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3.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4.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 “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5.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红薯和玉米传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6.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传入美洲的欧亚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
B.传入美洲的蔬菜有黄瓜、甜瓜、豌豆,经济作物有甘蔗等
C.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禽畜主要用作食用
D.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7.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时代,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 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
8.“哥伦布大交换”是生态史学的一种观点,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下列有关表述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黑奴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B.中国的丝绸瓷器开始传入欧洲大陆
C.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丰富了世界的餐桌 D.天主教信仰由美洲传入欧洲和亚洲
9.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0.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11.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了欧洲人的消费方式;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据此可知,洲际的物种交流( )
A.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 B.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C.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2.英语中借自美洲的词汇主要有四类:关于动植物的词汇,关于物产的词汇,关于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关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的词汇。关于动植物名称的词汇,共有92个,占所梳理总词汇的53%以上。这反映出( )
A.美洲的动植物品种比欧洲多 B.新航路开辟对英语形成的积极意义
C.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D.欧洲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河北大部分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以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初入中国时,福建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故均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可知,该文献记载的果蔬是番茄,番茄在明代传入我国,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隔绝的局面,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C正确。
6.答案:C
解析: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牛、驴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500—1800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地动植物物种密切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故A项正确。商业贸易不一定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排除B项;世界经济体系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流向世界各地,丰富了世界的餐桌,故C项正确。黑奴成为美洲劳动力来源,故A项排除。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的丝绸瓷器已经传入欧洲大陆,故B项排除。天主教信仰由欧洲传入美洲和亚洲,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可知,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等作物的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中物种交流的表现,故选C项;玉来和马铃薯是原产于美洲的物种,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题干中物种的交流是在工业革命前就发生的,不符合“工业化带来”,排除B项;早期亚欧更易主要是香料和茶叶等,并且番茄和辣椒等不符合“粮食作物”,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11.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美洲的作物传入欧洲,欧洲的作物传入美洲,这种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消费方式,体现了人类文明间的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故C项正确;饮食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A、B两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英语中有大量借自美洲的词汇,如动植物词汇,这说明美洲的动植物在英语区大量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选C项。材料并未对欧洲、美洲的物种、饮食结构进行对比,排除A、D两项;英语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形成了,排除B项。
13.答案:
(1)种类多且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等。
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甘薯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和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