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哈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2分)( )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1分)( )
A.树之以桑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天下云集响应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然而不王者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闻道有先后
6.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1分)(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7-10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众素狂易 易:直率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D.思明勒兵魏州 勒:率领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2分)( )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4分)
(2)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1.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3分)
(2).下阙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四)12. 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 “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 “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表达求助的想法,且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
⑵.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⑶.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⑷.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B. 电影《一九四二》让更喜欢津津乐道历史辉煌而不喜欢翻看沉重记忆的中国人在享受苦味的同时,去思考怎样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C. 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 他已经潜心研究东欧文学近二十年,阅读了大量的文艺理论和文学著作,所以在多次研讨交流的时候,总能发表不同于别人的一得之见。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作为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两任司长,崔世安的名字对许多澳门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但外界对这位唯一候选人的经历、性情、家庭知之甚少。
C.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在6年间,我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飞跃。
D.目前,西藏城镇职工人均每天消费蔬菜可达0.6公斤以上,讲究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已从城镇波及广大牧区。
16. 填入下列横线处诗歌与语段内容最符合的一项是(2分)( )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 ③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④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A.①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③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7. 在下面语段的结尾,写一个具有总结性的句子。(4分)
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达成了共性。因此, 。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难受极了。”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的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经过,它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外完整无缺的海蚌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7、A 易,轻视。
8、B (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9、D (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10.(1)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
(2)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
11(1).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阙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的情景,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2).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先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把原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云幕推开,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词人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想象他们肯定也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军归来。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韵味。
⑷(4分)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
①运用了“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反衬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
①运用了“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出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3分。
14、A B“津津乐道”不能带宾语。C“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修饰对象错误,“情节”应是“波澜起伏”D“一得之见”,自谦之语,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
15、C 分析:A句,搭配不当,“病情”与“蔓延”不能搭配,可将“病情”改为“疫情”。B句,主客体颠倒,将“对”改为“对于”。D句不合逻辑,可将“以上”去掉。
16、B
17、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
【附文言文翻译】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