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有的人 臧克家 请大家自由朗读整首诗,看看有没有遇到字词的障碍,说说你读后的感觉。 zāng
臧克家
“大”“马” “草”“烧” “大”“马” —— 押“ɑ”韵“草”“烧” —— 押“ɑo”韵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标注节奏和重音(要求: 节奏符号用“/” 表示,重音符号在字下用“ ”表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轻蔑、鄙视)
他/已经/死了; (痛恨、咒骂 )
有的人/死了(惋惜、怀念)
他/还活着。(敬仰、怀念)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讽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诚恳)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鄙视),想“不朽”;
(嘲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深情),等着/地下的火/烧。
(赞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轻蔑)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崇敬)人生意义(第1节)
言行/对人民的态度(第2节)
追求/人生境界(第3节)
作用/生活目的(第4节)
结局(5—7节)两类人的不同: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化用了《自嘲》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取自《野草》的《题辞》。彻底的牺牲精神
顽强的斗争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
(臧克家《三谈<有的人>》)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第2条)、“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第4条)。
(鲁迅先生的遗言) 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诗歌的标题却是“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同桌两人探讨一下。 朗读,请男生读每一节的前两行,女生读每一节的后两行。在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
呼应
反复写法特点: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比别人多拥有,而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话语多么漂亮,而在于承诺是否认认真真履行。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后悔过往和羡慕将来,而在于活在当下。美点总结音韵美——音节和谐、铿锵动人
语言美——大巧若朴、对比鲜明
哲理美——警句发人深省、
启示照亮心灵 臧克家先生曾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去读,他早期的诗作《老马》、《老哥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004年2月5日,被誉为“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的臧先生与世长辞,在他的追悼会现场,醒目地挂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横幅挽联。填空:
1.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1.本课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用副标题的作用是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问答: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的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含义?两个“死”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3.诗中“牛马”、“春风”、“野草”等词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课 后
仿照课文,以“有的人”为题写几句小诗。《有的人》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五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体味本诗的美点;
2、理解本诗内涵和作者情感;
3、学习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内涵和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境同学们好!有这样一首诗,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脍炙人口;它历经大半个世纪,却仍然为人耳熟能详。每个人读它,都会读出不同的滋味。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改变,它却成了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这首诗就是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
ppt1今天也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走近作者,感受它的魅力。
(ppt1)课件展示
有的人
臧克家
请大家自由朗读整首诗,ppt2看看有没有遇到字词的障碍,说说你读后的感觉。(停3分钟)
(ppt2)课件展示
请大家自由朗读整首诗,看看有没有遇到字词的障碍,说说你读后的感觉。
我猜想你没有什么字词的障碍。老师想提醒同学们,ppt3臧克家的“臧”没有草字头,应念“zāng”。
(ppt3)课件展示
Zāng
臧克家
是的,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铿锵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看看ppt4第二节的“大”“马”、第三节的“草”“烧”,从读音上看有什么特点?(停10秒钟)
(ppt4)课件展示
“大”“马”
“草”“烧”
对,它们的韵脚相同。ppt5所以读起来音节和谐、很是顺口。且由于“ɑ”“ɑo”等韵母发音时开口较大,所以读来明亮有力。同学们再找一找,看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停1分钟)
(ppt5)课件展示
“大”“马” —— 押“ɑ”韵
“草”“烧” —— 押“ɑo”韵
二.反复诵读,指导朗读:
下面ppt6我们听一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你拿好笔,标注节奏和重音。
(ppt6)课件展示
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标注节奏和重音(要求:节奏符号用“/” 表示,重音符号在字下用“.”表示)。
听读课文。(插入音频)
ppt7-10
(ppt7-10)课件展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师出境诗歌每小节四句,为什么录音里前两句跟后两句的语气不一样呢?(停10秒)是的,诗人确实写了两种不同的人,我们一边读一边感受这究竟是两类怎样的人。
例1:
第一小节。第一个“死”和第二个“活”要重读,这样处理是为什么?
