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18张ppt)--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18张ppt)--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难点:
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及局限性《创新设计》P72
2、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创新设计》P75
3、选修一16课:
一条鞭法的作用?摊丁入亩制度的影响?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注:湖广指湖南湖北)
——(明代)李釜源:《地图综要》
南宋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结合83页“谭晓致富”思考粮食生产中心转移原因:
江南农业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从经济新象到转型迟滞——知识梳理
【史学视野】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否有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不过就总体而言,这种出于市场需求、以自由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规模化生产,在明清两朝仍然只是出现于局部范围的局部行业,尚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材料认为明清经济各领域发展中有何局限?
农业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等并无实质性突破
手工业中采用新经营方式整体较少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未能对自然经济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小农经济仍占主体
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地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了社会地进步和转型。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总结】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制约因素
特别提示: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
1、陆王心学的内容、影响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结合选必3第一课)、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影响(创新设计P77)
3、明清小说戏曲发展的原因、代表成就、特点(创新设计P78)
4、明清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创新设计P78)
5、西学东渐的表现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家
陆王心学
小说和戏曲
科技
物质支持
社会
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熏陶
思想领域新变化
小说和戏曲新成就
科技新知识
经济决定文化
经济新现象: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从思想领域到文艺科技——知识梳理
心学的提出者:陆九渊(南宋)
(1)宇宙观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明朝)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一圣人同;……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传习录》
强调人的自觉精神;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离经叛道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李贽
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理””根本。最高范畴:天理。
异 对“理”存在 理外在 理内在
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同对比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局限
黄宗羲 (浙江)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 (4)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内容:没有提出新的社
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
理论体系。
地位:无法撼动程朱理
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
时成为主流思想。
影响:影响有限,未能
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性质: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顾炎武 (江苏)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湖南)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清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寥若晨星的暗夜!
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②缺乏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缺乏思想基础: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⑤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思想体系,本质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
①明清时期的小说看重描述了商人、工匠等原来受歧视人物,这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表现,也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学发晨的世俗化倾向。
②明清时期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传统的轻商观念逐渐淡化有关,这种风气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
③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直藏着重重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渐加深,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便借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小人物来批判现实的黑暗。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文艺科技——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科技没能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狹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科学知识。
特别提示:中国传统科技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西方近代科技则采用实验方法,重点放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科技的创新和转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反之,则阻碍。
总结: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承古 1.儒家思想发展活跃,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2.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3.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
萌新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文化交流上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市民文化发展,价值观 1.凸显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艺术发展:绘画、书法、戏曲、文学
2.社会价值观念新变化: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个性解放的呼声;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
领 域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
文化 理学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亦步亦趋的转型之路
繁荣
保守\内敛
集大成
转型
世俗化
请选用以下一词概括其某方面的特征,用相关史实说明?
农耕经济繁荣;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仍属世界强国;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外贸出超(瓷器丝绸)、传统科技居世界前列;市民文化等。
商品经济发展(货币、资义萌芽,工商业市镇等)、书法个性化、民间风情画(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明清小说、昆曲、京剧等
货币经济(白银)、资本主义萌芽、阳明心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文学艺术世俗化。
统一多民族与版图奠定、《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京剧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八股取士、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阳明心学、文字狱等。
衰弱
封建制度走向衰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阶级及市民文化);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世界潮流。
领域 具体知识点 阶段特征
政治 ①明朝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兼设厂卫组织加强控制;②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政治: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经济 ①农业:水稻棉花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②手工业:焦炭冶铁流行,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与西方相比,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江南个别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商业:大量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④商业政策:朝贡贸易,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文化 ①《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②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④文学艺术繁荣,古典小说鼎盛;⑤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形成。书画艺术上,山水、花鸟画占据统治地位,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