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周时期
世官制——血缘政治下的世卿世禄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局限:重血缘、阶层固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社会转型下的选贤任能
材料1: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P202
材料2: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P2227—2237
材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P182
秦朝
法教吏师——官僚政治下的历史选择
局限:文化专制、缺乏弹性
局限:临时性、缺乏制度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汉
察举制——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的开始
材料4:汉代察举名目繁多,以“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最为重要。察举孝廉是汉代察举中的常科,汉武帝将其制度化,为考试制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汉代察举制是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标志,《汉书·倪宽传》称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李功连《论我国传统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逻辑》
思考:此选官制度对封建王朝的治理有什么意义?
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需要
为西汉政权选拔大批人才
推动阶层流动
强大的社会导向
开创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
缓和社会矛盾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的开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汉
察举制的异化
材料5: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鸡)。 ——《晋书·段灼传》
思考1:这首童谣蕴含了什么历史信息?
局限1:名不副实现象
材料6: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P38
思考2:阅读书本结合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相较于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局限2:用人权力下移
局限3:私人势力集团
综合考评
评授分离
选官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局限1:中正独揽人才选拔与评判
局限3:中正只重家世、不重才能
局限2:妨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隋唐
科举制——创立、发展
常 举 进 士
明 经
秀 才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制举 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
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思考: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选拔方式相对客观
打破士族门阀垄断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7: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利于教育事业发展
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8:(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影响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思考: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局限1:门第势力依旧兴盛
局限2:兼采公卷、通榜之制
局限3:非科举入仕比例很高
局限4:泄题漏题、科场舞弊现象频发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宋朝
科举制——完善
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锁院制度
宋代科举中糊名与誊录制度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用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取士不问家世
严格考试制度
变革考试程序和内容
例题讲解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明清
科举制——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明清科举的特点
◎更加严格考试程序
◎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
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
◎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思考:结合明清科举的特点,分析其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
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呈现怎样的规律?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缺乏制度化,
战时(临时)的选官方式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明习法律 专任法家思想
两汉 察举制 孝廉、茂才等 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两宋 科举制 才学 科举进一步完善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血缘、军功、才学 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演变为重学识才学。
选官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
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
官员管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发展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考核的发展趋势
秦汉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御史 考核法规普遍制定
隋唐 品德和才能 吏部 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
明清 考满和考察,考课(清) (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考核日趋严密
总趋势:
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考核法规趋于完善,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考核日趋严密。
官员管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发展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央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谏院 (台谏合一) 御史台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地方 秦:监察御史 汉:(州)刺史 唐:(道) 观察使 通判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明:御史巡按
各省
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
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 位卑而权重; 直接隶属于皇帝。
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1: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思考: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何相似之处。
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都以才学为录取依据,择优录取
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2: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思考1: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
通过立法确立
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
文官政治中立
思考2:谈谈你对英国文官是“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的理解。
考试录用
政治中立
长期任职
按级晋升
例题讲解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 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 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 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 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1: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简要进行评价。
要建立独立的(职权不受干涉的)官员选拔与考察机构
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做法
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2: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思考1: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北洋政府奠定的文官考试基础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行政需要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吸收了科举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思考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将西方文官制度与传统科举制度相结合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行政效率
中国现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1: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要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多个。“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中,最大的权力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统的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3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
思考:为什么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文职队伍;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向前发展,广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的公务人才选拔机制;
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现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2: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思考: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有利于人才选拔
有助于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在西方,要求文官“政治中立”;在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 )
A. 政党制度的不同 B. 选官原则的不同
C. 官员考核标准的不同 D. 官员管理制度的不同
例题讲解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