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课时:4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感受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已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人,了解“诸葛卧龙”
我们之前学习过课文《诫子书》它的作者是诸葛亮,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呢?
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于诸葛亮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增进对他的认识:
【设计意图】回顾旧识,从诸葛亮修身养性的方法引入到本文治国平天下的观点阐述。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谥号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曾写过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出师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理解标题“出师表”的含义:
出师:出兵打仗。
表:一种文体,主要用作向帝王陈情言事。
读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齐读文章,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预设:
除此以外,“二十有一年”中的“有”,此处应该读“yòu”,释义:连词,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知识回顾:《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几”;《<论语>十二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翻译第1-5段,并巩固以前学过的150个重点词的释义。
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今义:极端地憎恨或悔恨。 古义:痛心、遗憾。
2.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今义:店等设立或停业后开始营业 古义:扩大
3.不宜异同
异同:今义: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古义:不同
一词多义: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品行 )
必能使行阵和睦( 行伍,部队 )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至于 )
以光先帝遗德( 用来 )
论其行赏( 评定,判定 )
每与臣论此事( 谈论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句子翻译(加点为150实词, 为书下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赏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该有所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果有做坏事违反法纪,或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奖罚标准不同。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些都是忠良诚实,志向思虑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才将他们选拔出来留下来辅佐陛下。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因此经大家评议举荐他担任中部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可以计算着日子等待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学会翻译,并注意翻译时要力求“信达雅”。
三、作业布置
翻译本文1-5段。
第二课时:
一、读文,领略“出师一表”
阅读文章的第1-5段,了解作者在出师之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1.请两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1、2段,同学们分别用“~~~”线和“——”线划出这两段中有关“宜”和“不宜”的句子。
预设: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设计意图】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梳理诸葛亮提出的三点建议,体会其进谏时的语言特点。
2.朗读这三个有关“不宜”的句子,从由此可以推断出诸葛亮眼中的刘禅是怎样的形象?
预设: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担心刘禅暗弱,堵塞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针对这些担心,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呢?我们来读一读有关“宜”的句子。
预设: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广开言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赏罚分明
4.请三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3-5段,其他同学用“~~~”线划出作者表明观点,提出建议的句子。
预设: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5.这三句话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我们先确定一下三句中的“之”分别指代谁?诸葛亮为什么要推荐他们?
预设:
“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中的“之”指的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诸葛亮认为朝廷中的政事无论大小都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原因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这是第3段的核心句,诸葛亮在向刘禅推荐文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中的“之”指的是将军向宠,诸葛亮认为军营中的大小事务都应该听取向宠的意见,原因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见,向宠德才兼备,深得人心。听取他的意见的好处是:“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是第4段的核心句,诸葛亮在推荐武将。
“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指的是“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所有这些忠正贤良、能以死报国的贤臣,诸葛亮希望刘禅亲近它们,信任他们,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在这三段中,诸葛亮推荐了文臣、武将、并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三段之间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关系,在这三段中向刘禅提出了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我们也可以用亲贤远佞来概括,“佞”在这里指巧颜谄媚的小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之”及其所指代的对象,并从指代对象的共性出发,思考第三点建议的内容。
6.小结:在文章第1-5段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用三段文字阐述了贤臣对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听取贤臣的意见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听取忠正之言,也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分。因此三条中亲贤远佞是最为重要的。
了解写作背景
1.朗读文章第一段的前两句后思考问题。
预设:第1段:陈述当下蜀国的不利处境:内忧外患,形势危急。
第2段:以“然”字将话锋一转,阐述蜀国的有利条件:有侍卫之臣、忠志之士。
先说不利形势,惊醒后主不可懈怠;再说有利条件,鼓励后主,不可自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文章开头内容的理解,做到“知人论世”,从当时蜀国的处境这一维度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两次提到“陛下”的背后,诸葛亮想表达什么?
