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销售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学生能通过市场调查、交流、谈论,探索,实现合作学习。深切体验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美妙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和体验,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数学。
(2)会从问题情境中探索等量关系。
3、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问题情境,了解到打折问题中的各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市场销售问题——打折销售。
(2)通过市场调查、交流、讨论,探索利润、成本、售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3)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更近一步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打折销售问题,经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打折销售问题的利润(利润率)、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并列出方程。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打折销售的现象已有所了解,但对打折销售的实质并不清楚,因此学生有兴趣探讨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对一些常识的了解,能分析出打折销售的数量关系。通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教学准备,完成学案。第二环节:情景引入(一段打折视频和几张打折图片),探究基本概念。第三环节:活动探究,巩固新知。第四环节:讲授例题,规范过程。第五环节:课堂测试。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环节一 教学准备
活动内容:
1、 布置社会调查任务:选择某种商品的打折活动做调查。
2、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
目的:
商品销售虽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但亲自经历过关注过商品销售的往往是少数学生,提前安排学生到商场进行价格调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实际活动效果: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达到提前预习的目的,更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亲切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环节二 情景引入
通过播放商场打折的一段报道视频和几张打折的图片,引出打折销售。再通过一张图片中展示裤子原价是400,打七折出售,问:1、一条裤子要花多少钱? 2、若一条裤子进货时花了160元,问商家赚了多少钱?3、商家赚了百分之几?从这里引出: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也叫成本)
标价:在销售时标出的价(也叫原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售出价
并得出几个公式:利润=售价—进价
售价=成本价+利润=成本价x(1+利润率)
售价=标价x折扣数
利润率 = ×100%,
从而得出进价、标价、售价这几个量之间关系:
环节三:活动探究,巩固新知
结合学生了解到的有关打折销售实际,让学生回答老师课前在预案上的题目要求说出理由。
1、一个篮球成本是80元,售价是100元,则这个篮球的利润是 。
2、一个文具盒按标价的五折出售,售价是 10元 ,则标价是 元。
3、一双皮鞋成本是60元,将成本提高50%后,标价是 ;按成本减少10%,此时的标价是 。
4、书店以10元进了一批货,标价为15元,若打八折买走,售价
为 元,利润为 元,利润率为 。
5、某商店一块手表的成本价是70元,利润率是30%,则这块手表的利润是为 元,售价应是 元。
本环节设置了比教科书更开放的问题,多媒体显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组同学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结果。
目的: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案,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实际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实际问题。在答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他们对这类问题的胸有成竹,教学过程很顺利。
环节四:讲授例题,规范过程
例1、一家商店将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想一想:15元利润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一问题中哪些是未知数?哪些是已知数?那应该设什么为未知数?相等的关系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现有的有关“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等知识一起分析下列问题:
解: 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x(1+40%) 元;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1.4x×80% ;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1.4x×80% - x ;
由此,列出方程: 1.4x×80% - x =15 ;
解方程,得:X= 125 。
因此,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 125 元。
由此得出,计算过程
总结:
1.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字,关键量。
2.设未知数X并用X表示其它相关的量,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解方程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例2、某商品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为了促销,在此基础上再减100元,能获利7.5%。若该商品的进价为2000元,则该商品的标价是多少元?
目的: 这两道题的分析是重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读题,讨论,思考题目的已知和未知,考虑思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注意分析和综合两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先用分析法。由未知找已知,执果索因;再用综合法由已知找未知,由因导果。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不知如何思考”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实际效果:两道例题,第一道题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道题学生自己分析。部分学生在运用方程解答问题时,等量关系的寻找还是有困难,规范解题不够合理,仍需在作业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解:设该商品标价为x元,由题意得:
90%x-2000-100=2000X 7.5%
x=2500
答:该商品的标价是125元。
例3、某服装商店以135元的价格售出两件衣服,按成本计算,第一件盈利25 %,第二件亏损25 %,则该商店卖这两件衣服总体上是赚了,还是亏了?
想一想:15元利润是怎样产生的?在这一问题中哪些是未知数?哪些是已知数?那应该设什么为未知数?相等的关系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现有的有关“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等知识一起分析下列问题:
售价=成本价+利润=成本价x(1+利润率)
售价=成本价-亏损额=成本价x(1-利润率)
解:设第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是X元,则由题意得:
盈利25 %的衣服利润为: 25% x 元;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1+25%)x ;
由此,列出方程: (1+25%)x =135 ;
解这个方程,得:x = 108 。
因此,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 108 元。
设第二件衣服的成本价是y元,由题意得:
亏损25 %的衣服亏损额为: 25% y 元;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1-25%)y ;
由此,列出方程: (1-25%)y =135 ;
解这个方程,得:y = 180 。
两件衣服总售价为 135+135=270 ;
两件衣服总进价为 108+180=288 ;
因此,这两件衣服总体上亏损了:288-270=18。
环节五:课堂测试
测试卷测试
目的: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环节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理解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降价等概念的含义。
2、标价、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
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审:仔细审题;
(2)设:设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环节七:布置作业
P/146页问题解决2、3。
结束语:
生活处处有数学,热爱生活、学会数学、学而致用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