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7 22: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伤仲永王安石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走近作者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围绕“伤”展开,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即不仅要重视教育,还应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学


标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wéiyìpānyè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chènmǐ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huán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yé诵读课文 读出停顿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父利其然也。3、不能称前时之闻。4、泯然众人矣。--愤怒语气--惊叹语气--遗憾语气--痛心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理解字词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笔墨纸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对……感到惊奇给名词动用,写伤仲永哀伤、叹息属于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赡养团结同宗族的人全乡立刻完成文采和道理欣赏对……感到惊奇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通“攀”,牵引四处拜访跟随认为……有利相当以前的名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完全消失普通人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通晓聪慧先天得到天资胜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 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比普通人还不如了。
他尚且本来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理解课文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透露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EXIT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仲永:幼小天资聪明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让孩子学习。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叙述了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3、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才思衰退,大不如前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表现在——表现在——表现在——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 迅4、文章对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大力铺陈其才能初露的情形,仅用几笔点出他才能衰退、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5、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即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让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

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8、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本段以议论为主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 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9.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小结:你得到什么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揣摩语言 
①“世隶耕”:
②“啼”:
③“忽”“即”“立”: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④“奇之”“宾客其父”“乞之”: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不使学”:
⑦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从侧面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魏永康的成长烦恼
“神童”魏永康,两岁的时候识两千多个汉字,四岁就上了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
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成为科学家。据其母亲说,孩子幼年时,没有任何小伙伴,“没有玩过,即使带他玩也都是搞学习,一边走一边搞学习,一边走路一边搞学习,如果六一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看元宵,看热闹,我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
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三年时间里,永康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在一级级的连跳的同时,他也跳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上所有的事,都是其母亲一手包办。魏永康在学校住宿后,用别人的牙膏,穿被人的鞋子,袜子也乱丢,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魏永康回家后,母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
   长期以来的心理自闭使魏永康非常内向,语言表达木讷迟缓,极少与人沟通。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了少年天才宁铂,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当年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最后他选择了出家为僧。与宁铂同时代的“神童”也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昔日中国第一神童如今出家为僧 他说:“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从神童个体来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足以抵御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的地步。无度的宣传和热捧,对他们的健康自然成长造成了莫大的损害。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反思“神童悲剧”
可以说,时代的关注造就了他们,又无情地将他们推向成功的反面。因为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那些“神童”心中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因此,我们看到宁铂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悲剧神童"是现代版"伤仲永"!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初看起来姿态万千,但却缺少生命力……
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归纳 复习文学常识填空《伤仲永》的作者    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       》。   王安石   宋
临川先生文集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wéi

pān

 chèn
mǐn  解释重点词语1
世隶耕(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固众人( )属于写题写有的人通“攀”,牵,引四处拜访相当完全消失本来解释加红色的词2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
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完成
同乡人 同县的人
认为奇怪
渐渐 把……当做宾客
有的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 到处拜访解释加红色的词3先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于人者不至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对死去的人的敬称
相当 
完全消失
达到
尚且

本来
能 止 停止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等事,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
①并自为其名: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其受之天也:代词,自己的代词,它,诗代词,他的代词,他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古今异义抚养自己的非亲生父母赡养父母渐渐地稍微文采、道理文科、理科普通人许多人
自: ①并自为其名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己 从闻: ①余闻之也久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一词多义书: ①即书诗四句
②乡书何入达
动词,书写名词,书信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并自为其名
不可名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青云白鹤观形容词,有才能的动词 ,胜过,超过名词,名字动词,说出,指出动词,观看,欣赏名词,景观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其中加红色的词的意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于:比。
于:被。 特殊句式倒装句:
还自扬州 ( 自扬州还)

省略句:
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省略句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父家见之,十
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仲永)(仲永)(仲永)(余)(余)
(余)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童年时期(5岁)
少年时期(13岁)
青年时期(20岁)才能非凡
才能衰退
才能消失三个阶段原因: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3、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对比,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一主旨。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5、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哀伤、惋惜之情
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目光短浅之人。6、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比阅读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担任当时的名臣。他小时候,担心自己记忆能力不如别人,其他人已经会背诵了,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苦读,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他自己说:“(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我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为一时之名臣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以宾客之礼相待
消失
当时等到……的时候2、翻译下列句子。(4分)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 、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
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答: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1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李贺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就写成《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似的,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李贺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弱的马,跟着一个小书童,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到了傍晚回家,就整合成一首诗。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过后也不反省这样对身体的危害。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心疼嗔怪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援笔辄就如素构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注释】①牧:放牧牲畜。②窃:偷偷地,暗中。③辄:总是(常常)、就。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母曰:“儿痴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⑥出坐佛膝上,执策⑦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⑧。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⑨,冕小儿,恬⑩若不知 【注释】⑤曷:通“何”,为什么。⑥潜:暗暗地、悄悄地步。⑦执策:拿着书。⑧达旦:到早晨,到天亮。⑨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⑩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