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1: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写作 抓住细节
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学习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目标导航
具体类别
捕捉细节
描摹细节
肖像细节——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
动作描写——一连串个性化的动作;某一个典型化的动作;一组对比性的描写。
语言描写——既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同时又能触动作者或读者心灵的特殊话语。
景物描写——特定时空下,对能够对人物形象或作品主题有特殊表现意义的景物进行的细微描写。
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世界
发现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
用心灵捕捉、记录外物带给我们的感悟
基本要求——真实、典型、生动
写作原则——聚焦、分解、还原、放大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
专门对人物脸部细微表情的描写又称神态细节描写。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体现景物特征的细节来写。
用语生动、简洁,多角度描写,巧用修辞。
写作指导
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下面的提示(见教材P78),做出修改。
增加一些能表现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揣摩用词(增加一些动词、语气词),巧用修辞。
流露情感,直接写评价。
题文展示
我的校服开了线,第二天学校有活动要穿。妈妈出差了,我又不会缝。正着急的时候,奶奶自告奋勇说她来帮我缝。第二天我穿着奶奶一针一线缝好的校服,心里暖洋洋的。
原稿:
例文展示
“布满皱纹的手不住颤抖”这一细节表现了年迈的奶奶穿针的不易。
修改稿:
我的校服开了线,第二天学校有活动要穿。妈妈出差了,我又不会缝。正着急的时候,七十多岁的奶奶自告奋勇说她来帮我缝。结果第一步穿针就遇到了难题。针眼太小,奶奶戴着老花镜还是看不清。只见她左手举着小小的针,右手捏着捻好的线往针眼里送,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不住颤抖,努力了好几次才穿好了线。灯光下奶奶的神情是那样安详,态度是那样专注……第二天我穿着奶奶一针一线缝好的校服,心里暖洋洋的。
动作描写,“举”“捏”
“送”等词生动地表现
了奶奶穿针的过程。
亮点批注
名师总评:修改稿增加了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的加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文章充满画面感,增强了真实性和可读性。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_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回忆往事,选择难忘时刻,依据选择的时刻,补全题目。
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景,将其细分;具体再现感受最强烈的瞬间。
结构:总分总。抓细节:语言、动作、神态等,景物特点。
审题
选材
写法
愧怍的那一刻
有一个人,他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却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文展示
亮点批注
这个人,便是我们小区门口的修车师傅。他皮肤黝黑,脸上布满皱纹,两只大手也总是沾满黑乎乎的污垢,仿佛永远也洗不干净。所以,自诩有洁癖的我经过时总是远远绕过他。即便这样,我还是怀疑他身上的那种脏臭会沾染到我的身上。
外貌描写,写修车师傅脏兮兮的样子, 令“我”厌烦,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亮点批注
这个周末,我和同学骑车出去玩。回来的路上,没注意路上有一个破碎的酒瓶,直到车轮“嘎吱”轧过,前胎“嘭”地爆裂时,我才发现大事不妙。我只好颓丧地推着车子慢慢走回家。
一路阳光灿烂,我心中却懊恼不已。不知不觉,我走到小区门口,远远看到那个一直被我嫌恶的修车师傅,内心有些犹豫,不知道是否要上前求助,又该怎么开口。
“嘎吱”“嘭”两个拟声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心理描写,细腻地写出了车胎爆裂后看到修车师傅时“我”犹豫不决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亮点批注
而他正忙完手头的活,四处张望。瞥见我的前胎,他会意地向我招招手,示意我过去。我想推车上前,脚底却好像钉了钉子,怎么也抬不动脚。他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连忙跑过来,一把把车子接过去,而我就像一个木头人,默默地跟在后面。
老人熟练地停车,立撑,弯腰捡起地上的螺丝刀和扳手,蹲下身麻利地拔下气门芯,翻开外胎。
亮点批注
望着他那黝黑而专注的脸,沾满污垢却上下翻飞的大手,我的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有感动,有不好意思,更多的是满满的愧怍:曾几何时,我以貌取人,对他如此嫌恶,但他却不以为意,一直用这样憨厚的微笑默默地回应我……
心理描写,“感动”“愧怍”等写出了“我”对修车师傅态度的变化,与上文形成对比。
亮点批注
很快,他修好了车子,站起身,用黝黑的手背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向我微微一笑。
我禁不住也报以微笑,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微笑的含义:那一刻,他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和宽容无私的行为让我感到了愧怍,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懂得了如何平等待人,尊重别人!