我们现在先看看这几句的意思。ppt11“活”和“死”各自指什么?前两行中,“活”是肉体、生命存在,“死”是精神、思想死亡;后两行中,“死”是肉体、生命不在,“活”是精神、思想长存。这几句的意思是,有些人虽然肉体存在,精神却已经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也有一些人,虽然生命不在,精神、思想却长存,虽死犹生,永远被人民记住。这两类人的人生意义不同。所以,ppt12第一个“活”和第二个“死”可轻读,以淡化“死”“活”的概念,淡化躯壳的死与活;第一个“死”和第二个“活”可重读,以强调精神的重要,表达诗人对躯壳虽活但灵魂已腐朽的人的轻蔑、鄙视、痛恨、咒骂,对虽已失去生命但精神永存的人的惋惜、怀念、敬仰、赞美,读的时候要读出这样的情感。
(ppt11)课件展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ppt12)课件展示
有的人/活着(轻蔑、鄙视)
他/已经/死了;(痛恨、咒骂)
有的人/死了(惋惜、怀念)
他/还活着。(敬仰、赞美)
大家自己试一试。(停1分钟)
例2:
看看第二小节。哪些字重读?我们应该用哪样的语气读?
分析:
ppt13前两行,“骑”、“多”字重读。“骑”这一动作加上后面的语言,充分表现出压迫人民的人的骄傲无耻、自我吹嘘的丑态。后两行,“俯”、“当”两字重读。“俯下身子”这一细节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出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这两类人,前者骄横狂妄、压迫人民,后者默默奉献、服务人民,两者在言行或者说对人民的态度上不同。因此,前者要用讽刺的语气读出骄横的感觉。后者则用诚恳的语气读出崇敬的感情。ppt14
(ppt13)课件展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ppt14)课件展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讽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诚恳)
自己读一读。(停1分钟)
例3:
再看看第三小节。ppt15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处理这小节的朗读的吗?(停1分钟)
分析:
我们讨论看看。“刻入”要不要重读?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假如改成“刻在石头上”,你们觉得哪样好?(停顿10秒)“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所以,“刻入”重读,并且用鄙视的语气读。“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所以要用讽刺的语气读。
后两行,“情愿”、“野草”、“地下的火”、“烧”要重读。“情愿作野草”,是与前者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所以应该用深情的语气读,“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读地有力,读出赞美之情。
ppt16
(ppt15)课件展示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ppt16)课件展示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鄙视),想“不朽”(嘲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深情),等着/地下的火/烧(赞美)
自己读一读。(停1分钟)
大家已经看出,每节的前两行是用鄙视、嘲讽、憎恶的语气读,每节的后两行我们却用赞美、怀念、敬仰的语气读。接下来的部分请大家自己尝试着读一读。(3分钟)
老师提醒一下,最后一节ppt17第三行“他活着”句式与第一行“他活着”句式构成间隔反复,读得时候要比第一句在重音和感情上都有所加强。“不能”、“下场”、“看到”要重读,用坚定的语气读出轻蔑的感觉;“更好地”、“抬举”、“很高”重读,读出深深的崇敬。“很高,很高”是词语的反复,语气要逐渐增强,语调也要更加上扬。ppt18老师读一遍: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轻蔑)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崇敬)
(ppt17)课件展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ppt18)课件展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轻蔑)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崇敬)
同学们自己体会体会。(停1分钟)
教师出境我们在读的时候已经看出,对于不同的两类人,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处理?这两类人具体有哪些不同?(停1分钟)
分析:
从第1节可见,一类人虽生犹死,一类人虽死犹生,两者的人生意义不同;从第2节可见,一类人骄横狂妄、压迫人民,另一类人默默奉献、服务人民,两者在言行或者说对人民的态度上不同;从第3节可见,一类人沽名钓誉、另一类人燃烧自己、献身于革命,两者的追求或者说人生境界不同;从第4节可见,一类人自私自利、不容他人,另一类人无私忘我、为了大家,两者的作用或生活目的不同;5、6、7小节都是两者的结局不同。ppt19
由此可见,对人民有益的人,默默奉献、殚精竭虑、无私忘我,对人民有害的人,骄傲狂妄、沽名钓誉、不容他人。两者最终的结局也不同,危害人民的人,他的下场必然是为人民所唾弃。
(ppt19)课件展示
两类人的不同
人生意义(第1节)
言行/对人民的态度(第2节)
追求/人生境界(第3节)
作用/生活目的(第4节)
结局(5—7节)
通过了解副标、注释①我们就知道了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同学们在诗中找找看,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人赞美了鲁迅先生哪些精神?(停顿1分钟)
Ppt20“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化用了《自嘲》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使人联想到他说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爱的执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鲁迅先生关爱青年,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也慷慨解囊。先生同情并热爱大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满腔热情,鼓励反抗。
(ppt20)课件展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了《自嘲》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
ppt21“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取自《野草》的《题辞》。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地下的火”,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表明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决心,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彻底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ppt21)课件展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取自《野草》的《题辞》。
教师出境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193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秘密地逮捕了五位左翼作家,并于2月7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同时遇难的还有18位革命志士。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悲愤和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诗以形象说话”,诗中借助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来表现鲁迅先生ppt22彻底的牺牲精神、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样写,含蓄委婉,且增添了诗味。无怪有人说,臧先生的诗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
(ppt22)课件展示
彻底的牺牲精神
顽强的斗争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ppt23鲁迅先生的墓只是“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臧克家《三谈<有的人>》)先生的遗言说,“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第2条)、“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第4条)。(鲁迅先生的遗言)
