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7 22:17:46

文档简介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教学方案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六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演讲和演讲的特点。
2、 初步学会按演讲的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理解简洁明快的语句。
3、 感受“年轻精神”,并以此自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出镜: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七年级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吗?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PPT1课件展示: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的这首诗颠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一幕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与哀愁。整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PPT2课件展示: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郭沫若在1948年做的一次即兴演讲。
PPT3课件展示:
看课题: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
PPT4课件展示:
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萧红、演讲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萧红。
PPT5课件展示:
萧红(1911~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5年出版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演讲。
那么什么是演讲呢?
PPT6课件展示:
演讲,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作为议论文的样式之一,演讲的特点是: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观点;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PPT7课件展示: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演讲: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PPT8课件展示:
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实施时,肯尼迪在做演讲《我们选择去月球》。
PPT9课件展示: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演讲。
PPT10课件展示: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演讲。
PPT11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的是郭沫若的演讲。
二、课文听读
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考虑这样的三个问题。
PPT12课件展示:
1.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2.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
3.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结构?
(教师范读)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五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五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作你们青春的畅泳。
我想,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五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五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X先生两分钟的讲演,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五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土。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是死了也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时2分钟)
在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之前,有这样的几个字,需要在此强调一下。
PPT13课件展示:
泳yǒng   博bó   溺nì  舐shì
PPT14课件展示:
有一个成语叫“舐犊情深”,就是这个“舐”。这四个字请大家做到会读会写。
好!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好了吗?
PPT15课件展示:
1.本文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
PPT16课件展示:
回答对了吗?本文重点讲述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年轻人。
郭沫若说:“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可见,年轻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年轻精神”?
PPT17课件展示: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
PPT18课件展示:
什么是“年轻精神”?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一品质特征的关键词语。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时2分钟)
PPT19课件展示: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关键词语: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学习一切。
PPT19课件展示: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
关键词语:大公无私、打抱不平、切实为人服务。
PPT19课件展示: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关键词语:不怕艰苦、倒下跳起、舐干血迹、牺牲自我。
PPT20课件展示:
文中有一句“倒下去立刻跳起来”,“跳”字能不能换成“站”呢?为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时2分钟)
PPT21课件展示:
这里的动词“跳”用得相当好。“跳”指通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作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站”字则显得普通,缺少了韵味。
郭沫若紧接着在文中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PPT22课件展示:
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PPT23课件展示:
郭沫若说:“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
是的,拥有“年轻精神”的人将永远年轻。你认识他们吗?
PPT24课件展示:
林觉民(1887-1911),中国同盟会成员。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陈意映。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林觉民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PPT25课件展示:
邓稼先(1924-1986),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为了加深我们同学的认识,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PPT26课件展示:视频
我们今天就先看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了解这两位“年轻人”,可以在课后更深入的了解。一位革命烈士,一位科学家,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在我们心中永远年轻。
再看看当今时代,拥有着“年轻精神”的一群青年又展现了怎样的绝代风华。
PPT27课件展示:
2004年感动中国:绝地反击勇夺金牌的中国女排。
【事迹】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国女排于无声处,绝地反击,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以3:2力克俄罗斯队,5局比分是28:30、25:27、25:20、25:22和15:12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一枚奥运金牌。
PPT28课件展示:
【颁奖词】:中国女排,曾经沸腾了一代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一天,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援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开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
PPT29课件展示:
2008年度感动中国: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
?【事迹】:?2008年,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当天,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坐在轮椅上的金晶面对暴行,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虽然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
????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这个情景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PPT30课件展示:
【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PPT31课件展示:
2009年度感动中国:救人牺牲的三个大学生
? 【事迹】: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PPT32课件展示:
【颁奖辞】: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他们无疑是新时代拥有“年轻精神”的中国人。是值得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去热爱、去学习的年轻人。
PPT33课件展示:
那么郭沫若想通过这次演讲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呢?
