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堂导入
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两幅图大约绘制于5000—6000 年前,左图的人们在放牧,右图的人们在收割。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反映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那么,人类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呢?文明的早期发展又有何表现和特点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问题情境
人类文明的产生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这一概念的认识是什么?
史论探究
人类文明的产生
说法一: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
说法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天
时
地
利
人
和
农耕
畜牧
产生
流浪 定居
采集 生产
村落、城市
工具、技术
社会分工
管理、创造
剩余产品
私有制
社会分化
战争、剥削
强制机关
国 家
文 字
阶 级
人类文明的曙光
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放大:“文明”·初印象
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40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230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80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BC3千纪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千纪
时空分布特点:
1.涉及三大洲且年代久远
2.时间上的共时性和空间上的拓展性
3.沿海沿河,分散孤立
4.与农业分布基本一致
地理位置: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文明概况:
文化成就:
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概况:
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最初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此后,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型是城市类型。第一个中心在苏美尔;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邦。各城邦相互征战不休,结果轻易地就被来自北方的印欧入侵者和来自南方的闪米特入侵者所征服。……另一位伟大帝国创立者也是闪米特人,即汉谟拉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法律:颁行《汉谟拉比法典》
①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借贷等
②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空中花园(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想像复原图
文化成就: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军事成就)、车轮
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
在巴比伦,由于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却有着大量的两河冲击平原的泥土,所以人们便以泥版作为书写材料。……它具有很强的粘性。在泥板上写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很难精确地刻写原始的图画文字的曲线,很难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轮廓。……写直线和线条就要容易得多。……书写工具通常是芦苇杆笔,由于这种笔笔尖细、笔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压就形成一个笔划,而且呈楔形或钉子型。
——《世界文明之旅》,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东北非的埃及文明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文明演变:
文化成就:
自然环境:东北非的埃及虽然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文明演变:
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拥有至上权威,是神在人间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东北非的埃及文明
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己修建的胡夫金字塔。在巴黎建筑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千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埃及象形文字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迄今为止埃及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占其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三角洲。平时大部分地方无法开垦,但当尼罗河泛滥时,整条河的瘀泥都堆积在尼罗河三角洲,为人们带来粮食的丰收。相反,如果某一年尼罗河不泛滥,或者水太小,瘀泥少,就麻烦了。所以古埃及人非常关注天文和气候,同时还记录尼罗河的变化。
——葛剑雄《缺水地域的文明》,《中国科学报》2019年8月2日
文化成就:
①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象形文字;莎草纸
③历法: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④建筑和数学:金字塔
学思之窗
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说明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埃及人视为真理的象征。
思考点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埃及的历法与尼罗河的泛滥有直接关系,书写用的莎草纸的原料也来自尼罗河。
两河流域因为洪水泛滥的不确定性,则出现了洪水淹没人类的传说,建筑也都使用当地泥砖。
南亚的印度文明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曾以之为国名。
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印度洋;东面是若开山脉,大片原始森林隔开了东南亚;西面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形成了一个较封闭的独立环境。
文明演变:
(1)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2)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3)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南亚的印度文明
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社会地位由其家庭出身决定
世代从事固定职业
原则上禁止通婚
宣扬来世和轮回
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认识:种姓制度,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不利于印度社会的长远发展。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影响深远
文化成就:
①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南亚的印度文明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背景: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
社会矛盾尖锐背景
(3)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
(4)影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得到低阶层人民青睐,影响很大
佛教
创立者:释迦摩尼
学思之窗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性,有什么寓意?
说明婆罗门教为证明种姓制度的合理性,创造了关于种姓制度起源的神话,宣布这种制度从创世就一直存在,而且因为不同的种姓出自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位,自然有高低贵贱之分。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把农村地区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柏拉图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城邦制度
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地势平坦、靠近大河、土地肥沃、农业发展、陆上交通便利,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古代希腊:位于半岛、山多平原少、不利于农业,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海岸线曲折,海上交通便利
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区域大国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文明概况:
①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青铜时代)
②前8世纪-前6世纪,城邦发展起来(铁器时代)
城邦特征:数量众多、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直接民主
城邦政体:斯巴达(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 典(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君主政治
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
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希罗多德
(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文明是平等的,
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主题升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
对待世界多元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的
共同前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阅读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著作,主要是柏拉图早期的著作如《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等,了解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他认为当时雅典和希腊城邦并未能使公民变得更好,片面追求平等,导致在城邦施政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公民不知正义为何物。据此,他提出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但雅典人并未接受他的主张,反而在公元前399年将他处死。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时代。他顺应形势创办学校,整理文化典籍,培养了一批学生,并且就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创性的看法,对后世2000多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文化正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
古代印度文明是20世纪初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印度文明史因这一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千纪。古代西亚文明的认识与19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相关,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后来发现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苏美尔、阿卡德和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也是考古学家在伊朗高原南部的古代埃兰遗址发现的。埃及的象形文字被释读后,引发考古热潮,相继发现了大量文物和文献;古代希腊的爱琴文明也是通过19世纪以来的考古被发现的。
课堂检测
1.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经济的发展
D
2.在整体地理环境内,古希腊居民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与母邦相独立的殖民点。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古希腊发展工商业
B.有利于古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古希腊向海外扩张
D.有利于古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D
3.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歌:“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C
4.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中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
A.佛祖安排 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 D.人民意愿
C
5.“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而那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却是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和渊源。”“那里”是指(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和长江流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