含蓄地向后主提出自己的希望,愿后主能效法先帝,完成先帝的遗愿。
初步感受“老臣之心”
从第1-5段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诸葛亮对后主情真意切,不仅有政治远见,还有一片忧国之心。
二、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部分勾选题
板书:
第三课时:
回顾旧识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5段,通过分析段落的关键句,句子的关键词,了解了诸葛亮所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第三条是最重要的。我们还结合开篇作者陈述的背景形势,不仅读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还感受到了他的忧国之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6-8段内容。
二、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由是感激
感激:今义:感动并产生谢意。 古义:感奋激发。
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今义:策马快奔。 古义:奔走效劳。
一词多义: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重任 )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从而 )
以光先帝遗德( 用来 )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
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 )
以告先帝之灵( 用来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
临表涕临( 面对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句子翻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贵。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地位、见识短浅而屈尊就卑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次到我的草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后来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务,在危机灾难期间受到委任。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将要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原来的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不效,则治臣之罪
(如果)没有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
臣不胜受恩感激。
我受恩感激不尽。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今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学会翻译,并注意翻译时要力求“信达雅”。
三、作业布置
1.完成本文6-8段翻译。
第四课时:
回顾旧识
通过上节课对文章6-8段字词句的梳理,我们对这三段的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我们走近诸葛亮,感受他写作本文的意图以及当时的心境。
二、读人,敬仰“老臣之心”
(一)回顾“老臣之路”
1.朗读第6、7段,试概括文中追述了哪几件与“先帝”有关的往事?
教师提示:圈画两段中提示时间的词:“本”,“后”,“临崩”
预设:
(1)先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先帝在败军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
(3)先帝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追述这些事?
预设:
先帝三顾茅庐,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作者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
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大业。
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几件往事,感受诸葛亮对“先帝”的深情与忠心,感受本文情理交融的特点。
追问: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能否用文中一词来概括?
预设:感激(感奋激发)感激当年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终身为先帝奔走效劳,也承担了先帝临终托付的大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述往事还交代这次出师的缘起,表达了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感受“老臣之情”
1.第7段中有一句话集中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完成先帝临终托付的决心,请大家思考一下,圈划出这句话。
预设: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他把出师北伐,兴复汉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可间对先帝的深厚情感,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从本句中可以读出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情感,这六个字不仅是6、7两段的情感核心,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读懂“老臣之心”
1.第8段作为全文的结尾,收束全文,明确责任,朗读本段,圈划出本段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责任。
预设:
诸葛亮自己:讨贼兴复。照应6、7段中的“出师”;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要有兴德之言。照应第7段中的“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后主: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照应1-5段中的三条建议。
第8段的最后两句,言辞恳切,感人至深。这既是段的情感升华,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2.现在串联起全文8段内容进行思考,作者为何要在出师之前写这样的一份奏章给后主刘禅呢?
(1)梳理全文思路:(此处作课堂反馈)
梳理思想情感
全文多次提及“先帝”“陛下”,请同学们圈画后,思考,如此频繁提及的用意何在?
预设:
13次提及“先帝”:多次提及先帝,充分表现了自己与先帝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先帝中道崩殂的悲痛;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对先帝的托付,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以先帝激励后主刘禅,希望刘禅能像先帝那样,勤于政事,不忘先帝遗诏,努力实现先帝遗愿。
7次提及“陛下”:刘禅暗弱,不近贤臣,诸葛亮即将北伐,他担心自己走后,刘禅亲小人,远贤臣,无法完成先帝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遗愿。因此,他临行前写下此表,饱含着殷殷嘱托。这些“陛下”是诸葛亮以长辈的身份对后主的劝勉,也表达了对陛下的忠心。
【设计意图】从称呼的角度切入,感受本文语言上的率直、质朴与恳切。
总结: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出师之前呈上这份表,想表达的内容有二:
劝谏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勉励刘善勤于政事,用心治国,好让自己出师北伐无后顾之忧;
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并表明自己将竭尽全力出师北伐,以此来报先帝,忠陛下,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积累:本文中的一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请大家作梳理并作积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来源,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
三、作业布置
练习部分勾选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