答案呼之欲出,最后一节。
PPT34课件展示: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PPT35课件展示: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
PPT36课件展示:
“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郭沫若以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语言结束讲演,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深情述说的:《少年中国说》
PPT37课件展示:视频
PPT38课件展示: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这正是郭沫若希望每一个听众能领会的中心。
PPT39课件展示: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文章的5—12节,那么开头1—4段文字是不是无关紧要呢?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
当然不是。
PPT40课件展示:
开头四段,郭沫若先说要自己作“五分钟”的讲演感到困难;接着又对自己的本来设想“请大家沉默五分钟”加以否定;然后通过赞扬某先生讲的话,很自然引出要论述的“年轻人”的话题。
这四段话是妙趣横生的开场白,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演讲的兴趣。
这样一来,本文的结构也就呼之欲出。按讲演的开头、主体、结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PPT41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1—4)就“五分钟讲演” 赞颂萧红“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的精神,引出“年轻人”的话题,总领全文 。
第1节交代了讲演的时间、地点、讲演的对象。
第2、3节说演讲者本来的打算。用了“沉默胜于雄辩”的说法创造了一种气氛。
第4节抒发对萧红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巧妙地引出“年轻人”的话题。
PPT42课件展示:
第二部分(5—11)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这部分是演讲的主体,演讲的核心所在。
5、6节是紧承上文通过正反对比,令人心服地指出“一个人的年纪轻不轻,并不是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是看精神上的年龄”的见解。
第7—10节则是分析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在文中是典型的“总—分—总”的结构。每一点先用中心句概括主旨。然后紧扣中心句进行阐述。条理十分清楚,听众也容易听清楚。
第11节是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不仅对年轻精神的本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而且将话题又拉回到对死者的悼念上。
PPT43课件展示:
第三部分(12)结束全文,点明主题。
演讲者把对祖国的爱寄托在培养年轻一代身上。对青年的鼓励,对青年的期望。使自己年轻的目的是使中国年轻,勉励青年为未来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文总结:
郭沫若的这篇演讲赞颂的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题目虽是在“墓前”的演讲,但通篇演讲却没有悲伤,没有感慨,没有哀怨,没有忧郁。在郭沫若看来,
PPT44课件展示:
对死者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死者那样勇于追求真理、为人民无私奉献、为正义事业勇敢无畏地奋斗。
PPT45课件展示:
“年轻精神”这个主题既是对萧红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赞颂,又是对站立在墓前的年轻人的有力鼓舞与激励。郭沫若的高超之处就在于用“年轻精神”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PPT46课件展示:
郭沫若首先指出判定的标准不是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年龄”。就“年轻精神”来说,有些人“虽老而不死”,另一些人“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PPT47课件展示:
接着郭沫若提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年轻精神”的三条标准,即看他是否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
PPT48课件展示:
最后,郭沫若热情鼓励青年保持并扩大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以使自己“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而“死了还年轻”这一句又正是对萧红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总结与讴歌。因此,全篇演讲只字未提萧红,却让听众感到字字句句都在赞美她的品格,弘扬她的精神。这正是本篇演讲的出类拔萃之处。
PPT49课件展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篇是即兴演讲。即兴演讲一般事先并无充分准备,而是抓住现场某一个“媒介”,来一个“借题发挥”。郭沫若先是以限定他“作5分钟讲演”为媒介,来一个机智幽默、轻松自如的开头,瞬间扣住听众的心弦;接着又以前面一位先生2分钟的精彩演讲为媒介,引发自己对“年轻精神”的演讲,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虽是当场即兴发挥,但却条理清晰,严密简洁。这又是本篇演讲不同凡响之处。
PPT50今天的作业是:
课件展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老师出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就让我们在这样的一首歌曲中结束今天的课!
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会也很棒
吸收五千年的磁场
有传说中的神奇和期许的锋芒
一根傲骨无法隐藏神的智慧和力量
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散发五千年的磁场
习惯了后发制人
赢了还说承让
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课件55张PPT。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天 上 的 街 市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 沫 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 萧红(1911~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人。1935年出版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演讲,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作为议论文的样式之一,演讲的特点是: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观点;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肯尼迪:我们选择去月球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演讲温家宝总理在英国演讲郭沫若在演讲思考:
1.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2.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
3.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结构?泳yǒng   博bó
  
溺nì   舐shì舐犊情深思考:
1.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思考:
1.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年轻人。 “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什么是“年轻精神”?(关键词语)(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时2分钟)什么是“年轻精神”?(关键词语)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关键词语:
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学习一切。什么是“年轻精神”?(关键词语)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
关键词语:
大公无私、打抱不平、切实为人服务。什么是“年轻精神”?(关键词语)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关键词语:
不怕艰苦、倒下跳起、舐干血迹、牺牲自我。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关键词语:
不怕艰苦、倒下跳起、舐干血迹、牺牲自我。“倒下去立刻跳起来”,“跳”字能不能换成“站”?(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时2分钟) 这里的动词“跳”用得相当好。“跳”指通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作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站”字则显得普通,缺少了韵味。 “倒下去立刻跳起来”,“跳”字能不能换成“站”?“年轻精神”: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林觉民(1887-1911),中国同盟会成员。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陈意映。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林觉民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从容就义。 邓稼先(1924-1986),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2004年感动中国:绝地反击勇夺金牌的中国女排2008年度感动中国:残疾人火炬手金晶【颁奖词】:
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2009年度感动中国:救人牺牲的三个大学生【颁奖词】:
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思考:
2.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 “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文章的5—12节,那么开头1—4段文字是不是无关紧要呢?
(现场老师可组织学生回答) 开头四段,郭沫若先说要自己作“五分钟”的讲演感到困难;接着又对自己的本来设想“请大家沉默五分钟”加以否定;然后通过赞扬某先生讲的话,很自然引出要论述的“年轻人”的话题。思考:
3.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结构?第一部分(1—4):赞颂萧红“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的精神,引出“年轻人”的话题,总领全文 。
第1节交代了讲演的时间、地点、讲演的对象。
第2、3节说演讲者本来的打算。用了“沉默胜于雄辩”的说法创造了一种气氛。
第4节抒发对萧红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巧妙地引出“年轻人”的话题。思考:
3.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结构?第二部分(5—11):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5、6节指出“一个人的年纪轻不轻,并不是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
第7—10节则是分析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
第11节是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思考:
3.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结构?第三部分(12)结束全文,点明主题。 对死者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死者那样勇于追求真理、为人民无私奉献、为正义事业勇敢无畏地奋斗。 “年轻精神”这个主题既是对萧红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赞颂,又是对站立在墓前的年轻人的有力鼓舞与激励。 郭沫若首先指出判定的标准不是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年龄”。 接着郭沫若提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年轻精神”的三条标准,即看他是否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 最后,郭沫若热情鼓励青年保持并扩大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以使自己“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值得一提的是本篇是即兴演讲。条理清晰,严密简洁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