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体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现代诗歌的联系,能写浅显的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和分析意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理解诗歌所选意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深入感受作者对母校深深地眷恋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一生曾三次来到康桥,康桥的秀丽风光,让诗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徐志摩曾动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不仅是他产生爱、美、自由等单纯信仰的地方,还是他的“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诗人也曾三次离别康桥,但离开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如果说第一次依恋,那么第三次再别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近《再别康桥》感受它独特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发现差异
1.自由诵读《再别康桥》,试比较本诗与《沁园春 长沙》在形式和上有何不同(课前预习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本诗音韵节奏)。
【明确】:《沁园春 长沙》属于词中的旧体裁——“沁园春”,有自成一体的结构美;《再别康桥》具有诗节统一、韵脚严整的音乐之美;
2.《再别康桥》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和《沁园春 长沙》有较大区别,在内容写意上也各有千秋。默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内容,说说这首诗想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 留恋之情、惜别之情、伤感之情
三、美读入境,感受意象
作者在表情达意的时候总是有所凭借的。客观世界中的景物我们称之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作者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他所烘托出来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1.学生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美读诗歌,表现丰富的情感,看看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说说原因。(学生自主选择意象,教师随机指导,尤其是对“金柳”“星辉”等意象从意义蕴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进行深入引导和探讨)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笙箫
示例:金柳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呢?把柳树比作“新娘”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金既与夕阳相映,又是最富贵的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柳,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情感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示例二:青荇 作者在写“青荇”时,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地“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文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其余意象略
2.这些别具特色的美好的景致总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那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呢?
【明确】柔和、优美、缠绵的氛围。
四、精读想象,感受画面
这柔和、优美、缠绵的氛围,无论和飘逸自由的云彩,还是妩媚娇羞的金柳,亦或是安闲自在的青荇,都有直接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别致的风景画,请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小节,自拟小标题,展开想象,简述诗歌画面的内容,体会每个画面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明确】第一节挥手告别图: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形,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榆阴清泉图: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
第六节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
第七节依依惜别图:与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五、知人论世,循探主旨
作为剑桥的旁听生,徐志摩为什么会如此依恋康桥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在那游过学吗?
【明确】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现’了康桥 ”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 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1925年春,诗人爱上了自始至终只把他当作朋友的才女林徽音,并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的,在恋爱的人眼里,星月、流水、鸟儿、柳条自然不比平时, 1928年的这次康桥之游,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陆小曼带给他的痛苦,想要一个人静一静的。他在给英国友人恩济之的一封信中说: “我这一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那么此刻想起当年康桥的一段恋情,怎能不令诗人感慨万千!明白了这一层,再来读全诗一定别有一番滋味。那在诗人心头荡漾的“艳影”是河畔的金柳,还是昔日恋人的身影 抑或兼而有之 康河的柔波也似乎有了情,难怪多情的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那些痛苦而甜蜜的往事,那—段隐秘的情感虽终究成了—场幻梦,而且被揉碎了。但并未消失,金柳作证、柔波作证、水草作证、彩虹作证、整个康桥世界作证!由于诗人的到来,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因此,这里有着作者的青春年华,有着作者的梦想,还有他那欲说还羞的爱情。他是诗人的生活梦,爱情梦,艺术梦,诗人像爱护自己的情人一样守护着心中的“康桥”想到离开,作者自然心有不舍,深深眷恋。
六、背诵作结,感受柔情
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离别时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之中,那“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中彩虹”带着作者情不自禁中进入了旧日时光里,诗人想把自己变成一条水草,醉卧在康河的柔波里,承受它永远的爱抚。然而一切美好终被离别的伤感打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曾经的爱恋与柔情,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世人无法忘怀。可是,我们所不能忘怀的何止是这些迷人的诗句,更是徐志摩那少年翩翩、烂漫真纯的性情,他真正把王国维留下的那句:“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发挥到了极致,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
七、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徐志摩是浪漫的、深情的、诗意的,然而,他也是孤寂的、惆怅的,如果你是他的亲人、好友、知己……请以“写给志摩”为题,给他写一首小诗,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