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光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13 20: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科学第二章高难度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中,相关描述或分析合理的是(  )
A.甲:实验结论——受力面积越小,压力效果越明显
B.乙:实验设计—一金属盒分别浸入水和盐水中不同深度,研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C.丙:实验目的——研究豌豆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D.丁:实验现象——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虚像
2.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 P 点处,放有一个球形放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 P 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5.小金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锐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大后变小
6.小枫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为25cm,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
B.若保持图中物距不变,正确调节光屏后,光屏上成的像是放大的,这是投影仪的原理
C.上述实验中,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 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 cm、55 cm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5 cm
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
7.如图所示,小丽和小明相距2 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C.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8.如图所示,把由同种玻璃制成的正方体玻璃砖A和半球形玻璃砖B放在报纸上,若正方体的边长和半球的半径相同,则从正上方沿图中虚线(中心线)方向往下看中心线对准的文字(  )
A.A和B中看到的都比实际的高
B.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比实际的低
C.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B中看到的与实际的一样高
D.A和B中看到的都与实际一样高
9.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A.L/2 B.d/2 C.(L+d)/2 D.(L d)/2
10.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 (  )
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
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
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
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
二、填空题
11.一束光射到如图所示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上,入射点为O,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把这直角平面镜绕O点在纸面所在平面内偏转15°。则经过直角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偏转角度为   度。
12.如图所示,平面镜 与 之间夹角为 ,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两次反射,则 的最小值为   。
13.如图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会成   个实像,   个虚像。
14.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位于A的   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   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
15.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点光源位于A点时,它的像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时,它的像在C点。则凸透镜位于   .(例如“B,C之间”,“C的右侧”)
16.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个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7.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 “放大”或“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但是不管蜡烛怎么向左移动,像始终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3)相机和手机的镜头也是凸透镜。
①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cm。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②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科用光具座、凸透镜、“F”形光源和不透明光屏等器材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为便于比较在光屏上所得实像与发光体“F”的大小关系,小科在光屏中心用黑笔画出一个与光源等大的比较物“F”,请你帮他画出光屏上比较物“F”的形状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u/cm 21 25 30 37 42
像距v/cm 42 37 30 24 20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该凸透镜焦距为   。
(4)小科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材料做了一个实验。把光源放在光具座上的10cm刻度线,凸透镜放在30cm刻度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至a处位置找到像。结合表格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a处位置所在刻度线大于72cm
C.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则向右移动光屏即可
19.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想知道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做了如图1甲实验,让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与镜面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单位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单位 min),绘出如图1乙所示的图像,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它们位于   。如果实验中固 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
(3)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
(4)如图1丙,把一块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倒立”或“正立”)实像;
(5)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该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等大”),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2所示, 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图中的   (选填“A”、“B”、“C”或“D”)。
20.小毛在STEAM课堂上制作出水凸透镜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探究。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   。
(2)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后,在蜡烛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   (选填“注入”或“抽出”)适量的水。
(4)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三棱镜发生偏折后在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如图乙所示。若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大小(如图丙)。下列关于这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四、解答题
21.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交通部门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期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并摄像取证。
(1)采用摄像取证是应用了    成像原理,其像的性质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3s,如图所示,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2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0.9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   ?并通过计算此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
22.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1)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
(3)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4)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23.茶园养鸡就是将茶树和散养的鸡放在一起养殖,实现茶叶和养鸡的双丰收。
(1)鸟类生殖器官的功能与人基本相同。如图甲,公鸡与母鸡相比较,公鸡的鸡冠高大,羽毛颜色鲜艳,尾羽较长,这些特征是公鸡的   性征。
(2)茶叶一般由茶树的项芽和幼叶制成。茶农摘除茶树的顶芽后,解除了   ,使侧芽得到发育,新梢数量增加,保证年年有新芽。
(3)如图乙,透过透明的玻璃杯看到的水中“变大”的茶叶是    (选填“实”或“虚")像。
(4)扦插是茶树良种繁殖最常用的方法。
①如图丙所示,剪取茶树上带芽的枝段,插入土中,不久就会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法的优点是    。
②下表是某兴趣小组所做的探究“不同薄膜殺盖对冬季茶树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的实验结果。
不同颜色膜 a.白色膜 b. 蓝色膜 c.黑色膜 d. 红色膜 e.黄色膜 f.无膜
