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3 15: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启发: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肇(zhào) 彷徨(pánghuáng)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掌握字词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阅读思考,看谁答得快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 精神。
(3-12)
(13)
提出问题
首先,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 致知”的社会根源。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的 现状,再次重申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2)
小 结
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时要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 课时作业(见后)。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 )   彷徨( )   缅怀( )
探chá( ) xuān( )告 jiǎn( )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2017·广东六模)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4.(2017·贵阳)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贵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人们的观念更新了。为此,某中学举行了一次以“我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几幅“深入骨髓的漫画,现代人几乎全部中招”。请你根据下面漫画的内容,说说这三幅漫画表现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
A.你想放下手机,发现没人响应 B.现场交流 C.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
(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3)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
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课内精读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8.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9.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0.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以下是“课时作业”解析
 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 )   彷徨( )   缅怀( )
探chá( ) xuān( )告 jiǎn( )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解析: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
mái
páng
miǎn



A
3.(2017·广东六模)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解析:A项将“开展”改为“落实”。)
A
4.(2017·贵阳)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贵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C
B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人们的观念更新了。为此,某中学举行了一次以“我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几幅“深入骨髓的漫画,现代人几乎全部中招”。请你根据下面漫画的内容,说说这三幅漫画表现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
A.你想放下手机,发现没人响应 B.现场交流 C.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
现代人大多成了“手机控”。
(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我不同意奶奶的说法。一个人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孩子有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应从小就纠正它,不能等到长大之后再纠正,那时可能就迟了。
(3)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
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现今清明祭祀方式从去墓地烧纸钱到送鲜花再到网上祭祀,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更时尚,更能寄托哀思。虽然祭祀方式变了,但是缅怀已故亲人的传统没有变。
课内精读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8.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9.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0.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