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与内容风格相一致,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丁香花的景物描写方法,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重点:
按照作品风格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丁香花的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丁香花的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古往今来,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你还能想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宗璞的《丁香结》。(板书课题) Comment by 项文慧: 课本上有此内容,但学生预习不充分,导致学生部分回答不出来。
此处建议出示文字
设计说明:联系预习提示,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文章的标题名为“丁香结”,也许有的同学不明白,什么叫“丁香结”?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丁香结”这个词出现在了文章的哪些段落中?
预设:第4、5、6段。
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丁香花)
小结:文章前三段写丁香花,后三段写丁香结。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从课题出发,启发学生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章后三段,由此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三、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朗读第1、2、3段,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圈画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并交流。
预设: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预设:拟人、比喻, “探出”、“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预设: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直接出现“积雪”和“莹白”也能更直观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Comment by 项文慧: 这个知识点是否需要放到课堂上讲?
后续发现学生不是很能区分或者回答这一类问题,需要单独拎出来讲解比喻相关知识。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照耀”一词既写出了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地表达出来。窗前的丁香花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Comment by 项文慧: 这里先让学生答再去梳理,效果更好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形状:星星般的小花、十字、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视觉)
颜色:紫色、白色(视觉)
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设计说明:结合思考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考究,体会作者独特的写法,积累精彩语句。
四、课堂反馈。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的第1到第3自然段,这节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
预设: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第1、2、3段作者主要从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
我们可以概括这三段的内容是在写“赏花”,那么文章的后半段,关于“丁香结”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结本次课堂,为后文的学习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五、布置作业
欣赏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想想课文引用其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训练拓展阅读的能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铺垫,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意图,同时增强语言积累。
六、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赏花)1、2、3: 丁香花 形状(视觉)
颜色(视觉)
气味(嗅觉)
4、5、6: 丁香结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丁香花,第1、2、3段作者主要从形状、颜色、气味(学生回忆)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具有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学生回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文章的4到6段,看一看“丁香结”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朗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印象派画作中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胧之感(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着了雨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把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品读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透过句中生动的修辞去想象画面,理解文章的意蕴。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出示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解读诗歌,思考:作者引用其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这两首诗词写的都是离愁,文中引用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一方面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这一情绪分不开。
但在作者这里,丁香结是否还与“愁”分不开呢?自由朗读第5、6段,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
学生回答后总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象征意义:生活中不顺心的事,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便易伤春,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体现了她的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展现了 “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设计说明: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积累拓展的阅读内容进行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心里一直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百转千回。
设计说明: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主旨。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并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以读促写,在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赏花)1、2、3: 丁香花 形状(视觉)
颜色(视觉)
气味(嗅觉)
(悟花)4、5、6: 丁香结 象征意义
从容豁达
反思:1.注意朗读,包括学生朗读和老师的朗读,抑扬顿挫,规范读音。
2. 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容量大,总感觉上不完;自己对重难点的把握可能还是有所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