议论抒情,深化文章主旨,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亮点批注
名师总评:本文犹如一张速写画,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婉曲有致。修车师傅的衣着、神态、修车的动作,作者都观察得极为细致,描述得十分真实。作者以准确、简洁的语句,很好地表现了修车师傅朴素、憨厚、善良的人格品质和“我”由厌恶、歧视到感动、愧怍的心理变化。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选择照片:精选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揭示背后的故事。
叙述条理:叙写照片是谁拍的,拍摄对象是谁,交代清楚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聚焦细节:捕捉照片中人物最微妙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并具体描写;注意结合“我”当时的心理感受。
构思布局:总分总结构,即发现照片→展现照片内容→说明照片来历→回到现实,升华主题。
照片里的故事
照片里的故事
我经常会想起那张照片。
照片中,一辆救护车的后门开着,一位中年男人正抱着一位老人准备将其送上车。每次想起这张照片,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它为我的世界增添了光彩,让我懂得帮助别人是一种善良,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体现。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
介绍照片内容,抒写照片给“我”的感受。
例文展示
亮点批注
这张照片的来历还得从我十岁那年的寒假说起。那时,妈妈带我去深圳玩。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出去散步,路过一条热闹的大街。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排排霓虹灯五彩缤纷,明亮闪耀,把街上的人照得闪闪发光。我和妈妈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着热闹的夜景。
环境描写,交代深圳夜晚街道的繁华和热闹,表现“我”和妈妈游玩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亮点批注
不知不觉,夜渐渐深了。街上的人渐渐少了,天气也越来越凉,一阵夜风吹来,我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妈妈见状,便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说:“我们快回酒店吧!要是冻感冒了就麻烦了。”
于是,我们转身朝酒店的方向走去。忽然,“砰”的一声,我被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是一位骑自行车的老爷爷摔倒了。看到这一幕,我拽着妈妈跑过去,周围也有很多人跑了过去。等走近了,我才发现,老爷爷的腿被压在自行车下,卡在后车轮的链条与车架中间,无法动弹。
亮点批注
老人在地上痛苦呻吟,人们议论纷纷,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辆车停了下来,一个高大的、面带倦容的中年男人从车上下来。他先向周围的人了解了情况,接着急切地拨开人群,来到老爷爷的跟前。他观察了一会儿,然后蹲下来看了看老爷爷的腿,又看了看自行车,之后从自己车子的后备箱拿出一些工具。他一边让人赶紧打急救电话,一边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把自行车后车轮的链条弄开。明明是凉气袭人的夜晚,
动作描写。写中年男人解救老人的过程,体现了中年男人的热心以及临危不乱的品质。“拨” “蹲”“拿”“抱”等动作突出了中年男人的热心。
亮点批注
细节描写,对中年男人脸上沁出了汗珠的描写,表现了男人施救过程中的努力和专注。
抒发感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他的脸上却闪烁着水光——他竟然出汗了。经过“漫长”的几分钟,老爷爷被解救了出来。很快,救护车来了,中年男人抱起老爷爷,把他送上了救护车。与此同时,我看到一旁的妈妈拿着手机,“咔嚓”一声,将这个画面永远定格……
如今,当我看到大街上的志愿者的时候,当我看到人们呼吁要勇敢扶起摔倒老人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张照片,想起那个中年男人,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我要向这些善良的人学习。
亮点批注
