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10:11: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阐述的道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例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例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么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设计说明:设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明确对象
1. 根据课文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预设:文章内容跟恐龙灭绝,恐龙化石,恐龙生活习性有关……
2. 速读课文归纳大意。
提示:不要只关注恐龙化石等词语,而应思考这些事物或现象背后的东西,正如我们上一课在大自然的语言里学到的物候与物候学一样。
3. 思考归纳,明确思路。
用“作者用 说明了 ”这一句式进行归纳。
预设:作者用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事实说明,大陆漂移假说是成立的。
小结: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事实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新的有利的证据,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事实于大陆漂移假说这一科学论断之间是因与果的逻辑关系。
设计说明: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感知事理说明文的特质。
细读推理,理清思路。
这篇短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学习这篇说明文,我们需要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我们将通过以下一系列问题解读这篇文章。
一、作者在文中陈述了哪些事实?
二、基于这些事实,作者的推理是什么?
三、基于作者的推理,作者又提出了哪些问题?
四、作者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如何阐释的?
五、作者列举这样的事例,试图阐释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第2-3段开始,我们来思考第1个问题:这两段中作者陈述了哪些事实?用横线在文中圈画。
明确: 第2段引出了作者陈述的第一个事实:即在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发现了一些恐龙的骨骼化石。第3段中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基于这些事实,作者的推理是什么?
明确:第3段的最后一句: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把目光定格在恐龙研究上。第4段第一句话写道,如果把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将恐龙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之后,作者由此提出了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究竟提出了哪两个问题?边读边圈画。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对此,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它出现在文章第6段的第1句,那么作者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如何来阐释的呢?作者通过哪几个问题来展开阐释的?
预设:一、什么叫大陆漂移?二、最后一次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是怎样的呢? 三、大陆漂移与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作者在将恐龙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作者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为了阐述清楚这个答案,作者先解释了什么叫大陆漂移,然后阐述了最后一次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情况。
大陆漂移与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要阐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思考,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再次阅读课文8~12段,请同学们圈画出与恐龙相关的信息。
明确:第9段中写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么“那时”是什么时候?
结合第8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那时是指泛大陆形成的时候,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各个地方。这里我们需要关注到一个条件,即所有的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的环境内,我们可以通过一组关联词语梳理这一部分的内容。 因为早期的恐龙在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又因为当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除此之外,第12段也提及了关于恐龙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小结:作者的思路:
第一、大陆是会漂移的。
第二、最后一次泛大陆的形成是在2.25亿年前。
第三、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温带和热带环境内,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
第四、大约两亿年前办大陆开始分离,当大陆互相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第五、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了在离开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发现了一些属于恐龙的骨骼化石,以及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两个事实。
其次,基于这样的事实,作者推出的结论是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第三,作者把恐龙和南极大陆联系起来,思考产生了两个问题,分别是: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2、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四,接下来作者通过:
1、什么叫大陆漂移?
2、最后一次犯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是怎样的?
3、大陆漂移与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三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答案,并进一步提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文章内容之间层层推进,逻辑性强,体现了事理性,说明文阐述事理的特点。
整个推理过程其实印证了科学界的一个什么原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一原理。
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小结:这就是这篇文章由生物考古学衍生推及到地质学的基本写作思路。
设计说明:运用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较复杂的事理说明文思路。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学说
(生物考古学) (地质学)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部分
2. 将课文梳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第二课时
延伸自读
1. 回顾学习上一篇文章的过程,不难发现阿西莫夫的科普文章中的逻辑思路非常清晰,都是由事实依据出发进行推论。本节课继续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和推理思路。
明确:说明对象:被压扁的沙子与撞击说的因果关系
推理思路:(问题链或思维导图)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解读文章。
一、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几种理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研究这两种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三、作者更倾向于哪种理论?
四、作者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五、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1)被压扁的沙子写了什么呢?我们从第1个问题开始,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几种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明确:文章第4段写。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2)那么撞击说和火山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先来朗读第2段,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明确:
“撞击说”:圈画关键词:“撞击”;画出关键句:“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主要内容: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概而言之,撞击说理论认为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的灭绝。
火山说: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概而言之,火山说理论认为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导致恐龙的灭绝。
小结:文章第4段写这两种理论,目前存在着对立关系。
(3)那么作者认为研究这两种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呢?朗读第5段内容,寻找答案。
预设:圈画:“不仅仅 ”、“还”,这些词语能引导我们找到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意义所在。
明确:在作者看来,撞击说和火山说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研究它们的另一个意义,是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4)作者倾向于撞击说,那么作者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将从文章的第6~16段的主体内容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先来阅读第7段内容。
预设:归纳第7段重点内容: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下,会变为致密的斯石英。那么斯石英又具有什么特性呢?那么这些斯石英是如何形成的呢?
预设: 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状态下会变成极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最后它会变为普通沙子。在自然状态下变化过程非常缓慢的,可保持数百万年。如果在850摄氏度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也就是14段中出现的。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5)那么作者运用什么证据来证明地球在6500万年前有过撞击?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文章的第15、16段,看一看这里能否找到答案?
明确: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第15段写了,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第16段写了,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概而言之,这两段内容写了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出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因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也就是文章最后一句所说的“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6)那么作者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明确:概而言之,其依据就是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下,会变为极为致密的斯石英,如果在850摄氏度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由此可以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科学家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年龄,进一步印证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7)现在我们再来回顾梳理作者的推理过程的思考方法。
第一,我们先找到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探讨研究这两种理论的意义。
第三,推断作者倾向于撞击说。
第四,提炼作者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
在梳理作者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的理论。
(8)那么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呢?
预设:文章标题为研究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撞击说和火山说提供了证明,同时被压扁的沙子更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总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文章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关注了这两篇短文的作者推理过程的梳理:
1、我们要学会把握文章阐述的事例,
2、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这样有助于我们学会清晰的3、梳理出作者的推理过程,
这是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希望通过对阿西莫夫两篇短文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说明文学习中,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内容,开展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实践。
比对阅读,感悟理趣
1. 两篇短文都按照一定思路对事例进行了说明,说明事理各有不同两篇文章的说明,事理和推理过程反映出作者的什么观点?从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两篇文章,反映作者同样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 要将不同科学领域联系起来他们之间的推导就非常重要,请你回顾这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上的相似之处。
明确:都是逻辑顺序
3. 两篇短文用到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找出文章中具体的句子,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妙用。
预设:举例子 作比较
设计说明: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文章中相同的科学思考方法和逻辑推理顺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笔下科普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揣摩语言,体会功效
1. 本课两篇短文,除了里去和思想,语言表达也富有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准确、严谨和幽默分区上。请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1)引导学生把握准确周密的说明语言。如: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一词表估计,去掉之后表明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就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太过绝对,与实际不相符合,所以,“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引导学生感受幽默风趣的说明语言。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是反问句式。金刚石也可以像斯石英一样,加热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由于金刚石非常名贵,谁都不会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体现了作者的幽默与风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更清楚地了解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变化。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