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本课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第二课,是本单元和本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叙述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其中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有助于理解该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为第七,八课奠定基础;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危机与转型又为后世社会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隋唐五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二、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详尽。那么高中生的学习侧重点应该放在哪呢?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本节课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史料研习及历史思辨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环境分析
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手绘地图展示;
教学助手:PPT课件、希沃教学助手等。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借助时间轴和历史地图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3.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设置探究,让学生分析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大唐盛世的历史想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构建思维导图,培养有效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和解释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和特征;中晚唐危机和五代十国在朝代更迭、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的表象下社会转型和国家统一的趋势。
教学难点:对于盛唐气象场景的历史想象,对于历史阶段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逻辑思维导图的建构。
五、设计理念
一个主题,两条线索,三种历史关键能力。
一个主题,即隋唐五代十国的发展与变迁对今天国家统一、民族兴盛的意义。
两条线索,即以长安城的兴建、繁荣和寥落为线索,见证隋朝的兴亡、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融合、中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危机与转型。
三种历史关键能力,即分布于三大板块的史料分析和探究能力,基于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想象能力,借助思维导图的教材解读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的“一辈子一座城”。
材料一(荣誉):“2015年5月8日,在浩瀚的宇宙、灿烂的星空中,有一颗编号为210232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这是国际社会对她献身建筑事业贡献卓越的褒奖。”
材料二(贡献):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长安塔……都是出自她的手笔。有人说她复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风貌”。
【设计意图】
①表达对杰出建筑设计师张锦秋的景仰;
②由西安城引出唐都长安城,引起学生对长安城的探究欲望,“什么样的长安城值得张锦秋用一辈子来复原它呢?”“它在哪里,存在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被拆毁?”
2.长安城的时空定位。
【设计意图】
①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构建长安城的时空定位,让学生了解它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地位;
②引出今天的主题“一座城市,一段历史”,即用长安这座城来讲述隋唐五代十国这段历史。
【教学过程】
一、隋朝统一,它横空出世
教师活动:借助隋大兴城平面图和时间轴,介绍大兴城的的建造,感受大兴城的规模之大,引出疑问隋朝有没有能力建设这么大的都城?
师生互动:根据教材概括隋文帝隋炀帝对隋朝的建设,理解隋朝的富裕和强大的原因:隋朝的统一、两位皇帝的作为以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学生探究1:隋国库充盈,为何国祚短促?
【设计意图】
让学生知道大兴城的兴建过程;
了解两位皇帝的作为;
通过对两段材料的对比探究得出国富民贫的结论,理解隋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不一样在藏富于国,并进一步总结出后世唐太宗吸取的隋亡教训:要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二、大唐盛世,它繁华昌盛
教师活动:借助唐长安城的平面图、时间轴和唐长安城手绘地图,介绍唐王朝在隋代都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新建了大明宫、兴庆宫两大豪华的宫殿群以及寺观、宅邸等众多建筑,使长安城更加宏伟壮丽。唐长安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大的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臣、学者前来通好、留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根据教材概括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对大唐盛世到来的贡献;根据教材文字和地图,对唐朝的民族融合进行梳理;根据书本图片总结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
学生活动:历史想象。教师提供方法指导,历史想象,即依据一定的史料,把历史上有过的情景或形象想出来,从而弥补历史叙事的空白和裂隙,使叙述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进行历史想象,“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请根据开元盛世时期的历史史实,想象一个反映盛唐气象的历史场景?”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创作的历史想象拍照上传到大屏幕,师生一起欣赏和评价,最后教师展现自己准备的历史想象以供参考。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直观感受唐长安城的宏伟壮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落实书本唐朝繁荣和民族融合的表现,理解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是历代帝王励精图治,传承创新的结果;
③让学生体验一种深层次的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想象,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想象思维,学会用“了解之同情”的心态对历史上的人和事做“同情之了解”。同时也能在想象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大唐盛世。
三、盛世转衰,它寥落凋零
教师活动:借助图片和时间轴,介绍长安城在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遭遇,感受在动乱年代,作为王朝中心的长安城多次遭到兵火洗劫,以致最终毁灭。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画出思维导图。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拍照上传到大屏幕,师生一起欣赏和评价,最后教师展现自己准备的思维导图以供参考。
师生探究2:五代十国是“合久必分”的产物吗?
教师引导学生将五代十国与藩镇割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教师通过对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和吴越国钱镠王对杭州的拓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50多年的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趋势。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了解唐长安城的寥落凋零,体会社会动乱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
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用思维导读画出阅读成果,收获一种能力;同时也了解唐王朝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毁灭,并影响到长安城的命运。
③让学生打破历史循环论,看见历史自身的不断发展,看见国家统一的总趋势,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小结】联系现实,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回首长安城,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在于他有这样的雅量和胸襟,让全世界在此相会,让各式各样的文明璀璨升华,难怪有学者说,唐代不是一个文化堡垒,而是一个灿烂的文化群岛。城市变迁的背后是历史的变迁,这座城市,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遗产?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未来?
学生活动:开放、包容的心态.......
教师总结:城市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它的辉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它的寥落提供了王朝兴衰的教训。探寻长安,回忆历史,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设计意图】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提升家国情怀的的核心素养。
【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关于盛唐气象的历史想象;完成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部分学生对于历史想象,还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表现为历史史实不清楚,历史想象不够丰富。思维导图制作中,有限同学出现逻辑性的错误、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语言不够精炼等问题。所以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指导。
【板书设计】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通典·食货典》
(隋末)“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食货》
一千多年前的开元年间的上元节,长安城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里,一场盛大的夜宴正在举行……
美轮美奂的楼台上,歌舞百戏竞相上演,佳肴珍馐满目琳琅。宴会上的男主人公,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女主人公是杨贵妃,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穿胡服,骑骏马,不裹脚,擅歌舞。宴会上有一名风度翩翩东瀛宾客,文采斐然,他就是著名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几位高鼻碧眼的胡商进入了视线,他们吃胡饼、饮葡萄酒,颇为自在。诗人们借着酒兴吟诗作赋,醉倒的李白正喃喃自语,不时飘出两句惊世骇俗的诗句。一旁有人正信笔挥毫,展现着唐代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宴会楼下,三名印度高僧在人群中穿行而过。
结束宫中的欢宴,出门欣赏长安城的繁华,满街的灯火璀璨夺门欣赏长安城的繁华,满街的灯火璀璨物云集其中,共同成就了一个海纳百川的伟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