讯息,提高公众的避灾意识:注意应急联动,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的协调联动
【解析】本题以寒潮为背景,考查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天气系统及对影响和防灾减灾的措施,题目整体难度较低,要去学生掌握寒潮的相关知识和锋面相关知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1)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 2001-2019年上海市12月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呈波动态势的原因是,每年的冬季风强弱不稳定。导致上海市12月气温总体上不断上升的原因是全球变暖,以及当地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强。
(2)结合所学可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此时为12月末,处于冬季了,冬季亚欧大陆出现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冷空气南下,会带来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和大风、雨雪天气,即寒潮。
(3)成都与上海相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海拔低,热量不易散失;加上四川盆地,北部有大巴山,对寒冷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成都受冷空气的影响小,与之相比,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且北部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冬季风带来的冷空气易长驱直入,因此上海市受到的影响更大。
(4)结合所学可知,寒潮会带来大幅降温和雨雪天气,导致道路结冰、设施损坏,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出行。交通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需要贯穿寒潮来临前和来临后,首先,关注寒潮预警,提前做好交通状况的监测与报告;加强道路巡查,排查易受寒潮影响的道路风险并进行检修;寒潮来临后,采取破冰、除雪等措施恢复道路;及时向居民通报路况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2.(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100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40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
主要国家2019年二化碳排放情况
国家 总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时间
中国 9826 7.25 2060年
美国 4965 15.57 2045年
印度 2480 2.01 2070年
俄罗斯 1533 10.76 2060年
日本 1123 8.84 2050年
注:净零碳排放指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官网。
(1)简述1880年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的具体数值变化。
(2)说出除二氧化碳之外,其它两种温室气体的名称。
(3)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4)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请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国家为例,阐述你对“共同”和“有差别”责任的理解。
【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由290PPM上升到405PPM;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
(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利昂、臭氧(O3)
(3)温室气体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紫外线;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回地面;以上过程,使得地表增温,温室气体浓度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4)中国(或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大,但人均排放量小,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美国(或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少,但人均排放量大,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
全球变暖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承担“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在时间上,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净零碳排放,体现“有差别”的责任。
【解析】本题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及相关资料为载体,主要涉及温室效应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根据图中信息,二氧化碳浓度由290PPM左右上升到405PPM左右;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
(2)除二氧化碳之外,温室气体还有: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利昂、臭氧(O3)
(3)根据所学知识,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气温上升;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回地面;以上过程,使得地表增温,温室气体浓度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4)根据表中信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印度)属于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大,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排放量小,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美国(或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少,但人均排放量大。
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承担“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拥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发展中还处于工业化阶段,还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在时间上,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净零碳排放,体现“有差别”的责任。
23.(20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试验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拥有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藏羚羊会在每年的11~12月迁徙至青藏高原北部交配,待到羊羔出生之后,便会带着小羊一起原路返回。
材料二:近10年来,三江源地区约10多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迁至所在城镇定居。为做好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青海省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挖掘培育优秀劳务品牌,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下图为青海省三江源简图。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
(2)列举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开发后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概述三江源河源区的生态价值。
(3)简述青藏铁路和公路修建后所产生的利弊影响。
(4)从稳就业的角度,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已搬迁牧民的生活?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江大河自高向低流;多高大山脉,有冰川融水补给。
(2)湿地萎缩,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江河径流;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3)利:沟通青藏高原各地区,增加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弊:破坏土表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阻碍野生动物迁徙。
(4)创设工业岗位,如设置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每月给相关牧民发放一定金额工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牧民从事农牧产品加工业等其他行业工作;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如定期组织企业招聘会;打造外输型劳务品牌,鼓励和组织牧民外出务工。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地理环境、区域生态问题、交通线布局对区域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有多条高大山脉分布,主要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众多大江大河由高处流向低处,因此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因此开发后可能导致湖泊和沼泽萎缩,部分地区出现荒漠化现象,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从生态价值上看,三江源地区湿地和湖泊众多,可以很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进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障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以调节区域内的大江大河的径流量多少;水域面积较广,空气湿度较大,能影响局部区域的气候。
(3)根据题意,青藏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将大大的提高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比较脆弱,因此修建该交通线将破坏一部分的土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如野生动物的迁徙等。
