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D 2.A 3.D
4.①在推行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传统村落。②城镇化发展成果,应该适当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振兴乡村。③要通过政策引导,关爱留守村落的人,保存好乡村风貌。
5.我认同该观点。材料一先指出传统村落正在没落的现状,再论述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改善乡村品生活品质以及关爱留守村落的人,切实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材料二则通过分析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合一的特征,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在新的地方居住,也并不能结成纯粹的地缘关系,还是主要受血缘的影响而无法只在地缘上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了“乡愁”。
6.D(A项,“表现了他对宋云樵才能被埋没的不满之情”不准确,县文化局干部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宋云樵书法的认可。B项,“主要表现了庄里人……心态”不准确,主要是烘托宋云樵的个性。C项,不构成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7.C(“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是第二人称的作用)
8.①接着又有意(犹豫)观望:送铁镇长走后,送字不送字,宋云樵没对镇长说。
②最后决意(欣然)送字:看到铁镇长亲自参与新校舍的建设,最后,宋云樵决意送字给铁镇长。(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
9.①对联是线索,串联起兴修水利、脱贫攻坚等诸多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②对联既能更好地塑造宋云樵书法精湛、才华横溢的形象,也衬托了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形象。
③对联揭示和深化了主题,讴歌了基层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作风,赞美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④对联结构整齐美观,音韵和谐,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0.B
11.A(此处是干支纪年,不是纪月,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同;且干支纪月不是六十为一个周期。)
12.C(原文为“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裕宗只是选择了部分有功勋的大臣和皇亲国戚的子弟让王恂教授。)
13.(1)人心如同印刷的模板,只要模板不出差错,那么即使印刷成千上万张纸都不会出差错。(4分)
(2)皇帝认为本朝沿用金代《大明历》,年岁久远逐渐变得不精确,打算订正它。(4分)
14.①延请德高望重者和太子交往;②让太子阅读皇帝颁发的全部诏令;③让太子经常接触各种政务。(每点1分,共3分)
15.B(词中,京口楼台与英雄余韵都已消逝,表达的是人事沧桑之感。)
16.(6分)
①作者以廉颇自况,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②与廉颇对比,廉颇尚有人过问,而自己却无人问津,表达心中的落寞之情;③虽有满腔爱国豪情却不能为国建功,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每答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A(第一处,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浪漫:①富有诗意,充满幻想;②引申指风流,不拘小节;③纵情,任意。此处与“天真”组成一个词语,应选用“烂漫”。第二处,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此处表达对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赞赏,用“拍案叫绝”符合语境。第三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此处强调节目向新的方向发展,应选用“推陈出新”。第四处,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形容的对象是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美妙,应选用“精妙绝伦”。)
19.C(语病有两处:一是谓语残缺;二是搭配不当。“观众享受到了……”的主语是“节目……艺术效果”,中间缺谓语;谓语动词“享受”不能和宾语“体会”搭配。试题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20.(5分)①加强语势:三个分句结构一致,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②拓展文意:三个分句多角度铺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破浪出圈的方式、途径,内容涵盖面广,文意得以延展。(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D(文中横线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与D项作用相同。其他,A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B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C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反语讽刺。)
22.(6分)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苇荡的秋天正是恋人定情的好时节”强调的重点是“秋天”;原句强调的重点落在“收获中的苇荡”上,符合审美语境。②句式的特点不同:改句是散句,结构松散;原句是以整句为主,形式整齐,音韵和谐。③表达风格不同:改句语言直白浅显;原句具有文言意蕴,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评分细则】
评卷可以在考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之下,根据内容与表达综合评定其分数。
1.符合题意
能立足材料,能够体现对“英雄”的认识与思考,思路清晰,可以从46分切入。
在此基础上,发展等级的评分,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可以在发展等级加分,给分在48分以上直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
对“英雄”的认识比较模糊,叙述或议论不能彰显对“英雄”的认识与思考,表达没有出彩之处,可在48分以下给分。
3.偏离题意
未立足材料,主要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表达有多处错误,给分不超过42分。
【其他问题】
1.缺题目者,扣2分,仅有题目者得2分。
2.不足800字者,按正常评分后再每少50个字扣1分。
3.错别字一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4.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凭主观臆断,须有确凿的材料证明。
5.是否偏离题意,应依据全文详细考查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
6.不合文体格式要求,酌情扣1—2分。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 月月考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6
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
高一语文试卷 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
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
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材料一: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
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至 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 360 万个锐减至 270 万个,平均一天时间 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
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 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
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 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
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 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
曾经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推进城镇化、 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
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 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调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 A.最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消失速度很快,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村
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 落的保护。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 B.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文化根基,才能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 C.以血缘关系构建的群体,人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集居,因为养活群体的土地需要不断扩
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 大。
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农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
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脆性,也对心中那个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远的小村落寄予深情。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 A.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没落,是造成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的原因。
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 B.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寄托乡愁的乡村风貌可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 者要协调发展。
材料二: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 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可见在中
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国乡土社会中没有纯粹的地缘。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 A.文章论证了社区原始状态和血缘社群分裂后的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是合一、难以分离
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 的。
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 B.第二段从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和土地报酬递减律限制两方面,论证了乡土社会血缘社群分裂
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 的必然性。
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C.第三、四段互为补充,论证乡土社会中地缘缺乏独立性,基于血缘的地缘构成现象在乡土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社会非常显著。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D.文章采用引用、比喻、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血缘结合的特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点。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4.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位镇长,姓铁。
使乡村振兴。(6分)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这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的镇长,他不关注。
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
宋云樵 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
伍中正 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过几句话。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道。“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不论贴哪挂哪,都有 宋云樵也不含糊。
