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3 22: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
注意: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章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从90年代开始,就有人来找贝聿铭,想要他在苏州做些什么。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重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贝聿铭已经85岁。某种意义上,这并不仅仅是他对自己故土的回报,更显示了他对于历史重要性的坚实信仰。苏州博物馆也是继续他在香山饭店的实验——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
他清楚,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
贝聿铭在“苏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功夫。最大的问题是瓦。中国的专家要求他用瓦顶,贝聿铭不同意:“我设计一个现代建筑,要我用瓦顶,不就是穿西装戴花翎帽吗 ”
其实屋顶不是屋顶的概念,而是作为墙面的延伸,所以平整度要好,瓦片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最后采用了青色花岗石材,便于养护,又能组合成贝聿铭签名式的立体几何空间。
贝聿铭说,在中国做建筑,不能想象不做园林。庭园和房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融为一体的。庭园也不能太大,通常都是按照人性化比例设计的。在他看来,园林的三个主要元素——水、植物和石头,是三件很简单的东西,但这上面却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
(节选自贾冬婷《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一部“自传”)
材料二:
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如何让文化力量重返乡村 首先应该明确,城市化绝不是单向地把农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是双向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到乡村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把我们那种对自然的感受找回来,把我们的手工艺找回来,把我们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回来。
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乡村建设、乡村改造,我们试图重新探索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创新的中国建筑学之路。从2001年开始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试图用乡村影响城市的实验。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
从2012年开始,我们一趟趟奔向一个小村庄:文村。这个小村,有40多幢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这让我们感到震撼。
我们按照文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重新设计了24种农居,包括八种形态,每种形态又设计了三种变化。这次建造,也同样采取了最直接的建造方法——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试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巳经建造完成的36户农居,有的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我们在进门处建造了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厨房宽敞且可以打造柴灶。每户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不但是这户人家的形象,也是尊严。门口有一个小空间,方便妇女和邻居交谈,或者做手工、看风景。农居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中国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陈述。院子里能看到风景,也方便小孩玩要,以及大家一起吃饭。
不和老村脱离,是新村建造最理想的形态。这些新建造的农居疏密有致,就像是在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时候,人可以体会到建筑学的力量、设计的力量。我很欣慰,我们的建造不但没有影响村民的生活,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节选自王澍《建筑设计带动乡村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称为“自传”,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他对自身家族、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融入了他自己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B.上世纪90年代,人们邀请贝聿铭“为苏州做些什么”,他提出了清理运河的要求,这既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表现了他对当时苏州城市建设的不满。
C.贝聿铭不同意苏州博物馆用瓦,最终采用花岗石材做屋顶,这说明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是批判性地继承,并不因循守旧。
D.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因此,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何形体是贝聿铭建筑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
B.贝聿铭认为,在中国做建筑必须做园林,园林和房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C.在建造象山校园时,王澍大使用回收的旧材料,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
D.王澍在文村设计建造新的民居,完全保留了老村原有的肌理和形态。
3.下列有关建筑文化的论述与材料内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
B.建筑设计不能只体现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理念,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C.现代建筑崇尚简洁,拥抱科技: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D.人居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既要便利生活,也要融入自然:既要保障安全,也要融入社区。
4.材料一中说“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请依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内涵。(4分)
5.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我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离开驻地的。”萨哈说,“回去后便病倒了。尼可说她快不行了。”
我听说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工作量很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营养跟不上,常常有累倒在岗位上的,更大的危险来自疾病的侵袭。非洲有各种传染病,一不小心便会感染上,这给中国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威胁。萨哈说,老太太离开驻地后不久,老郭便出事了。那些天他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求,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水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
太阳早已经开始西斜,我着见地平线上的霞光了。但我的视线模糊不清,因为泪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滥了出来。
老郭有心脏病,医学上比较早见的心脏病,很危险,一般仪器检查不出来。除了他自己,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他要我替他隐瞒。他说哪怕他死了,也要替他隐瞒。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枪。他说他一定要去援非,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我哭了。老郭是我的思师。平时他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他是市内顶尖的医学权威,一说到医学,他比谁都严肃,对细节比谁都严苛。我们经常为学术上的事情争论不休。虽然我的业务能力在三百多名医生的单位里只输给他一个人,但他没少当众责怪我。在工作中我没少跟他顶撞,同事都说我和他是冤家师生,可是我内心对他无比崇敬。然而,在外面,我从不说我是他的学生,以此博得别人对我刮目相看。
我想起送老郭去机场的那天,阴雨连绵,春天的气息竟然让我们有些伤感。因为他放心不下身体不好的师母和准备高考的儿子。我最后一次问他:非得要去吗 他依然坚定地说,要去。此时,压在心底的悲伤突然翻滚起来,溢出我的胸膛,在大荒原弥漫开去。
萨哈好像有心灵感应一般,猛然拍了拍方向盘,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
“老郭到津德尔报到的那天,也是乘坐我开的车。就像今天这样,坐在你的位置。但他没有你那么木讷,他对大荒原的风光无比喜欢,不断用相机拍照。不过,那时候是春天,是大荒原最美丽的季节。”萨哈说。
是啊,一路上我竟然没指一张照片。其实,秋天的萨赫勒大荒原也很漂亮。
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
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
萨哈下意识地制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
我说:“掉头!”