(ppt23)课件展示
“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臧克家《三谈<有的人>》)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第2条)、“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第4条)。(鲁迅先生的遗言)
鲁迅先生的精神何其伟大,叫人怎能忘记他?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为他送行,很多人写文章追悼他。臧克家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ppt24为什么诗歌的标题却是“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同桌两人探讨一下。(停3分钟)
(ppt24)课件展示
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诗歌的标题却是“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同桌两人探讨一下。
“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
本诗写于1949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1个月,需要太多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一切的人。我们因此也就明白了作者不仅仅是赞美鲁迅先生,更是推而广之。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更含蓄,有启发作用,大大扩大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一首诗能够为人喜爱,除了因为它朗朗上口、语言精炼、感情强烈外,它在写法上的特点也不可忽视。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停1分钟)
对。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用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大家不要急着回答我,让我们再一次从朗读中好好体会。ppt25请男生读每一节的前两行,女生读每一节的后两行。(停3分钟)
(ppt25)课件展示
朗读,请男生读每一节的前两行,女生读每一节的后两行。在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现在你可以回答我了。用对比的手法,可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为人民全心全意付出的人的赞美、崇敬,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憎恶、痛恨。也揭示出对人民有利的人永生,对人民有害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你还能发现其他写法上的特点吗?(停1分钟)
有的同学发现前面写到,“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言行,后面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是后果。“给人民作牛马的”、“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别人就不能活”……2、3、4小节分别与5、6、7小节两两呼应。呼应,使得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还有反复。前面我们朗读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已经感受到“反复”手法起强调作用,强化了感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全诗“有的人”多次出现,构成反复,抒发了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感情。
这首诗ppt26正是在反复地对比中,前后呼应,使得诗歌的感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抒发。
(ppt26)课件展示
写法特点
对比
呼应
反复
同学们,今天,当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你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当你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以诗为镜,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3分钟)
教师出境同学们,你也许困惑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该怎么实现,你也许还在止步不前,你也许正在做着自己都觉得不该做的事,那么,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吧。让我送你几句话:ppt27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比别人多拥有,而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话语多么漂亮,而在于承诺是否认认真真履行。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后悔过往和羡慕将来,而在于活在当下。
(ppt27)课件展示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比别人多拥有,而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话语多么漂亮,而在于承诺是否认认真真履行。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后悔过往和羡慕将来,而在于活在当下。
读诗是一种享受,愿我们的同学能够喜爱读诗。不仅爱读,也能说出一点诗之美。你能为本诗的美点做个总结吗?老师做了一点总结。ppt28你可以做点笔记。
音韵美——音节和谐、铿锵动人
语言美——大巧若朴、对比鲜明
哲理美——警句发人深省、启示照亮心灵
(ppt28)课件展示
三、美点总结
音韵美——音节和谐、铿锵动人
语言美——大巧若朴、对比鲜明
哲理美——警句发人深省、启示照亮心灵
ppt29臧克家先生曾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去读,他早期的诗作《老马》、《老哥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2004年2月5日,被誉为“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的臧先生与世长辞,在他的追悼会现场,醒目地挂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横幅挽联。
(ppt29)课件展示
臧克家先生曾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去读,他早期的诗作《老马》、《老哥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2004年2月5日,被誉为“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的臧先生与世长辞,在他的追悼会现场,醒目地挂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横幅挽联。
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同来欣赏臧克家先生的《老马》,进一步感受臧克家诗作的特点。ppt30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遍: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ppt30)课件展示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请同学们自己念一念,然后老师考考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停1分钟)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首先,ppt31你能正确地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吗?
(ppt31)课件展示
总得( ) 咽( ) 垂( )下
我们核对一下答案:ppt32
总得(děi ) 咽(yàn) 垂(chuí)下
(ppt32)课件展示
你能正确地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吗?
总得(děi ) 咽(yàn) 垂(chuí)下
你做得很好。我们已经发现《有的人》这一课读来朗朗上口、音节和谐。臧克家的诗在自然写作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 ppt33你能写出《老马》这两节诗的韵脚和韵母吗?
