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1 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1 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17 18: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三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追问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原址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1、必要性:
①甲午战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②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探索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维新派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深入变法作为救亡的途径。
③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甲午战后,形成维新思潮。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结合漫画和梁启超这段话,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列强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1)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革命派(4)地主阶级(清政府)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政 “预备立宪”史海探源 在封建顽固派盘根错节的京城,热血沸腾但手无寸铁的书生们是如何掀起激荡全国的改革浪潮的?(一)、开始---“公车上书”
时间:
内容:
影响:戊戌变法之经过“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公车上书”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895年戊戌变法之经过(二) 发展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三)、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
内容:戊戌变法之经过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内容: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四)、失败---“戊戌政变”
时间:
内容:戊戌变法之经过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屠杀六君子;废除新法改革失败戊戌政变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议一议:戊戌变法之结果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概括归纳:戊戌变法败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办法;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⑤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教训: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近代化漫长而坎坷。评说历史从性质、背景、内容、过程、教训等全方位思考。评说历史1.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从背景看,变法运动以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是爱国的。
3. 从内容看,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是进步的。
4. 从过程看,维新派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
5. 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 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评说历史 从政治制度的层面来改革封建统治,不能回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能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模拟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请回答: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说明理由。
(2)这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模拟研究
参考答案:
(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 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