“为什么 ”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
“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
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
“疟痪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
医生的责任感让我对萨哈的麻木生气,大声命令他:“掉头!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
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
我把语气放得柔献,恳请萨哈;“尼可是你的儿子,他回村子里会传染其他人。”
萨哈说:“也许是村子里的人传染给他的。这里到处都有疾病,每天都有人死去。在死亡面前人人是公平的,连老郭也不能例外。”
我说;“你真冷血!我来尼日尔是治病救人的,不是来听你普及狗屁常识的。如果我错过了救尼可,我会内疚一辈子的。老郭在天堂看得一清二楚,他不会原谅我们。”
萨哈脸上依然没有什么表情,好像尼可是别人的儿子。他不打算回头。
“你已经送给他一罐炼乳。这对其他人已经不公平。你看看这个大荒原,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忍受着饥渴,每年都要枯死一次。你拿着几瓶水去救活几棵草,但救活不了整个大荒原。用不着担心,到了明年春天,荒原上的一切又会重生。”萨哈若无其事地说。也许他看见过太多的死亡,所以不再有惊讶和悲伤。
我乞求萨哈:“回头吧,救救尼可。”
萨哈不为所动,淡淡地对我说:“老郭,你们中国医疗队,已经救了我的两个儿子,治好了我的老母亲,如果我再让你们救尼可,村里的人会说我替你们开车是为了谋私利、得好处。我宁愿死也不能那样做。”
“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接着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
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
“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
日落时分,荒原更加苍茫。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
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追越来越快,车子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瞪他时,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
6.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表现了中国医生的付出与奉献,为后文老郭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B.小说多次采用插叙的手法来补充必要的情节,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完整,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C.萨哈没有同意掉头回去救治自己的儿子,“这里到处都有疾病,每天都有人死去”的现实让他对儿子的患病已经没有太多的惊讶和悲伤。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塑造萨哈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萨哈对中国医生尤其是老郭的敬佩与感激。
7.下列对小说有关环境描写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早已经开始西斜,我看见地平线上的霞光了”,荒原上的落日和霞光有着阔大的气象和壮丽的美感,与“我”得知老郭牺牲之后的痛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我想起送老郭去机场的那天,阴雨连绵”,送别时的雨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也暗示了“我”对老郭赴非洲后凶多吉少的命运早有预料。
C.“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既表现了我怀念老郭的伤心之情,也为下文叙写尼克的遭遇作铺垫。
D.“日落时分,荒原更加苍茫。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了当地人遭遇疾病和死亡的艰难生活,也蕴含了“我”无法救治尼克的悲痛之情。
8.小说塑造了位伟大的援非医生老郭,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6分)
9.小说的结尾写道“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中的意蕴和情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令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已做物。驯致大弊。矢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令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岜其无乐爱耶 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
B.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
C.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
D.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弟:“季”是指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此处的“季弟”是指排行最小的弟弟。
B.辛卯:这里是干支纪年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C.执事;古时对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呼,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如“敢以烦执事”。“执事”在文中的意思是“从事工作”。
D.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多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色难”是孔子所理解的真正的尽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在信中没有直接指出弟弟的缺点,他认为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几乎具备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优良品质。
B.魏禧想培养弟弟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而且弟弟经常慷慨直言,逐渐成了自己敬重畏惧的朋友,所以他对弟弟的管教渐渐宽松。
C.魏禧认为,弟弟做事尽心尽职,从不回避艰难险阻,但也会常常考虑不周,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魏禧希望他能扬长避短。
D.魏禧认为弟弟对待父兄还是很恭顺谨慎的,只是缺少圣贤所说的那种愉悦的气色与和顺的容貌,希望弟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5分)
(2)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3分)
14.请简要分析魏禧写这封信时的复杂心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凤尘何处期
【注】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卢纶友人,间属“大历十才子”。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联交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和环境,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
B.颌联“寒云”“暮雪”写出了季节特征,也暗示友人前途的遥远和艰辛。
C.尾联收柬全文,诗人不禁回过头来,遥望友入离别处,企盼着相逢之日。
D.全诗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隐,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哀婉感人。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落泪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大肆挥霍。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3)关子荆柯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 ▲ 。
( ▲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项是(3分)
A.茅塞顿开 摸索 甚至 走马观花 B.豁然开朗 探索 尤其 走马观花
C.茅塞顿开 探索 尤其 浅尝辄止 D.豁然开朗 摸索 甚至 浅尝辄止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幸福的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很够的了