名师总评:这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文,主题鲜明,积极向上。作者通过一个陌生男子在街头遇到伤者果断施以援手的故事,突出了人间处处有爱的主题。在叙事时,条理清楚,交代了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对“我”的影响;在描述救助场面时,抓住细节,突出表现了男子遇事冷静的优秀品质。
(南充中考)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装点着我们的世界,也装点着我们的人生。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哪一种色彩曾讲述你人生的故事?哪一种色彩曾带给你感动与启迪?哪一种色彩又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请以“那一抹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任选一种颜色(可在所选颜色前添加适当修饰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中考真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选一种颜色填在横线上进行补题。何为色彩?它的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各种事物的具体的颜色。第二层含义指向人的精神、品质、性格等层面,比如一个人的热情、善良、坚强、乐观,往往会在别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是一种“色彩”。本文题可以有以下几个写作方向。方向一:写景。选取一处难忘的风景,去描写它的色彩,呈现它的诗意,赞美它的品性。方向二:写人。选取一个或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其故事,塑造其形象,凸显其性格,最后经过“虚化”,点明“色彩”,呼应文题。方向三:人景融合,将自然界中的色彩与人的精神、品质等层面的“色彩”糅合在一起,相互映衬,完美结合。
【真题解读】
【满分作文】
那一抹橘黄
打开记忆的闸门,夕阳下,一抹耀眼的橘黄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深秋的一天,我们家和小米一家去军山游玩。正当我们高兴地倚在栏杆边欣赏河中美景时,只听“扑通”一声,小米的手表掉入了水中。望着漾起涟漪的水面,我俩傻眼了。这可怎么办?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
妈妈们闻声赶来,找来木棍,在水中四处打捞,但除了水草,丝毫不见手表的踪影。正当我们束手无策时,一抹橘黄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位六十多岁的爷爷,个子不高,穿着一件橘黄色马甲,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黝黑,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正推着一辆环卫车,车上放着一个捞水草的网兜。
“爷爷,您可以把网兜借给我们用一下吗?”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可以,你们做什么用?”爷爷疑惑地望着我们。“不好意思,大爷,孩子们调皮,把手表掉到水里了。但手表是防水的,捞上来还能用。”妈妈解释道。“好,我来帮你们捞!”爷爷说道。我们听后心生感激。
小米朝水中央的石头旁指了指:“好像就在那边。”爷爷抓着网兜柄,小心地把网兜向水下伸去,到河底之后,再慢慢地往上提。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把石头四周捞了个遍,还是一无所获。爷爷又扩大了搜索范围,脸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们紧盯着那个网兜,盼望着奇迹发生。可每次网兜提上来的,除了水草就是小石子。
“这样下去不行,我下水去捞吧!”爷爷有些着急。“这怎么行?天冷,实在不行就算了。”小米妈妈十分过意不去。“没关系,只要能为游客排忧解难,我就高兴。”爷爷说着脱下长裤和鞋袜,放在岸边。一阵秋风吹来,爷爷打了个哆嗦,但仍毫不犹豫地下了水。河水冰凉,没过了他的大腿。他慢慢地挪动着双脚,触碰着河底的每一个地方,一旦有什么东西,就弯腰摸索,可每次摸到的都是石头。
夕阳西沉,余晖把爷爷的背影染成了美丽的橘黄色。就在我们快要放弃的时候,爷爷的手再次提起,一个绿色的东西被提出了水面。“是小米的手表!”我禁不住大喊。爷爷紧紧地抓着那块手表,如获至宝,向我们挥手示意,那满是皱纹的脸笑得那样灿烂,像个孩子一样。
望着那抹渐行渐远的橘黄,我感慨万千……
名师总评:本文记叙了一位身穿橘黄色马甲的环卫爷爷热心为游客打捞手表一事,通过对其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细致刻画,一个乐于助人的环卫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文中多次提及“一抹橘黄”,既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