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唐县2021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出
A.黄帝是三族共同的祖先 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C.宗法分封制度逐步确立 D.早期政治带有神权色彩
2.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反对战争,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追求逍遥,避世寻自由;有的积极入世,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3. 传说古代先王在每年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 中央集权 B. 规范法度 C. 皇权至上 D. 君权神授
4.秦惠文王在位时,不少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在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这反映了
A.秦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秦国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点 D.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深远
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6.《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独尊儒家学说 D.全面推行郡县制
7.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8.云冈石窟中雕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窟龛,造像面容清秀、雕饰奇丽,服饰也体现出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的典型装扮。同样的“秀骨清像”,也出现在北魏迁都洛阳后雕凿的龙门石窟中。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改变了汉族的衣着服饰
C.推动了佛教传播 D.促进了民族交融
9.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
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彻底崩解 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 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
10.历史学家钱穆在评论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在此制度下,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此制度
A.公平竞争、择优参政 B.消除了士族对政治的影响
C.以家世、道德为选拔标准 D.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
11.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12.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 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 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 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1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15.唐朝,茶从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潮流风向标。“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这表明唐朝
A.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 B.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C.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D.百姓开始认识到瓷器的实用性
16.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 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 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 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17.唐高宗时期出现新的秘书班子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这是皇帝建立的、更可靠的秘书机构。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三省六部制形同虚设
C.北门学士掌握行政权 D.君权和相权矛盾激化
18.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 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
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
19.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D.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20.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國驻京师,将领不可随之调动,这些做法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1.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22.据统计,北宋的71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有35位;南宋的62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只有18位,而祖上没有任何官职记录的高达36位。这反映出从北宋到南宋
A. 门第观念逐渐流行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3.靖康之变后,宋朝皇室南迁,以及大批技术工匠和农民南迁,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南宋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重心南移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B.南宋时期开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地理环境决定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战乱导致南北经济交流中断
24.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25.《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A.宋朝南方出现了纸币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D.宋元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26.元代的行省完全不同于过去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的划分方法,其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地。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
A.密切全国各地经济文化 B.贯彻犬牙交错的原则
C.扩大地方的统治区域 D.防止分裂割据现象发生
27.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
A.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B.社会普遍崇尚奢靡享乐
C.门第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诗词创作水准超过前代
28.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加强政府对边疆管理
29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 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30.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禀皇朝,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
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体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31. 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枢机构之问相互牵制 B. 内阁政治地位提升
C. 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 D. 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32.王其榘在《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对明代164名内阁大臣的籍贯(按现在省区范围)进行了统计(如表1)。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表1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籍贯 人数
浙江 27 江苏 22 江西 22
河北 17 山东 13 湖南、湖北 12
福建 11 河南 10 四川 10
安徽 5 广东 5 山西 5
广西 2 陕西 2 云南 1
A.阁臣分布与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 B.京畿附近之人更受信任
C.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思想 D.北方地区人才受到朝廷有意排斥
3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34.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B.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地方势力
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35.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永远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对外商的寓所进行严格搜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外国商船停泊处派军队弹压稽查等。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 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 B. 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 避免了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二、问答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 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如何发展了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14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8分)
答案
1、BDCCA 6、BCDBA 11、BCDBB 16、BACBA 21、DBABB 26、DABCC 31、BAADA
36.(1) 特点:在士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曹魏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 ;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任答4点得8分)
(2)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任答2点得4分)
积极意义: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助学风气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任答5点得10分)
37.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