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的 了解婉约的词作及闺怨的题材;
感受李词的风格及家国的情怀。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两家皆居汴京。李清照18岁适赵明诚,感情甚笃。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会合。赵明诚受任湖州知府,建炎三年(1129)八月,赴建康觐见皇帝途中染疾而逝,时李清照四十六岁。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再嫁张汝舟,旋即离异。金兵南下,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所有庋藏丧失殆尽。膝下无儿女,晚年寄人篱下,在孤寂中死去。学习导入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 李清照早期词作,韵调优美,限于闺情之类。后期词作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 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醉花阴李清照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橱:纱帐。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字词积累 词意梳理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 上片写重阳节由昼到夜闺房的清冷寂寞。词人极力渲染白天、黑夜时光的难捱氛围,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的殷切。白昼“薄雾浓云” 是写实,勾画出天气的阴沉;着一“永”字,则有感觉上度日如年的意思;再描写香炉烟火尽销的细节,最见闺中女子的百无聊赖。“玉枕纱橱”,写闺房陈设,也点出秋夜就寝情状,夜半凉意透帐,通宵怀人失眠,上阙就可想而知了。“凉”,不但写出秋的肃杀,更反映出女子因独守深闺而有的凄冷心境。永昼之愁,到深夜而转浓,也就不言而喻了。下阙 下片写东篱旁由花到人思妇的憔悴怨苦。截取重阳黄昏东篱赏菊的一个生活片段,来表达自己对夫君夜以继日的相思之苦。词人黄昏携酒于东篱观赏菊花,以打发生活的空虚和排遣相思的痛苦,尽管有“暗香盈袖”,结果仍是酒不解真愁。重阳赏菊的雅兴,因独守空闺,刚开了头就煞了尾。千百年来,多用“人面桃花”的套路,表现女子的娇艳。词人捕捉秋花不如春花饱满的特点,着落在一个“瘦”字上,格调新奇。而秋风中的黄菊,不仅没有给词人带来心灵的慰安,在词人看来反倒酷似了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如此物我交融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之苦。 庭中有奇树? 枚乘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化用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又,汉《西京杂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的风俗。知识卡片 古人作诗常用花喻女子貌美,而李词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阅读赏析 秋天黄菊有着淡雅、清秀的外在美,与词人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接近;菊花在传统的象征意义上,士子又寄托了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恰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因丈夫宦游而深秋独处的寂寞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阅读赏析 《醉花阴》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对于李清照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闺怨,你怎样评价呢?? 李清照作为理学盛行时的宋代女子,在《醉花阴》中坦白率真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刻骨铭心的思恋,且词中描写了闺中孤独寂寞的生活,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无叛逆的行为。故有人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李词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言行和内心,感情如此真率,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也正是李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元? 伊世珍《琅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逸闻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解】红藕:荷花。一种相思:言彼此牵挂的感情一样。两处闲愁:言两边都为相思而愁苦。 【简析】《一剪梅》是留居青州的李清照,为怀念宦游异地的夫君赵明诚而作,满纸离情别绪。上片即景怀人。触眼是残莲、玉簟、行云、归雁、明月,无一物不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下片借物诉情。直白相思愁苦无以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以浅近清唱,表达深沉挚爱。声声慢李清照字词积累乍暖还寒:时暖时寒。
将息:养息。
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