(4)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要稳定牧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因此可以设置工作岗位,如生态相关的管理员等,实行按月发放工资,关注牧民生计问题,保障其生活条件;其次可以开展相关职业的技能培训,鼓励牧民们从事与农产品相关联的行业工作,增加技能和收入;可以开展公共服务相关活动,实施定期招聘活动,吸引牧民前来应聘;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产品相关产业建设,为牧民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打造外输型劳务品牌,组织牧民外出其他地区务工。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
地理 考前冲刺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试题均为简答题。
3.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月球环境与地球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存在( )
A.密度差异 B.公转差异 C.质量差异 D.形状差异
2.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产生明显影响。当太阳黑子活动峰年时,地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气候异常 B.多彩的极光 C.地震频发 D.潮汐减弱
3.霜冻多发生于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人们采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
A.逆辐射作用增强 B.吸收作用增强
C.反射作用增强 D.散射作用增强
4.下图为我国某绿洲附近(99°E,40°N)地面气象观测站在7月27日至8月2日测得的气温、气压均值日变化图。读图,下列北京时间前后,绿洲和荒漠间风向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
A.6时 B.10时 C.14时 D.18时
5.湿地面积增加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直接影响是( )
A.下渗减弱 B.蒸发增加 C.降水减少 D.水汽输送增加
6.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有大渔场分布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图示景观中,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9.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据此完成: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②陡坡③阳坡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精确农业是指以“3”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下图为精准农业示意图。下列关于精准农业中“3S”技术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GNSS技术快速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
B.利用RS技术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
C.利用GIS技术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
D.利用RS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
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
12.下图为西亚某国2020年人口金字塔,造成该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疫病传染 B.自然灾害 C.战争因素 D.劳务输出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 )
A.从国内到国外 B.从乡村到城市 C.从城市到乡村 D.从大城市到小城市
14.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 D.文化用地
15.浙江省磐安县在发展优质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药养+林养”型华东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行业。该举措将有助于( )
A.降低老龄化水平 B.降低城镇化水平 C.改善大气质量 D.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16.据报道,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全力打造国际氢能谷,其依托的主要优势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交通运输便捷 C.土地资源充足 D.科研水平领先
17.物流业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B.区域合作和政策支持
C.交通发展和信息通畅 D.能源丰富和区域合作
18.一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拉萨,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铁路 C.航空 D.水运
19.在我国下列地区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华南地区
20.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种类较少
B.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
C.矿产资源品质好、富矿多,贫矿少
D.空间分布不平衡,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西北部森林资源丰富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20分)超强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过程,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概括上海2001-2019年12月最低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2020年12月末,上海经历了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判断12月31日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并说明其原因。
(3)比较上海和成都受此次寒潮影响的程度,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列举超强寒潮可能给上海带来的危害,并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22.(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100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40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
主要国家2019年二化碳排放情况
国家 总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时间
中国 9826 7.25 2060年
美国 4965 15.57 2045年
印度 2480 2.01 2070年
俄罗斯 1533 10.76 2060年
日本 1123 8.84 2050年
注:净零碳排放指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放等于植树或新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官网。
(1)简述1880年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的具体数值变化。
(2)说出除二氧化碳之外,其它两种温室气体的名称。
(3)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4)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请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国家为例,阐述你对“共同”和“有差别”责任的理解。
23.(20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试验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拥有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藏羚羊会在每年的11~12月迁徙至青藏高原北部交配,待到羊羔出生之后,便会带着小羊一起原路返回。
材料二:近10年来,三江源地区约10多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迁至所在城镇定居。为做好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青海省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挖掘培育优秀劳务品牌,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下图为青海省三江源简图。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
(2)列举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开发后可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概述三江源河源区的生态价值。
(3)简述青藏铁路和公路修建后所产生的利弊影响。
(4)从稳就业的角度,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已搬迁牧民的生活?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
地理答题卡
(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
注意事项
1
、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
、
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
、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
、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 (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
一、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6、[ A ] [ B ] [ C ] [ D ] 17、[ A ] [ B ] [ C ] [ D ] 18、[ A ] [ B ] [ C ] [ D ] 19、[ A ] [ B ] [ C ] [ D ] 2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
二、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题、
22题、
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