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20: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1、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2、世界史是如何分期的?
世界古代史:(第一、二单元);
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 1500年(前10000-1500);
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第三——六单元);
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第七——九单元);
1900年至21世纪初;
该世纪既是千年之交的世纪,也是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纪。
3、如何学习世界史?
基本认识:
1、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
2、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流;
3、各种文明之间都有自己的辉煌,没有好坏之分;
方法(1):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横向比较
3、世界史如何认识?
方法(2):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纵向比较
基本认识:
1、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发展阶段;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什么是文明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世界各地的文明会是一模一样的吗?上述材料中所提到的特征都会一一具备吗?
文明产生的标志:阶级、国家、城市、文字
概念释疑:何为“文明”?文明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
磨制石器技术
1.生产力提高
劳动工具改进
(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产品
植物栽培
动物饲养
世界三大农业发源地:
西亚——大麦小麦
东亚中国——水稻和粟
中南美洲——玉米番薯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农业和
畜牧业
(食物采集者——食物生产者)
农业和
手工业
早期商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
较大的居住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
2.生产关系的变革——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社会分工
劳动生产率
剩余产品
私有制和
剥削的产生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部落战争
奴隶制
阶级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
3.上层建筑的刷新——国家的形成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强制机关
(政府、军队、监狱等)
国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手工业
社会分工
剩余
私有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人口
生产力
矛盾
记事
管理
掠夺剩余产品
战 争
生产力


兼并
政治
宗教活动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
记事、管理的需要;
文明如何产生?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两河流域文明
前3500年左右
尼罗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
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前3千纪
前3000
前2001
前2000
前1001
前2千纪
前2070
中华文明
(夏朝建立)
根据教材第3-6页内容,按照各地区进入文明的先后顺序制作历史时间轴。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2500年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000年
北纬30度线
30°N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观察左图,公元前3千纪之前的主要文明区有哪些?
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明区域的分布有何特点?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
黄河-长江流域
①毗邻河流(中下游);②受农业影响大;③各文明之间相互独立
(生产力、交通、农业的自给自足性)
因为独立,保留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文明的多元性
(一)古代文明的分布特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不同文明的特点与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1)前提条件:干旱少雨,但两河水源充足,泥沙淤积形成辽阔平原。
——农业
两河流域地形图
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两河的上游基本在山岭和高原中流淌,中下游地区则形成一块巨大的的冲积平原,把一片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
地理概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是城市类型。第一个中心在苏美尔;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邦。各城邦相互征战不休,结果轻易地就被来自北方的印欧入侵者和来自南方的闪米特入侵者所征服。……另一位伟大帝国创立者也是闪米特人,即汉谟拉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约前3500:产生最初文明;
②约前2900: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③约前18C: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阿摩利人)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2)发展:
文明
产生
古巴比伦
王国统一
亚述帝国
前36C
城邦混战
苏美尔人
地区争霸
阿卡德人、苏美尔人
诸国纷争
赫梯、加喜特、埃兰、亚述
前29C
前24C
前18C
前16C
前8C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制度:
(古巴比伦文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现存法国卢浮宫
【问题探究】《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保护私有财产
颁行许多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
施行同态复仇法
明显的阶级歧视
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材料4: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字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在《汉穆拉比法典》颁布之前,两河流域已有《乌尔纳木法典》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苏美尔法典》、《苏美尔亲属法》、 《埃什努那法典》 、《李必特·伊丝达法典》。
——摘编自 于殿利《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材料1: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把两河流域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他厉行中央集权,把宗教、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集中于一身……统一的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法律。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史料阅读 为什么两河流域能出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材料2: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都是虎视眈眈地要来夺取这块肥沃的绿洲。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间的竞争攘夺。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材料3: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法制:两河流域有重视法律治理的传统
经济: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工商业发达
社会:各族不断入侵争战,民族关系复杂
政治:汉谟拉比实现集权统一,需巩固统治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
最古老史诗——《吉尔伽美什》;
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制;
这块泥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其中提到了洪水和方舟传说
(4)文化成就
战车和车轮。(军事)
地理概况:
地理上的埃及是指尼罗河下游所冲积的一条狭长谷地和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大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埃及东接红海和阿拉伯大沙漠,南接非洲内陆的原始丛林,西接撒哈拉大沙漠,北濒地中海,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不同文明的特点与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1)前提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尼罗河泛滥带来沃土
②便利的交通:尼罗河贯穿南北
(③封闭的地形:四周有天然屏障)
利比亚沙漠
沙漠
(2)发展:
①约前3500:文明兴起;
②约前3100:实现统一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制度:法老专制
法老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二)不同文明的特点与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象形文字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书写材料——莎草纸
金字塔——神权、建筑、数学成就
这篇《亡灵书》残片是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世界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划分为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5天宗教日,一年365天,
(4)文化成就:
2、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太阳神 拉(Ra)
万物创造者
埃及的天空终年都是万里无云,炽热的阳光抚育着大地,所以太阳神拉被认为是万物的创造者
奥西里斯(Osiris)
农业和丰饶之神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保证了农业的丰收,所以奥西里斯被认为是仁慈、生命的给与者
埃及人经常礼拜的主神
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金字塔的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底边230米,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高146.58米(54 层楼)保持世界最高建筑记录4500年;
230万块平均2.5吨巨大石块砌成;
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误差在千分之一;基底四个直角误差最大不过3分2秒。
建筑数学成就
归纳总结 如何理解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流域
定期泛滥
贯穿南北
水源沃土
相对隔绝
莎草
烈阳高照
历法:
太阳历的制定
政治:
较早集权统一
宗教:
太阳神拉为万物创造者
经济:
农业发展
社会:
相对稳定
文化:
莎草纸的发明
建筑:
金字塔的建造
集权统一,定期农闲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印度河
喜马拉雅山
苏莱曼山
开伯尔山口
塔尔沙漠
材料1:正是由于幅员辽阔和山川阻隔、交通困难,将这片国土分割为数不清的地理单位,这既加深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形成长期独立的政治单元,始终保持离心的割据倾向。
