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散步》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散步》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21:44:12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2. 朗读揣摩语句,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
教学预备:
自读课文,勾画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走进“散步”
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美的身影,你能说一些吗?其实,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它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可以是久久寻觅的真知灼见,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里也有美和真。今天,ppt23456让我们一起,在莫怀戚的《散步》中去寻找吧。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注意用中速朗读,语气温和亲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ppt23456)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用中速朗读,语气温和亲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读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小事,展现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图景。
Ppt7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散步,散步过程中有哪些波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听话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ppt7)课件展示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散步,散步过程中有哪些波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听话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散步的起因不是为了欣赏初春田野的美景,而是为了陪年迈体弱的母亲散心。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最终我顺从了母亲的选择: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从这些文字里你觉得我们一家人谁最听话?从文中找到依据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用意。

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的过程中谁最听话?你一定发现了母亲最听话:本不愿散步的母亲在我的劝说下出来散步了,散步过程出现分歧时迁就孙子,顺从儿子的安排,这是一个怎样善良慈爱的老人啊。
也有同学会觉得儿子很听话的吧。对,儿子是听话的,当爸爸做出与他想法不一样的决定时,他没有哭闹没有反对。儿子不仅听话,而且还很可爱,课文里有一处对儿子的具体描写,ppt8你找到了吗?
(ppt8)课件展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想一想这一处对儿子的描写能不能删去呢?
对,不能,这段话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天真的性格来,“突然”这个词体现孩子的童真,发现了有趣的事就就脱口而出。孩子的话还引出了“我们都笑了”这样的画面,“都笑了”体现了儿子天真的发现给家人带来的快乐,表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也许还有同学觉得妻子和我也很听话,在文中同样也有根据,看这句话Ppt9
(ppt9)课件展示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们仔细体会这段文字你会发现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听话。我听从母亲走大路的选择,当母亲迁就孙子时,我还是顺从了母亲的选择。“听话”这个词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什么呢?对,是谦让是亲情,是理解和尊重,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正是因为彼此“听话”,家庭生活才和谐幸福。
第二部分 品味“散步”
教师出镜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让我们踏上寻美之旅去寻找散步中的美丽。
细读课文,Ppt10在文中找出能体现瞬间之美的文字并感受内涵。
(ppt10)课件展示
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瞬间之美的文字并感受内涵。
同学们勾画好了吗?你看,ppt11貌似平常的人物语言也是意味深长,蕴藏着美呢?
一、亲情美,人性美:
(ppt11)课件展示
我说:“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仔细品读揣摩,你看,这两句话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呢?前一句我的话要读出坚定果断的语气,后一句话要读出委婉商量的语气。大家试读一下。
两句话的语气决不能调换。我说的话不能是:“还是走大路吧。”而母亲的话也不能改成说:“走小路”,两句话都是围绕分歧的选择,但是我的话果断不容置疑,体现了我是一家之主的地位,表现我对母亲的孝顺尊重,因为大路平顺,而母亲年迈体弱;而母亲的话作者辅以动作描写“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用了商量的语气,体现了是母亲思考过了的决定,尽管小路不好走,但是母亲还是随了孙子的愿望,小路有意思,这里的语言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宠爱,一家人的互敬互爱,亲情美德在字里行间闪烁着。ppt12品味散步,我们感受了亲情之美,人性之美。
(ppt12课件展示)亲情美,人性美
二 景色美,意境美:
《散步》里流淌着美德关爱,人物美,景也美不胜收。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字句,想一想,能不能不写呢?
同学们一定找到这两段文字了吧,ppt13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
(ppt13课件展示):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怎样做到深情地朗读呢?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你和作者一道散步, ppt14 15 16 17当你读“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和“有的浓,有的淡”这样的句子要读出句式长短的参差之美,也要想象出色彩清新的图画之美,读“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泡”这些句子想象出动静相映的声色之美,ppt18这些文字里充溢着作者的轻松愉悦,更要读出情景交融的和谐之美。现在我们试着这样读一读。
(ppt18课件展示)
朗读指导:读出句式长短的参差之美;读出色彩清新的图画之美;读出动静相映的声色之美,读出情景相融的和谐之美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南方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有“浓浓淡淡的新绿”,有“密了的嫩芽”,有“咕咕冒泡的冬水”,有亮眼的绿色,有动听的歌唱,真是有声有色,生命在这片田野上勃发着美和力量,生命也在人们的心田里焕发着活力和希望。
想一想,ppt19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春景呢?