人看。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句话时,底气非常足。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象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也适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当写一点儿小篆和草书。庄里人爱福惜福。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会少。”有人说。
宋云樵写福宇,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宇,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不送也行,人家
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会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部送人。 说什么的都有。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说。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级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
的脸上会露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
有一年,庄里召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恰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主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不久,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铁镇长出席宋庄小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师生不停地鼓掌。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法家都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名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感叹。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啥东西?”铁镇长问。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你要的一幅宇!”宋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云樵说。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决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心,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你要过的。”宋云樵肯定。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
宋云樵也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提笔书写。 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及恂从裕宗抚军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
给铁镇长送字一个月后,宋云樵突然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郭守敬等,遍考历书,昼夜测验,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
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断续续地说。
十八年,居父丧,哀.毁.,日饮勺水。帝遣内侍慰谕之。未几,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 19期)
宗屡遣医诊治,及葬,赙钞二千贯。延祐二年,赠推忠守正功臣、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国公,谥文肃。
A.县文化局的干部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可惜了,表现了他对宋云樵才能被埋没的不满之情。
(节选自《元史传》)
B.庄里人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主要表现了庄里人重权势、讨好铁镇长的心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因为铁镇长是一镇之长,手中握有实权,所以他才会底气非常足地说“云樵先生会写的”。
A.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D.宋云樵不把自己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这突出了他心地善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形象。
/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A.小说以宋云樵写的字最好开头,再写庄里人喜欢他写的字,这样,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没有
/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正式展开,宋云樵擅长写字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C.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B.小说环境设置富有时代气息,如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清除脏乱,拆旧盖新,建设美丽乡村,
/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真实地再现了脱贫攻坚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D.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讲述宋云樵的故事,塑造他的形象,这样既能全面细致
/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地展开故事情节,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是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而着意采用的一种叙事方
A.己酉,采用干支纪月方式所表示的月份,干支纪月和干支纪年都以六十为一个周期。
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
B.国子祭酒,学官名,为国子监的主管者。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8.在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过程中,宋云樵先是不情愿,随后他的心理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结
C.“赴阙”指入宫觐见皇帝。阙,古代皇宫前面两边供瞭望的楼台,代指帝王的住所。
合作品简要概述。(4分)
D.哀毁,因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古人居丧又可称作丁忧。
9.对联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A.王恂聪颖过人,三岁就能识字,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数,并且达到了最高水平;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后来得到刘秉忠的赏识,跟随他在紫金山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B.王恂受命辅佐指导裕宗,担任太子伴读,后又被提拔为太子赞善;裕宗对他深为倚重,下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父良,潜心伊洛之学,及天文律历,无不精究。性颖悟,生三岁,
令两府大臣,凡有咨询禀报,必须让王恂参与。
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
C.王恂学识渊博,是一位难得的良师,因而裕宗令其负责教授所有皇亲国戚的子弟;后来由
途经中山,见而奇之,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
于许衡告老还乡,裕宗又让他兼任国子祭酒。
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
D.王恂认为算术在六艺中地位十分重要,有定国安民的作用;他与郭守敬等人遍参历书,日
事,敕两府大臣:凡有咨禀,必令恂与闻。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世祖尝
夜观测天象,并做精密推算,创立了新历法。
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子,天下本,付托至重,当延名德与之居处;况兼领中书枢密之政,诏条所当遍览,庶务亦当屡
(1)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
省。”帝深然之。
(2)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恂曰:“算术,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裕
14.对于调护太子,王恂有哪些主张?(3分)
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许衡尝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题。 A.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让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辛弃疾 C.让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D.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0.排比具有加强语势、拓展文意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析。(5分)
尚能饭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A.“千古江山”三句,表现作者对孙权的追慕,暗含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
B.词中将京口楼台的长存与英雄余韵的消逝进行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
C.“想当年”三句,追忆刘裕北伐收复失地的旧事,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中傲然独舞,笑着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
D.“佛狸祠下”与“烽火扬州路”今背对比,抒发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心情。 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的好去处;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萧杀,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
16.这首词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突兀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绘成一副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
(1)《赤壁赋》中,“ , ”一句,苏轼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 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阵痛,有离
水长流不息。 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聚土;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了天上。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B.从空间站往外眺望,地球便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C.他们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D.不要等到吃了亏,才记起“满招损,谦受益”这条流传下来的古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如此金黄澄亮,只
2021年春晚,河南卫视以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胖胖的唐乐舞俑们走出《捣 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苇荡的秋天正是恋人定情的好时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时 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 。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 四、写作(60分)
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文化,令人 。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立意到呈现,《唐宫夜宴》都做到了 ,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的交相呼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千古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英
应 ,5G+AR技术的加持,使节目达到了“人在画中行”的艺术效果,观众享受到了 雄”不仅出现在古典诗词、历史传记中,也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里。
“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所谓“英雄儿女各千秋”,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住着英雄。
《唐宫夜宴》的爆红启示我们,让“心意”植根传统文化,使“创意”借力数字科技,用“新 你对“英雄”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心里又住着一个怎样的英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意”诠释时代魅力,传统文化便可成功“美妆”,破浪出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息;不少于 800字。
A.烂漫 拍案叫绝 推陈出新 精妙绝伦
B.浪漫 拍案叫绝 标新立异 精妙绝伦
C.烂漫 拍手称快 推陈出新 美轮美奂
D.浪漫 拍手称快 标新立异 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