——培伦主编《印度通史》
材料2:地理环境给外来者安排了进入印度的孔道,其中最便利的途径是通过印度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从雅利安人起,接着是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是沿这一路线而来。对印度人防御不利的是塔尔沙漠梗阻在印度河和恒河之间,无法动用北印度全部资源来对付入侵者。
——涂厚善《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分裂割据
外族入侵征服
史料阅读 影响古印度文明政治特点的地理因素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出口品种包括孔雀、猿猴、珍珠、棉织品、铜、象牙和诸如梳子之类的象牙制品。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1)前提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和恒河大平原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生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二)不同文明的特点与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发展:
①前3千纪:诞生印度河流域
②前6世纪:恒河形成十六国
材料 最初居住在俄罗斯南部草原的一支雅利安人辗转来到南亚次大陆后,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经过长期征战,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土著,他们为了把自己(白皮肤)与土著人(黑皮肤)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雅利安征服者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不许本族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通婚,这就是最初的种姓制度。
——《历史读本世界史》23页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3)制度:
思考:种姓制度如何产生的?说说种姓的含义。
种姓:颜色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种姓制度
统治者
被统治者
产生:在雅利安人的征服与分化过程中
贱民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制度:
种姓制度
产生:在雅利安人的征服与分化过程中
依据:婆罗门教关于创世神梵天造人论
特点:
思考:印度神话用神的身体不同部分比喻不同种姓,这种说法有何寓意?
古代印度人认为,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
材料 婆罗门可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婆罗门家庭中出身婆罗门种姓的妻子最高。刹帝利家庭中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妻子是最高。但……从首陀罗中娶妻是不行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
——《摩诃婆罗多》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地位不平等
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世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目的: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利益
BC6世纪佛教的产生——冲击种姓制度;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4)文化成就: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他还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A.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B.背景: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社会矛盾尖锐背景
C.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
D.影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得到低阶层人民青睐,影响很大;
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人生而不平等
众生皆平等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贱民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BC6世纪佛教的产生——冲击种姓制度;
世界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科技成就——天文、历法、数学、医学;
创造1-9数字和0,按位计值。
(4)文化成就:
摩亨·佐达罗遗址
古印度河文明印章
阿育王石柱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1)前提条件:
地中海气候,多山多岛环海,陆上交通不便,海上交通便利
地理环境 影响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
地中海气候
海洋阻隔,陆地分离
航海贸易发达
粮食供给不足,发展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
盛产橄榄和葡萄等,商品经济发达
难以统一,城邦逐渐形成
观察古希腊地形图并结合材料,描述古希腊的自然环境概况,并分析其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商业
材料一: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经济文化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
(二)不同文明的特点与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遗址 迈锡尼文明遗址
(2)发展:①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前8—前6世纪:形成众多城邦国家;
③前5—前4世纪:繁荣时期
城邦:由城市及周围村镇构成的国家
雅典 2556km 30万
上海 6340km 2400万
特点:小国寡民
材料: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
——亚里土多德《政治学》
公民政治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3)制度:
城邦政体多种
(代表: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卫城
民主政治
斯巴达
寡头政治
城邦制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城邦公民一般指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公民政治
城邦的最高统治权寄托于公民集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所谓直接参与的手段,就是参与公民大会。
——摘编自《世界古代史》
城邦政体类型
君主制 僭主制 寡头制 贵族制 民主制
低 公民大会权力 高
公民是参加司法事务和职权机构的人,具体地说,就是担任或者有资格担任各种行政职务和参加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的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
公民要求 祖籍本邦、有一定经济基础、成年男性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3)制度: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民主制的典范——雅典
主要机构 职权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 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全体公民
五百人议事会 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 抽签选举 ,每届一年;最多可任两届
民众法庭 司法审判 抽签选举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雅典的民主政治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3)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1)内容
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成年男性公民参加,主要职责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
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和审判机关。由抽签产生,负责各种诉讼。
2)特点
A、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机构;
B、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公民轮流担任公职,负责国家事务,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形式。
C、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D、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神圣不可侵犯。
E、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 (人是城邦的动物)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问题探究】
自由民 168000;奴隶 200000;外邦人32000。
——哈蒙德《希腊史》
进步性:①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材料二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3)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3)评价
A.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促进希腊民族性格的形成(互惠互利,开放探索)
B.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②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③适用于小国寡民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C.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4)文化成就
文学——神话、悲剧和喜剧;
史学——希罗多德;
政治学——修昔底德;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4)文化成就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知识拓展:“希腊三贤”的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柏拉图 “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
亚里士多德 真理高于一切;
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两种思维方式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多元性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标志: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爱琴海地区
以农业为主,相对封闭
统治者权力较为集中
商业贸易比较繁荣,相对开放,稍显民主
课堂小结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当堂巩固
1.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当堂巩固
3. (2019.4·浙江高考·17)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  )
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 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雅典直接民主仅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疆域广大,不利于公民长途跋涉参与政治,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雅典的扩张问题,“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下官员的选任,排除B项;同理,材料与公民和奴隶间的关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