B.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D.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很够的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幸福的了
20.恩格斯给予马克思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选文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马克思的 请简要概括。(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面是主持人在校学生会举办的开学读书交流会上的开场讲稿,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当,请依次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同学们:
①欢迎大家拨冗参加今天的读书交流会。
②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团委徐老师参加今天的活动,大家欢迎。
③经过刚刚结束的寒假,给了我们一个集中时间广泛阅读的机会,同学们依据老师的指导,或是个人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和时代精品。④书海拾贝,各有所得。⑤交流碰撞,砥砺切磋,一定会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⑥一定会大大地充实我们收获的行囊。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畅谈体会,交流心得,⑦同学们要务必做到;⑧不揣鄙陋,倾情奉献。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蒋轶团队,联合渐江大学张岩固队等多个研究组,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破译了三种5-羟色胺受体的近原子分辫率结构,揭示了磷脂和胆固醇如何调节受体功能,以及一种抗抑郁症药物的分子调节机制。
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物质,它在大脑中发挥作用,赋予我们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快乐神经递质”。5-羟色胺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引起多种精神类疾病。明确5-羟色胺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机制,会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曾经讨论得相当广泛,而鲁迅早年的观点至今依然具有启发性。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论述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是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学期即将结束,班级计划举行《红楼梦》读书会,请从贾政、贾探春和薛宝钗三人中任选一人,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常州市金坛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答案
1.D 2.B 3.C
4.从外形和建筑材料来看,苏州博物馆主要采用了现代造型和工业化的建筑材料,所以说它是一个现代建筑:从设计理念来着,苏州博物馆体现了苏州的“文脉”,并且使用了园林等中国传统元素,营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每点2分)
5.(1)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吸收传统理念,注重营造传统意境,与环境相契合;(2)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多用传统材料;(3)房屋建造应该遵循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4)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不可因循守旧,力求有机融合。(每点1分)
6.C 7.B
8.(1)医德高尚:不顾自己身患疾病,主动要求援非;工作勤奋,常常连续奋战。(2)医术高超:市内顶尖权威,在非洲也成功挽救了多人的生命。(3)关爱家人:放心不下妻子和儿子;(4)热爱生活:平时玩世不恭的样子,其实很热心,乐于与人交流;来到荒原,无比喜欢那里的风景,不断拍照。(答满3点即可)
9.(1)“我”和萨哈都清楚地知道,现在不回去救治尼克,他必死无疑;(2分)(2)“一下子瘫软”表达了我内心的难受:既有对无法救治尼克的心痛,也有对萨哈的理解与敬佩。(4分)
10.A 11.B(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2.B(畏友:令人敬重的朋友)
13.(你)恨世间恶事,如同仇敌一样,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每句1分,重点词:疾、辞色、过、薄各1分,句意错误可酌情扣分。)
(2)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夸耀自己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每句1分,重点词:惩、矜、驯各1分,句意错误可酌情扣分。)
14.(1)对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未来可期的欣慰。
(2)对近来自己没有严格要求,姑息迁就弟弟的自责(不安)。
(3)对弟弟因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可能误事的担忧(焦虑)。
(4)对弟弟能够效法先贤、努力改正问题的期望(期待、希望)。
(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不分析不给分。)
【参考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由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做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增加好的方面,去除有害的方面(扬其长避其短),那么在古代和现代人中定当会独自达到一种境地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 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 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
15.B
16.(1)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送别环境凄凉,令人落泪;(2)好友离别,依依不舍,令人落泪;(3)自己长期漂泊,身世坎坷,令人落泪;(4)国家时局动乱,身经磨难,令人落泪;(5)与好友分别,后会难期,令人落泪;(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应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7.(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8.D(3分)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原来是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它主要强调领悟道理后的感觉,同时也有开阔明朗的意思。
茅塞顿开:原来是指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它主要强调疑感被解开了,思路通了。此处指“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得此处开阔明朗,与下文的“黑暗”相照应。
摸索:一般指试探着行进;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此处指在“黑暗”中,用“摸索”更好。
甚至:表示更进一层,递进;
尤其:更加:特别,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此处表示进,由于“数学领域”
不是马克思擅长的领域,不能用“尤其”;与前文构成递进,只能用“甚至”。
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此处指马克思在任何领城都深入研究,最好用浅尝辄止。
19.C,“这样两个发现”总结上文,“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与后文形成转折,排除B、D;根据语意,“两个发现”数量多,与“很够”语意搭配更好,排除A。
20.成就显著:眼光敏锐(独到);研究(兴趣)广泛:钻研深入。(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21.(4分)
①“拨冗”整改为“抽出宝贵的时间”
③“经过刚结束的寒假”改为“刚刚结束的寒假”
⑦“同学们要务必做到”改为“希望同学们”
⑧“不揣鄙陋,倾情奉献”改为“不必谦虚,畅所欲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5分)中国科学家破译了(1分)三种快乐神经递质受体的分子结构(1分)并明确了功能机制(1分),这项成果会为某些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