对,这浓郁的诗情画意的景物不仅也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同时更体现了作者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行走在这样的田野上人们的心情想必也是无比愉快的,能关注自然界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
而小路尽头的景物有意思,有田园气息和春天味道: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尽管春天来得太迟了,但是对于我们一家人而言,春天还是来了,来的如此灿烂,来得如此繁华。小路的尽头不仅是风景,还是生命在召唤,春天在召唤。这样写达到了以景物映衬人物,用景物传情达意的效果。
(ppt19课件展示)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春景?
ppt20人美,景美,情美,散步其中,就是散步在诗情画意里。散步中,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美,意境美。
(ppt20课件展示)
景色美、 意境美
三遣词美,句式美
散步的过程,我们领略了亲情之美,人性之美,景色之美,意境之美;其实《散步》的语言朴素淡雅,读着这样的语言,如同采撷着春天里的田野上的朴素而精致的小花。
老师给同学们采撷一朵,我们一起来品味作者的遣词之美:ppt21
(ppt21课件展示)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里的“熬”字能不能改成“度”呢?我们比较一下,“熬”书下注释里说的是“忍受病痛或艰苦的生活”,这个字既写出了母亲艰难的度过严冬的情景,又表现了我暗自庆幸母亲安然无恙的心情。换成“度”字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ppt21课件展示)
“熬”是“忍受病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这个字既写出了母亲艰难的度过严冬的情景,又表现了我暗自庆幸母亲安然无恙的心情。
我们简单的归纳品味字词的方法ppt22: 品味字词我们可以用置换、增删等方法,进而揣摩其含义或者感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语境里推敲,体会其表达作用。刚才我们用的便是置换比较法。
(ppt22课件展示)
学法指导:用置换、增删等方法,揣摩其含义或者感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语境里推敲体会表达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你最欣赏的耐人寻味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仔细地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我们先来体会作者的用词的匠心之处,好吗?
这样的词语你注意了吗?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很平常的一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呢?“在外面”这个限制语,意味深长。我们用删减的方法比较,你看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不一定听我的,可能是我听她的,写出了妻子的识大体贤惠,也体现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
当然这样的遣词之美还有很多处,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除了词语之外,同学们,你注意课后练习二里的这几组句子了吗,ppt23我们按照节奏提示读一读吧,品味其中的韵味。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ppt23课件展示)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是的,句式整齐、大致对称,节奏一致,读起来连贯流畅。你从文章里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吧?
对,还有这样一些:ppt24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ppt24课件展示)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
那么同学们品读之后,觉得用这样的对称句式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Ppt25对称句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上下句互相映衬显得文雅,书卷气浓,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美。
(ppt25课件展示)
对称句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互相映衬 很有情趣,书卷气浓,读起来富有音乐美。
同学们,我们在散步的过程中,ppt26感受到文章遣词之美,句式之美,读这样的文章真是一次美的巡礼。
(ppt26课件展示)
遣词美,句式美
第三部分 感悟“散步”

教师出镜 同学们,散步在缓缓地进行着,幸福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着。这一家人营造的温馨和谐的氛围,这洋溢着的浓浓的亲情真让人羡慕,惹人向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走近课文,品味散步之后让我们再度深入思考课文,想一想文章想歌颂什么?ppt27你能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吗?
(ppt27课件展示)
这是一曲 的颂歌,依据课文简要分析。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用时3分钟)
同学们有答案了吗? 答案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同学们一定有这样想的——
这是一首尊老爱幼的颂歌,一曲孝道的颂歌。Ppt28先是“我”孝:出门散步不忘带上母亲,此一孝;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选择了母亲的选择,此二孝。再是“妻子”孝,支持我带上母亲散步,支持我“走大路”的选择。三是“儿子”孝,“小路有意思”,但遵从了“我”的选择。 “母亲”呢?我们看看这两个细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真的是“身体不好”怕出来吗?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怕给儿女“添麻烦”呢?她“变了主意”不就是“爱幼”吗?这是多么和谐而充满着人性美的画图,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我们的心灵在亲情、人性构成的轨迹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ppt28课件展示)
这是一首尊老爱幼的颂歌,一曲孝道的颂歌。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曲人性的颂歌,真善美的颂歌,读一读这个句子,ppt29看看你在这个句子里也感受到了什么——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这句话的后半句“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是删掉了,你认为删掉好吗?同学们思考思考。
(ppt29课件展示)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这句话的后半句“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在有的教材里被删掉了,你认为删掉好吗?