次地:光景,情形。词意梳理 四下里张望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独处家中若有所失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痛彻肺腑,天气忽热忽冷让人难以养息。害怕孤独喝下几杯薄酒取暖,怎能够抵挡住临晚深秋寒意。正在伤心,抬头瞥见大雁飞过,这传信大雁实在是曾经相识。 满地是衰败零落的黄色菊花,眼下饱经忧患哪朵可供采摘?独自守着寒窗怎样捱到天黑?捱到黄昏却偏偏下起绵绵细雨,雨珠点点滴滴洒落梧桐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能说尽! 《声声慢》词,是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人骗等不幸遭遇,内心郁结无法排遣,写下的血泪文字。可谓忧患余生,呜咽满纸。 整体解读 《声声慢》原曲《胜胜慢》,押平声韵,调子也较徐缓。李清照创造性地将其改为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切。以随心肆意笔墨写生离死别之情,成千古绝响。 感秋怀人。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连用叠字为其特色,反复咏叹,表现了未亡人身心两苦。词人一整天的愁苦,从“寻觅”开始。先身外有感于“冷清”,后心内有伤于“凄戚”。精神百无聊赖之时,便最希冀找点寄托。结果是深陷于凄戚惨苦中不能解脱。通常,秋节为“乍寒还暖”,词人偏说上阕“乍暖还寒”,言语的重心落在“寒”上,正是秋寒人苦的真实写照。 古人酒醉,晨起有“扶头卯酒”之说,以淡酒解除酒意,故此词中“晚”另本为“晓” 。一早寻觅无着,唯有“淡酒”浇愁,可见词人内心孤苦深重。接写徘徊窗外所见,秋雁南来,来自北方,所见便倍感亲切。赵嘏《寒塘》诗说:“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人化用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句,借雁而思亲吊亡,所以她说似曾相识。这种“旧时相识”,意味隽永,似乎容纳了曾经的所有离合悲欢。下阕 对花凝愁。过片由秋日天空转入自家院屋,房前开满菊花。菊花为园田篱落之花,寓清洁美好之意。花人俱憔悴,睹物便生物是人非之意。下文“有谁堪摘”,妙在用“如今”加以限制,亲人相伴赏花已成故事,眼下真是欲摘不能了。这里明写无心摘花花恼人的情愫,又暗藏有心惜花花违时的念想。词人深重的情思,如花堆积。“守着窗儿”,白描了未亡人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当所守不再是生命的美好的时候,孤独的人儿在那里毫无意义地枯坐,心也就死了。如此惨淡地苟延性命,怎么能捱到天黑? 词人再用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的声音入词,使触景生情更为真切。细细品味,那种凄苦声听来如锤击心头,谁人能承受?
整整一天,词人百无聊赖,或翘首雁阵,或低头秋菊;更多时候则人守秋窗,听雨打梧桐。当一天的生活伴随着黄昏降临,全归结在一个“愁”字上,词人内心的悲思是再也不能排遣的了。词末了直接将“愁”说出,不用比喻,也无需联想,于浅近无遮的清唱里,表达了人生极致的苦味,其情思最见缠绵感人。阅读赏析 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说开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评家盛赞,以为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卓绝千古”。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展示出一种凄冷的意境。“寻寻觅觅”表现作者远离故乡,飘泊异地而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勾画了丈夫去后,苦度光阴的孤独、清冷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我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词人此刻人到晚年,迭遭打击,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这余下的岁月了。七组叠字,从生活境遇到精神状态,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南渡后,她的不幸,以及身心上所遭受的摧残。阅读赏析 《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词人枯坐于秋窗下,独在异乡以酒御寒浇愁。最伤心的是,又见北雁南飞,而这雁儿,或者就是当年相识在北方故园的旧友!作者于是感叹:大雁可以北往南来,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中原!借“过雁”这一细节,表现了词人无可遏止的思乡之情和沦落异地的漂泊之感。词作技巧 李清照曾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以为词因其协律、典雅而有别于诗。其词清峻典雅,细腻自然,婉约动人。后期词多写身世颠沛之感,糅以山河破碎之痛。李清照的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 然生动起来。 开篇连下七组叠字,迭现迷茫、冷清、悲伤三重情感,而不觉堆砌。如此细腻,惟心灵翔动的女子能有之。下阕又用两组叠词,在残秋的景象里插入听觉感受,使惨苦到极致的悲秋图画,因肝肠寸断的雨滴梧叶声而骤 叠词
乍暖还寒,捕捉的是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表现的是词人不胜其寒的愁苦。晚来风急而难以抵敌,菊犹如此,人何以堪。雁过相识,意象最被凸显,牵动的是家破夫亡的一生愁思。黄花堆积是人与花共憔悴,几乎写照了词人所有的不幸。独守窗儿,使度日如年的悲苦尽在不言中。梧桐细雨,活现了细雨摧叶,叶落有尽,而人之时日无多的苦况。整个悲秋画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景 谐声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韵上特别讲究。李清照作此词押仄声韵,讲究用齿音、舌音。《声声慢》用舌音16字:淡、敌、他、地、堆、谁、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41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多用舌齿两声,产生了唇齿叮咛的效果。使全首词有声调和谐的美感。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