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3 15: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学习目标
各拉丹冬雪山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源头,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主峰。藏语“各拉丹冬”是“高高尖尖的山峰”。
题目解读
各拉丹冬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这里年平均气候为-5℃,其中6-8月最高,达20℃,最低在一月,气温-18℃,海拔 5000米以上常年低温,最冷时低达-30℃以下。冰雪融水形成涓涓细流,成为长江的最初源头。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作者简介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写作背景
棱角 骤然 虔诚 恭顺 蠕动
凄凉 懈怠 敦实 蜿蜒 消长
衰竭 漫溢 演绎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补:黧黑 砾石 眩晕 腈纶 帐篷 蜷卧 煞风景
读读写写
1、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 2、粗短而结实。
3、恭敬而有诚意 4、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5、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6、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7、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8、形容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9、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10、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朗读课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明确“所至”。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游踪,即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作者循着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这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初读课文,了解“所至”
东南阳坡
山脚冰塔林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拓展 图配文
(跳读课文,为此图配文)
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拓展 图配文
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是琼瑶仙境!
拓展 图配文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拓展 图配文
拓展 图配文
太阳强烈,冰面疏松,有流水漫溢。
感知全文,理清线索
时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3--11)
写初见格拉丹东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1-2)


(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默读课文,勾画出在各处所见景物,分析观察角度及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再读课文,了解“所见”
所至 所见景物特点 观景角度 所感 身体状况
驶向各拉丹东 ① 远观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尚属正常
② ③ ④ ⑤ 高原反应,发烧头痛
⑥ ⑦ 近看 ⑧ ⑨
⑩ “我要死了”
再入冰河 想象长江的故事
高峻、雄壮、
变化多端
冰河上的砾石堆
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天地苍茫
四面
张望
震撼,赞美、敬畏自然
接近
冰山
图案多样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缺氧反应
置身
冰窟
晶莹洁白,形态多样,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细看并
想象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赞美,被震撼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半卧细察
似乎衰竭,没力气,挣扎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身体状况与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堂检测
结合文章5-11段,按照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的方式,向游客介绍奇美的冰塔林,写一段导游词。
小 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空顺序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所见和所感,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语言赏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