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上)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上)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16:0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上)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前导学”中有详细的知识梳理
重难点解析 1、秦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王族、功臣、后裔。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父系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僭越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征:
①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基本特征)。
②等级鲜明。
③原始民主具有约束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④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甲骨文为代表)。
西周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牵制配合
重难点解析 1、秦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
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制
皇权为中心
相互分工
皇位世袭
服务
郡县制 (中央任命)
监御史(监察地方长官)
文书邮传
中央集权
加强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皇帝制度(君权加强)、郡县制、官僚制
先秦时期
秦朝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等级鲜明
君主权力受约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甲骨文为代表)
皇权至上确立
阶级流动性提高
实现中央集权
统治者不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过渡:春秋战国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
确立
根本原因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明清)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官制的演变
特点
皇权为中心
相互分工
牵制配合
中外朝/内外朝制度
三公九卿制
特点
重用内侍
转移相权
秦朝
汉朝
东汉-尚书台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相权分割皇权加强
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中书-起草诏令
尚书-负责执行
门下-封驳审议
政事堂-共议军政
特点
隋唐
二府三司制
三省六部制
宋朝
相权分割
职能明确
维护统治
特点
三冗两积
行政机构精简
中书省一省制
特点
提高了行政效率
威胁皇权
元朝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废宰相,设内阁
明朝
特点
皇权空前强化
内阁只备顾问
南书房→军机处
跪奏笔录
绝对服从皇帝
上传下达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
特点
趋势: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直至明朝废除
皇帝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削弱相权的呢?
多设宰相
分割相权(如流程上决策、审议、执行的分权;从职能上行政、财政、军事、监察的分权)
监督宰相(御史大夫、台谏)
集体商议(廷议、政事堂)
废除宰相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地方制度的演变
郡县制 (中央任命)
监御史(监察地方长官)
文书邮传
垂直管理
郡县官员中央任命
秦朝
特点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酎金夺爵、附益之法
汉初
汉武帝—东汉
从威胁中央集权到权力削弱
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内轻外重
特点
设州监督地方
后来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干弱枝强
唐初
道,由派出监察机构到地方一级行政实体(安史之乱后)
唐中期
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
由监察机构到固定设置
特点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威胁中央集权
特点
重文轻武
地方分权
宋朝
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路、州(府)、县
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收精兵;制钱谷、转运使
元朝
行省制
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犬牙交错
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辖区广阔,权力集中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山川形便
太行山
犬牙交错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也容易产生割据,如唐朝的道。
2、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限,如元朝的省。
3、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整体来讲,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地方分权,互不统属
明朝
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废行省
设三司
后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省、府、县三级。巡抚成为固定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一省或几省军政
边疆设理藩院、改土归流
重难点解析 2、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地方力量
时间
地方力量图











行省

承宣布政使司









秦汉唐宋元明清
地方制度
力量不断削弱
层级日益细化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8、史料一 从先秦至元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示意图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的三幅地图,可以看出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有何趋势。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史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调整地方区划的制度及其特点。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作用。
制度: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素养认知]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实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素养认知]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历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课前导学”中有详细的知识梳理
重难点解析 1、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希腊城邦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政体诞生的环境:
自然:海洋文明、多山丘陵
社会:工商业发达、小国寡民
公民直接参政,包含民主因素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公民为拥有本邦籍贯,掌握财富,自备武装的自由民
重难点解析 1、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两种政体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呢?
不同:雅典全体公民管理国家(民主政治),斯巴达国王和贵族管理国家(寡头政治)。二者类型不同。
相同:都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二者性质相同。
都注重权力分配,都含有选举制、任期制的因素。
重难点解析 1、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罗马共和国
浓厚的贵族寡头
罗马帝国
君主个人独裁制
元首制,个人掌握罗马大权,包括司法权和军事权
政体实质:奴隶主专制
重难点解析 2、中古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1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3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查理大帝死后,帝国三分,即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4
查理大帝
特征:
①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②王权和基督教:长期并立,时有冲突。
重难点解析 2、中古、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14C,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中,召开三级会议,获得支持。建立等级君主制,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资产阶级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
18—19C,法国大革命后,1875年宪法中最终确立共和制。
权利中心
重难点解析 2、中古、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13C,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对英王、封建主、骑士和市民利益都有所保障。14C,确立议会君主制。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资产阶级
新贵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
限制国王权力
确立议会权力
内阁掌握政府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
17C,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此后不断完善。18C,形成内阁制,国王权力仅限于任命首相和内阁成员。19C,议会不断改革,民主政体不断完善。
重难点解析 2、中古、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18C中后期,美国经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联邦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这一制度虽有缺陷。但适应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后来不断完善。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全新政体: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创新: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
史料二 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史料运用]
(2)史料二体现了法国政体的哪些体制特征?总统任期说明了什么?
特征: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说明: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1、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2、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实行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4、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5、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
感谢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