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10: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妙处;
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思路的严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妙处
难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思路的严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激趣导入
师: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预设:1)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预设: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预设:通过谈话,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文章,梳理内容
明确文体
师: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预设:说明文
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文?
预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追问:上学期学过的说明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上学期我们都学的是事物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板书)。
师:什么是事理说明文?
预设: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设计说明:明确文体,有助于把握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
师:学习说明文,我们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物候学
梳理文章内容
师:圈划关键词,概括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预设: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细读第一部分
师:阅读第一部分,我们需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预设:1. 什么是物候?2. 什么是物候学?
师:没错,这是文本的两个核心概念,所以作者在1-3段,文章的开头就着重阐释这两个核心概念。现在就请你们仔细阅读1-3段,解决这两个问题。
预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就是物候学。
追问: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呢?
预设: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姑姑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师:请根据第一段内容填写表格。
师:能概括一下这些现象吗?
预设: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物候?
预设: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就称为物候。
师小结:在文章中没有直接阐述时,我们该如何思考呢?比如物候。那么第1步我们要寻找与幕后概念相关的句子。第2步,借助路标性的语言搜索相关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梳理与提炼,最后精准的进行表述。
设计说明:学会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核心概念的方法。
(四)略读4-12段,梳理文章内容
师:物候观测为什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预设:第4段中写到了物候观测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这是第1个原因。 第2个原因是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预设: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追问:能够调换顺序?
预设:前三个是空间因素,第四个是时间因素。作者按照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不仅如此,文章还运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师:那么我们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预设: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许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种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设计说明:抓住关键词,快速明确说明的主要内容。
课堂后测
师:作者是如何将四个部分串联起来,阐释物候学这一事理呢?
预设:第一,作者先从我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逐步引出了物候及物候学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第二,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性的两个原因。第三,聚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4个因素,由主到次依次阐述。第四,阐述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全文从核心概念的内涵到实际生产的阐述,再阐述了决定核心概念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阐述物候学这一本文最核心概念的意义。
文章4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与安排的。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部分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修改练习部分第3题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小诗,运用昨天课上学到的物候学知识来解释诗歌的内容。
诗歌:《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预设: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3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的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设计说明:通过讲评练习和诗歌赏析来回顾上一节课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分析说明方法
师:比较下列的原文和改文,说说原文好在哪里?
第一组:
原文: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改文: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预设:原文首先例举了北京、南京两个维度不同地区桃花花期情况的事例,把三四月间两地桃花花期进行比较,用来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季南北温度悬殊,早春接近于冬季,越往北桃花开的越迟。其次,作者又把晚春五月初两地的自怀花期进行比较,突出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在不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相差不大,晚春接近夏季,两地四槐的花期接近。 作者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纬度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组:
原文: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改文: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预设:原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所举的两个事例都与本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一内容相关。其中大连和北京的纬度相差无几,把大连的连翘、榆叶梅的花期和北京的连翘、榆叶梅的花期作比较,济南和烟台纬度相差无几。又把济南的苹果和烟台的苹果的花期作比较,突出说明在纬度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靠海的地方春天比内陆迟,进一步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显然这里的举例子作比较,能更好的说明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师小结:所以,在说明文中,作者往往运用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使自己的说明有理有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这不仅体现了说明文的严密性与科学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设计说明:通过比较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品味语言特点
师:我们在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枯燥,读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作者运用了很多描写。
师:你们能找找文中作者生动的语言吗?
预设: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他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作者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他们为农民操心,怕耽误农事,用灵动的语言表现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说明文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呢?
预设: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开篇,一步步引出抽象的科学概念,物候和物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预设:1. 事理说明文的特点;2. 说明方法恰当运用的好处;3. 作者求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