生根率(%) 56 54 55 60 67 7
由表可知,    (选填字母)覆盖最有利于茶树插条生根。
24.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深色,右半部分为浅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请描绘出来(若像未达到四个,请自行划去多余的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液体压强大小跟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关系时,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液体深度;探究液体压强跟密度时,控制深度不变,改变密度的大小。
(3)设置对照实验:A和B可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水;目的是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和C可形成对照,唯一变量是空气,目的是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A、由图甲实验可知,两种情况下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物体的受力面积不同,故可得出结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A不符合题意;
B、实验有两个变量,一是深度不同,二是密度不同,因此不同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不仅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外部条件,而且种子本身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从图中看出A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没有适量的水分;B种子能萌发的原因是具有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C种子开始腐烂的原因是因为在最下端而没有充足的空气,种子无法萌发,因此丙:实验目的——研究豌豆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C符合题意;
D、 丁:实验现象——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深浅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
②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浅色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故选D。
3.【答案】D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4)根据成像特点确定焦距范围,将40cm刻度时的物距与焦距近小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5cm=35cm,像距v=70cm-50cm=20cm。因为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35cm>2f,则f<17.5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0cm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分析】(1)当物距等于像距时,u=v=2f;
(2)(3)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分析成像的变化规律。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u=v=2f=16cm,则凸透镜的焦距f=8cm,故A错误;
B.当u=10cm时,此时fC.当u=20cm时,此时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依据这个原理制成,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2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像不断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此时物距为25cm,则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像距fB.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B错误;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后,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 cm、55 cm处,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将二者交换后,即此时物距u=30cm,则凸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0cm+30cm=40cm,则凸透镜向右移动:40cm-25cm=15cm,故C错误;
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凸透镜成像时,如果成u<f,那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虚像,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小丽和小明的距离和为2m,小丽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5cm,那么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肯定大于185cm,即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分析】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会发生折射。
【解答】如图所示为人眼看到玻璃砖下报纸时的光路
由图可知,此时光线通过正方体玻璃砖时会发生折射,不同的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汇聚成的虚像位于报纸上方,因此A中看到的比实际的高;而B中光线未发生折射,因此B中看到的与实际一样高。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分析】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
【解答】由题意及图可知当左眼看右边,用右眼看左边时平面镜宽度最小,作图如下图,设左侧木条长度为a,右侧木条长度为b
平面镜最小宽度=1/2(a+d)+1/2(b+d)-d=(a+b)/2=(L-d)/2
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解析】【分析】当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由此可知S即为焦点,P在两倍焦距左右的位置。。
【解答】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物距>2f时,f<物距<2f,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当物距=2f时,像距=2f,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像距=2f; 当物距>2f时,f<物距<2f,以上三种情况光屏P都应向右移,不可能保持不动,C错误,符合题意;
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0
【解析】【分析】根据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特点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如图所示,
设光线与水平平面镜成∠1入射,此时入射角为∠2,反射角为∠3,由图可知,法线MM’与水平镜面平行,则∠5=∠4,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6=∠5,因此有∠6=∠5=∠1=∠4,即∠6+∠5+∠2+∠3=∠2+∠3+∠1+∠4=180°,无论直角平面镜偏转多少角度,第二次反射光线BC始终与入射光线AO平行,由此可以证明反射光线角度不变。
故答案为:0
12.【答案】72°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BS,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解答】若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两次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BS,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假设入射光线SA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β,则反射光线AB与MO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反射发生的时候,第一次的反射光线AB即为第二次的入射光线,则AB与NO的夹角为180°-α-β,同理BS与NO的夹角也为180°-α-β,要使第三次反射不发生,BS与MO平行为极限,即180°-α-β≤α,得β≥180°-2α,又因为S位于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故β的最小值为α/2,带入的α/2≥180°-2α,解得α≥72°。
故答案为:72°
13.【答案】2;2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即可。
【解答】(1)由题知,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首先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这个实像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一个虚像S2(平面镜成像);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3,形成的这个虚像S3(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4(因S3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于通过S4的光线不能被平面镜反射(或不能再射向平面镜),所以S4不能在平面镜中再成一个虚像;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两个虚像,即S能成四个像。如下图所示:
14.【答案】倒;右;右;55~60 cm(不包括两端)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都能成在光屏上,但是分大小,且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变化;
(3)根据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1)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此时物距u>2f;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此时物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此可知,两次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2)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所以P位于A的右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上述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即光屏是向右侧移动的。
(3)蜡烛放在A处时,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透镜应在50 cm右边。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物距f<u<2f,此时透镜应在55~60 cm的刻度范围内。综上分析可知,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为55~60 cm(不包括两端)。
