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2课时)
【设计依据与构想】
输血和血型以理性认知为主,但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主要是通过创设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教材分析】
鉴定血型和输血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动手模拟实验学会鉴定血型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凝集反应这一难点,并为理解四种血型间输血关系奠定了基础,掌握同型输血的原则。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占其体重的7-8%。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没什么影响,参加义务献血光荣。
学生对血型知识、输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失血过多要输血。但并不清楚ABO血型命名的依据是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表达血型不合原因常出现问题,让学生牢固掌握四种血型各含的凝集原、凝集素才能准确表达异型输血之间是否可以进行或为什么会发生凝集反应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
2.概述人体的血量,说出失血对人体的影响。
3.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说明输血原则
4.举例说出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5.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长、亲友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解释血型鉴定原理及过程。
教学难点:
1.解释说明血型鉴定的原理及过程。
2.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相关视频:《ABO血型鉴定》《无偿献血》。
2.搜集国家无偿献血法律法规,搜集国家无偿献血先进人物及特殊事件。
3.制作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
2.搜集有关无偿献血的信息资料。
3.家长的无偿献血证。
【教学流程及分析】
输血和血型
一、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复习巩固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如:
昨天老师的手被钉子扎破流血了,一开始血涌出得很快,但慢慢地变少,最后伤口不往外流血了。
1.请问同学们谁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动止血情况?
2.今天我发现手上的伤口肿起来了,里面有脓水。为什么伤口会出现化脓现象?
在复习结束后,教师先归纳强调“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再通过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设计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选取关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部分的相关习题,习题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回忆、思考活动中,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课学习
情境1:图片展示车祸事故现场大量血迹。说明有伤者大量失血,医生必然要采取哪种急救措施?
教师用问题“你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吗 ”引导学生共同列举出ABO血型的4种类型,再用问题“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应该怎么做才能知道?” 激起学生兴趣,通过观看视频《人的ABO血型鉴定》,结合表“人类ABO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表”,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血型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血型鉴定的方法。
人类ABO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表
血型 红细胞凝集原 血清凝集素
A型 A凝集原 抗B凝集素
B型 B凝集原 抗A凝集素
AB型 A凝集原、B凝集原 抗A凝集素
O型 无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设计思想】本情境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加工。有意义的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通过问题“你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吗 ”将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吸收并固定为新知识“ABO血型的4种类型”;再通过视频《人的ABO血型鉴定》,演示血型鉴定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血型的分类原则,使新知识被同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情境2:我的血型是AB型,假如现在我因为车祸而大量失血,生命危在旦夕,急需输血抢救。请各位同学做一次白衣天使,分析确定输哪种血型的血来抢救我?时间宝贵哟!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道理先推断ABO血型之间在输血时的相互关系(如下表),再决定给我输哪种类型的血,从而理解“同型输血”的输血原则。
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献血者红细胞(含凝集原)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O型(无) - - - -
A型(A) + - + -
B型(B) + + - -
AB型(A、B) +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设计思想本情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通过这个“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关键,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能达到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学生还会产生强烈的“抢救”老师的愿望,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唤起学生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情境3:链接近两年各地发生的违法采血、输血引发感染的新闻,学习无偿献血——安全血源。
方案1:师生共同观看视频《无偿献血》后,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竞赛”,各小组抢答。
方案2:结合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阅读讨论。
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
你的家长和亲友中有没有人进行过无偿献血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
……
将来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上展示家长的无偿献血证,另外可以讲述本地的无偿献血先进事迹。网上链接几个血液网站,指导学生要获取相关知识应该怎么做。
【设计思想】本情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方案1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方案2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血液和输血的知识,关注输血安全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三、梳理知识
本课小结,先由学生谈知识、技能与情感收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评价版块】
1.快速检测: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课后思考题编制习题。
2.小设计师: 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2课时)
1. 血型:A型、B型、AB型、O型。
2.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
【教学反思】
血液凝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不易理解,但是这又是学生充分理解输血原则的基础;故讲解时应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