不好,这里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儿子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那样,这里的大词小用具体地表达我对家庭的强烈的责任感。
同学们在细读课文时一定也注意到了文章结尾这段话:ppt30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文章的结尾这个动作写得很郑重。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ppt30课件展示)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这个动作写得很郑重。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对于我和妻而言,慢慢的稳稳的仔细的走着,这里从字面看,表现了他们走的很小心,唯恐有闪失,作者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现了人到中年,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责任重大,即要对“整个世界”负责。 情意是浓重的,责任是凝重的,生命是厚重的;文章的结尾是沉甸甸的,这样的结尾相当有力量的。
文章结尾“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的细节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使命。你看文章里三代人:母亲代表着过去,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代表着未来,是这生命的延续。而我和妻人到中年;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就像年年春来到,生命生生不息。Ppt31在这里,隐含着“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曲责任的颂歌,一曲生命的颂歌。
(ppt31课件展示)
这是一曲一曲责任的颂歌,一曲生命的颂歌。
以上都是我们读课文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请看投影片ppt32,齐读这段文字: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说自己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作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ppt32课件展示)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说自己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作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明白了吧,原来作者文章的用意是重新审视看起来陈旧的没有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孝道,并由此产生了生命的感慨。 文章以平常的生活小事“散步”为题材,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内涵深刻。这种写法叫什么呢?对,叫以小见大,ppt33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学会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小事中挖掘深意的方法。
(ppt33课件展示)
以小见大
和同学们一起学了《散步》,老师产生了这样的感悟:ppt34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爱心来呵护;家,也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承担。
(ppt34课件展示)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爱心来呵护;
家,也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同学们也一定有所感悟吧,课后请你也用今天我们学习到的这样大致对称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吧。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件34张PPT。散 步 莫怀戚放声朗读课文。
1.注意用中速朗读,语气温和亲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走进《散步》走进《散步》走进《散步》放声朗读课文。
1.注意用中速朗读,语气温和亲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走进《散步》走进《散步》
想一想:
我们为什么要散步?
散步过程中有哪些波折?
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听话呢?走进《散步》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想一想这段话能不能不写?读一读走进《散步》读一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走进《散步》 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你能感受到的“瞬间之美”的文字并品味。品味《散步》 我说:“走大路。”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品一品:品味《散步》亲情美,人性美品味《散步》品一品: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品味《散步》品味《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品味《散步》品味《散步》品味《散步》读出句式长短的参差之美
读出色彩清新的图画之美
读出动静相映的声色之美
读出情景相融的和谐之美朗读指导:品味《散步》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春景? 品味《散步》想一想:景色美,意境美品味《散步》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度)“熬”是“忍受病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这个字既写出了母亲艰难地度过严冬的情景,又表现了我暗自庆幸母亲安然无恙的心情。品味《散步》品味《散步》学法指导: 用置换、增删等方法,揣摩其含义或者感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语境里推敲体会表达作用。“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读一读、品一品: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品味《散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读一读、品一品:品味《散步》整齐匀称
和谐流畅
互相映衬
很有情趣
书卷气浓
有音乐美。对称句的妙处品味《散步》遣词美,句式美品味《散步》谈一谈:这是一曲 的颂歌
在文中勾画语句并简要分析。感悟《散步》这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这是一曲孝道的颂歌
这是一曲人性的颂歌
这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感悟《散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这句话的后半句“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在有的教材里被删掉了,你认为删掉好吗?感悟《散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文章的结尾,这个动作写得很郑重。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感悟《散步》这是一曲责任的颂歌
这是一曲生命的颂歌感悟《散步》《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说自己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作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写作缘起:感悟《散步》以小见大
散步——尊老爱幼
传统美德

感悟《散步》家,是个幸福的摇篮,需要用爱心来呵护;
家,是副沉沉的担子,需要用责任来担当。感悟《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