15.【答案】A的左侧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都小于像距,并且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可知,凸透镜在A的左侧,当物体在A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在B点。当物体在B点时,此时仍然成正立的虚像,则像在C点。
16.【答案】(L-d)/2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17.【答案】(1)缩小
(2)左
(3)0.5;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①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即当物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像距会几乎等于焦距;
②根据表格分析,当物距明显变化时像距的变化特点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而像距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
(3)①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最大为10cm时,像距为0.5cm,那么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0.5cm。
②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18.【答案】(1)同一高度
(2)
(3)15cm
(4)A、C
【解析】【分析】(1)只有光源、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片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然后确定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即可;
(3)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因此比较物“F”的形状应该是:。
(3)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和像距相等时,u=v=2f=30cm,则凸透镜的焦距f=15cm。
(4)A.此时的物距u=30cm-10cm=20cm,即fB.与原图比较可知,如果光源在10cm处,那么物体远离凸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a处的刻度线小于72cm,故B错误;
C.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如果要使像变大,那么物体要靠近凸透镜,而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光屏,故C正确。
故选AC。
19.【答案】(1)12
(2)同一高度;蜡烛在焦点处
(3)上;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4)Ⅱ;倒立
(5)变小;C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点处光线最集中,温度最高,白纸被烤焦的时间最短,据此根据图乙确定焦距的大小。
(2)只有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光斑的大小不变,说明折射光线是与主轴平行的。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这些光线肯定是从焦点射出的,即蜡烛在焦点上。
(3)根据实像的“倒立”特点分析像的移动方向,并分析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措施。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5)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当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为12cm时,白纸被烧焦的时间最短,那么此时焦点就在白纸上,则凸透镜的焦距f=12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它们位于同一高度。如果实验中固 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蜡烛在焦点处;
(3)蜡烛不断缩短,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根据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其相反,即向上移动。
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
①保持像的位置不变,向上移动光屏;
②向上移动蜡烛,此时像向下移动;
③向下移动凸透镜,像向下移动。
(4)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2f,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f(5)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该过程中像的大小将变小。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会靠近凸透镜,但是无论怎样,像都不会成在焦点上,即像距始终在减小,但是肯定大于焦距f,且像距的变化和时间不成正比,故选C。
20.【答案】(1)烛焰中心、水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缩小
(3)注入
(4)C
【解析】【分析】(1)如果蜡烛火焰中心、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那么像就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甚至不能落到光屏上。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首先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原来像的位置改变,然后与光屏的位置比较确定光线是要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水透镜的会聚能力的改变,最终确定其凸度变化即可。
(4)根据乙图确定凸透镜对三种光线偏折能力的大小,进而确定所测出焦距的大小关系。
【解答】(1)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节蜡烛的位置,始终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原因是:烛焰中心、水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当蜡烛靠近水透镜时,像距会增大。如果像要落到原来的光屏上,那么需要光线更加会聚,即增大水透镜的凸度,因此需要往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
(4)根据乙图可知,凸透镜对红光的偏折最弱,则与主光轴的交点离透镜最远;凸透镜对蓝光的偏折最强,则与主光轴的交点离透镜最近,则所测出焦距的大小关系为:f红>f黄>f蓝,故选C。
21.【答案】(1)凸透镜;缩小
(2)51m;20m/s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3s到达了汽车处,根据s=vt求出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求出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汽车的速度。
【解答】(1)摄像头就是照相机,则应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像的性质是缩小的实像。
(2)超声波第一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则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15s=51m;
超声波第二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s=34m;
因此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s1-s2=51m34m=17m;
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所以汽车的速度。
22.【答案】(1)A
(2)大于
(3)C
(4)左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分析判断。
(2)根据表格确定2s内物体物距的该变量和像距的该变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平均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像的位置变化;通过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来判断成像的大小。
(4)确定近视镜的透镜类型和对光线的作用,然后确定像的位置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去掉近视镜后像的位置变化,最后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距离透镜10cm的地方出现小亮点,那么这就是焦点的位置,则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那么像距f(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物距的变化量为:40cm-20cm=20cm;像距的变化量为:20cm-13cm=7cm;
则物体的移动速度:‘
像的移动速度:;
则v>v';
则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
(3)向水凸透镜内注水,那么水凸透镜的凸度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因为像距始终小于物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4)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走近视镜后,光线肯定比原来会聚,即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23.【答案】(1)第二
(2)顶端优势
(3)虚
(4)能够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较快;e
【解析】【分析】(1)第二性征的出现与性激素分泌有关。
(2)顶端优势有利于植物向高生长。
(3)根据实像与虚像成因和特征解答
(4)扦插所得植株不会变异,保持遗传基因的稳定。
【解答】(1)公鸡的鸡冠高大,羽毛颜色鲜艳,尾羽较长,这与公鸡的睾丸分泌雄性激素有关,这些特征是公鸡的第二性征。
(2)茶叶一般由茶树的项芽和幼叶制成。茶农摘除茶树的顶芽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侧芽得到发育,新梢数量增加,保证年年有新芽。
(3)图乙,透过透明的玻璃杯看到的水中“变大”的茶叶,该茶叶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是虚像。
(4)①扦插的优点是能够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较快。②由表格可知黄色膜下的植物生根数最多,因此e覆盖最有利于茶树插条生根。
故答案为:(1)第二(2)顶芽优势(3)虚(4)能够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较快;e
24.【答案】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1)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
(2)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
(3)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
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黑面。
则拍出的照片如下图所示:
1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