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上)
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为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纲要 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国家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必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观察上面两幅地图,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版图的主要变化。
(1)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
(2)欧洲尤其是东欧和东南欧出现许多新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重新建国;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在巴尔干地区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2年,苏联成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四大帝国纷纷解体,在帝国废墟上了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他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和民族自决的原则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地区。
▲四大帝国纷纷解体,在帝国废墟上了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其后发生的十月革命,使俄罗斯帝国不复存在。1917年11月15日,苏维埃政权发表《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宜言》,宣布各族人民拥有平等权和自主权,享有直接分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在民族自决原则鼓舞下,原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一些民族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的《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原则”)中的第10点和第11点涉及对奥匈帝国的安排。第10点指出:“对于我们希望保障其国际地位的奥匈帝国治下的各民族,必须给予最自由的机会,使之获得自治的发展。”第11点指出:“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以历史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为准则,通过友好的协商来决定;对巴尔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亦应予以国际的保证。”这些原则,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独立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鼓舞了帝国内各民族的独立斗争。到一战结束时,不仅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已经独立,奥地利也成立了共和国。奥匈帝国解体。
民族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到了发展和运用,具体表现为:
一战前后列宁和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的相继成熟;当时世界主要大国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承认;苏俄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及东欧国家的参与和认同;一战后依照民族自决原则对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及在非欧洲世界产生的广泛反响。这表明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已被公认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政治原则,得到公认的影响,并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版图。
1945年,民族自决原则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宪章》,从而最终完成了从一项政治原则向国际法原则的转变。但过分夸大民族自决,又会导致种族歧视乃至仇杀。
对于被压迫民族而言,民族自决原则就是他们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
摆脱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民族自决权:泛指全世界各个民族自行决定和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
在一战爆发前夕,列宁就撰写了《论民族自决权》,他给民族自决权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1916年3月,列宁发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一文,指出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列宁的理论虽然是为解决当时俄国革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服务的,但它对民族自决涵义的阐释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
▲苏俄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
1918年1月,苏俄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确定苏维埃国家形式为联邦制,重申各民族有自决权,宣布“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的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邦”。 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协定,承认波兰的民族独立;做出决议,承认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独立。1922 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俄在列宁民族自决思想的引导下,成为世界范围内实行民族自决原则的开路先锋,其民族自决的实践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东欧和亚、非、拉随后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苏俄民族自决实践的影响无处不在。
▲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外交政策
1916年5月,威尔逊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项原则,如“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于其中的国家。”三原则深受被压迫民族的欢迎,而此时的欧洲根本不予理会。为了赢得整个世界舆论的支持,迫使欧洲列强接受美国的和平计划,威尔逊发表了一系列和平演说。1917年1月威尔逊告诫欧洲列强:“民族愿望必须得到尊重,民族只能按照它们自己的意愿进行治理。‘民族自决’不是一句空话。今后违背这一原则的政治家必然会自取其祸。”
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在一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威尔逊发表国会演说,提出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描绘出美国关于20世纪国际新秩序的蓝图。其中的第五点包含了威尔逊的殖民地民族自决思想,但后来它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只被用以处理同盟国殖民地问题。“十四点和平纲领”给世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鼓舞和希望,但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插手德国失败后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分配,为美国在一战后称霸创造条件。
伍德罗·威尔逊(1913-1921年担任美国总统)
巴黎和会三巨头,右一为威尔逊
小结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民族自决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既得益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更仰赖于列宁和威尔逊的努力。虽然两人的初衷不同,列宁是为了俄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威尔逊是要构建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框架;二者的影响也不同,列宁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东方及殖民地国家,而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西方世界,但是殊途同归,基于不同的需要,却诞生了相同的思想。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
▲大国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承认与实践
如果说列宁、威尔逊的思想及其外交实践是民族自决原则被公认的原动力,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则使全人类进一步醒悟。一战中的残酷杀戮使所有参战国都遭受重创,人类的精神信仰遭遇“一次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打击。人类在痛苦之余,也对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反思,由此产生了某种感悟与共识。于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在一战后对民族自决原则相继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认同。
一战后全世界特别是各交战国的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痛心有余悸,他们渴求和平,这使各大国不得不以认同民族自决原则的方式来结束战争、实现和平。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相继发表了关于承认民族自决原则的政府声明。
1917年8月1日,罗马教皇向交战国双方发出呼吁:“敦促交战双方进行和平谈判,从被征服的领土上撤兵,并在相关民族之愿望的基础上解决领土问题。”教皇的呼吁引起了各国的震动,对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普通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民族自决的思想从此更进一步深入了民心。
▲一战后期,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的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寻求和平、认同自决的苏俄承认了上述国家的独立。18世纪时被俄、普、奥瓜分的波兰也复国成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的代表缔结了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联盟,建立了统一独立的国家。…………
由列宁和威尔逊发轫的民族自决思想逐渐分别演变为苏俄和美国的外交实践;又在苏俄和美国的推动下,经过一战残酷的震撼,终于使当时的大国对民族自决原则达成不同程度的共识。而大国的共识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尤其是在东欧的实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力量,亚非拉地区掀起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P7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思想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得到传播。一战期间,协约国列强曾经接过“民族自决”的口号,宣称殖民地人民有自决权,用以欺骗殖民地人民为它们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卖命,同时用以瓦解敌方的战斗力。一战爆发以后,欧洲列强自己在殖民地怂恿民族主义运动,希望给它们的敌人制造麻烦。例如,德国人挑动马格里布的民族主义者拿起武器抗击法国;英国和法国则非常成功地煽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来对抗土耳其人。
P7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欧洲列强的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印度支那 (越南) 民族解放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土耳其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 凯末尔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 成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胡志明,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胡志明的一生,几乎都在反对法国殖民者和美国侵略者。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胡志明向各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不予理睬。第二年,他在法国加入共产党,走上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扎格鲁尔等民族主义者代表埃及要求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允许埃及独立。遭到拒绝后,他即组织“埃及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诸国际社会,也未成功。埃及独立后,扎格鲁尔曾任内阁首相、议长等职,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胡志明
(1890-1969)
扎格鲁尔
(1857-1927)
2.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而广泛传播,威尔逊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的态度及做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 最明显的例子是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曾郑重宣布:“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被压迫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有利的契机。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和社会力量。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意义
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冲击了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上)
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