(ppt33)课件展示
第一节的韵脚是 、 和 、 ,它们分别押 韵和 韵。
第二节的韵脚是 、 和 、 ,它们分别押 韵和 韵。
我们核对一下答案:ppt34
(ppt34)课件展示
第一节的韵脚是够、 扣 和 话 、 下 ,它们分别押 ou 韵和 ɑ 韵。
第二节的韵脚是命 、 影 和 咽 、 面 ,它们分别押 inɡ 韵和 iɑn 韵。
好的。一首诗需要形象、传神的语言,有时往往一个字都能够起到平中见奇的效果。比如说,《有的人》中的“骑”字就是这样,让人见字如见人,充分表现出反动派们骄傲狂妄的嘴脸。ppt35《老马》中“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句中的“扣”字能否换成“压”字,为什么?(停1分钟)
(ppt35)课件展示
《老马》中“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句中的“扣”字能否换成“压”字,为什么?
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扣”, 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肉体上的负担之沉重与心情之悲苦以及老马主人的凶狠毒辣。“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这句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假如换成“压”,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首诗通过“老马”这一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ppt36你能结合诗句说说“老马”是怎样的形象吗?(停顿1分钟)
(ppt36)课件展示
你能结合诗句说说“老马”是怎样的形象吗?
作者塑造了一个默默忍受、忠厚善良、倔强、坚忍的受压迫者的形象。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残忍的主人仍然不满足,一定要把“大车装个够”!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它横竖不说一句话”,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和渺茫的希望。
第二节的头两行,写老马的命运掌握在车夫手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忍住眼泪,“往心里咽”,充满了对不能驾驭命运的痛苦和愤懑。这两句刻画出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既然装够了大车,作为马车的“主人”,自然要挥舞响鞭,命令老马把大车拉向预定的目的地。老马看见一道鞭影飘来,垂下了的沉重的头不禁抬起来“望望前面”。 “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不禁让我们展开思绪。
读到这里,同学们可能已经在想“老马”似乎象征着什么了。ppt37咱们来做一道选择题:
结合本诗的写作年代,下列对“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己年老体弱的象征
B.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受压迫的农民形象
C.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D.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答案是什么?
(ppt37)课件展示
结合本诗的写作年代,下列对“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己年老体弱的象征
B.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受压迫的农民形象
C.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D.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和黑暗反动的国民党统治。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象征着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忍辱负重的劳苦大众。《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说“年老体弱”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应当选A.(幻灯打A)你选对了吗?
诗学到这里,你一定对臧克家的诗歌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相信,你一定对本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ppt38下面我们看几道反馈练习。
填空:
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和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ppt38)课件展示
填空:
1.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和
大家应该很容易就填出了,答案是:ppt39
1.本课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ppt39)课件展示
1.本课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_
2.本课中含蓄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下面我们增加些难度:ppt40问答: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含义?两个“死”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ppt40)课件展示
问答: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含义?两个“死”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前面已经说过,前一个"活"是肉体的存在,后一个"活"指精神、思想长存;前一个"死"指心灵、思想的消亡,后一个"死"指肉体的消亡。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
再看第2题:ppt41
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ppt41)课件展示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对。从第1节可见,一类人虽生犹死,一类人虽死犹生,两者的人生意义不同;从第2节可见,一类人骄横狂妄、压迫人民,另一类人默默奉献、服务人民,两者在言行或者说对人民的态度上不同;从第3节可见,一类人沽名钓誉、另一类人燃烧自己、献身于革命,两者的追求或者说人生境界不同;从第4节可见,一类人自私自利、不容他人,另一类人无私忘我、为了大家,两者的作用或生活目的不同;5、6、7小节都是两者的结局不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危害人民的人,他的下场必然是为人民所唾弃。
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为人民全心全意付出的人的赞美、崇敬,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憎恶、痛恨。也揭示出对人民有利的人永生,对人民有害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最后一题:ppt42
诗中“牛马”、“春风”、“野草”等词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ppt42)课件展示
3.诗中“牛马”、“春风”、“野草”等词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是的,“牛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的革命者的象征,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精神的象征;“春风”象征人民的力量,人民的革命斗争;“野草”象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牺牲、献出生命的人,他们具有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你们学得很棒!ppt43课后,大家不妨也仿照本诗句式,也以“有的人”为题写几句小诗,相信你一定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句子。
(ppt43)课件展示
课 后
仿照课文,以“有的人”为题写几句小诗。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