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得分
1.(2分)梅州多处公交站设立盲文站牌,盲人通过触摸站牌上的文字,了解线路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触摸盲文时,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B.阅读盲文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阅读盲文和缩手反射都属于简单反射
D.阅读盲文不需要语言中枢参与
2.(2分)胎儿或婴幼儿期若缺少某种激素,会引起呆小症。这种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3.(2分)人体呼吸系统的不包括( )
A.口腔 B.支气管 C.气管 D.鼻
4.(2分)6月6日为世界爱眼日。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人数居世界之首。下列措施中不能预防近视眼的是( )
A. 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
B.看书写字一小时左右就应休息远眺
C.发现视力下降立即佩戴凸透镜矫正
D.坚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
5.(2分)人类大脑皮层上特有的功能区是( )
A.语言中枢 B.视觉中枢
C.听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6.(2分)医院采血一般采集“指尖血"或“胳膊血”,它们分别指哪些血液( )
A.静脉血静脉血 B.静脉血动脉血
C.毛细血管血静脉血 D.毛细血管血动脉血
7.(2分)下列病症,哪项是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 ( )
A.坏血病 B.糖尿病 C.贫血症 D.白化病
8.(2分)中医切脉切的是( )
A.静脉 B.动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9.(2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出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的“益肺解毒汤”和“清瘟护肺汤”两个药方,对新冠肺炎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吸收汤剂中有效成分的主要器官是( )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10.(2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普遍使用铁制炊具以利于人体补充铁,是因为( )
A.铁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 B.补铁能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C.铁是维生素C的成分 D.补铁可以防止贫血的出现
11.(2分)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甲处阻塞,最可能发生的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12.(2分)矫正近视需要佩戴的眼镜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变色镜
13.(2分)如图为某健康人饭后4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发挥作用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増加,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减弱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14.(2分)人体吸气时,与空气进入肺内无关的是( )
A.肋间肌收缩 B.膈顶部下降
C.胸廓容积增大 D.肺内气压升高
15.(2分)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排尿意义的阐述中,不恰当的是( )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16.(2分)1890年,贝林给豚鼠注射白喉杆菌,使它们患白喉,结果成百只豚鼠死亡,却有两只痊愈了。把白喉杆菌和从这两只豚鼠体内提取的血清同时注射给其它豚鼠,豚鼠不会患白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死亡豚鼠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痊愈豚鼠体内生来就有抵抗白喉杆菌的抗体
C.痊愈豚鼠体内提取的血清相当于疫苗
D.痊愈豚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17.(2分)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 )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18.(2分)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一个视野。下列判断、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是动脉,血流速度最快
B.②是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C.③是静脉,血流速度较慢
D.血管③中血液的含氧量比①、②的都多
19.(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血液循环过程中,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
B.动脉血是指在动脉中流动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在静脉中流动的血液
C.1000毫升血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动脉是将血液送出心脏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
20.(2分)对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四种物质的浓度(克/100毫升)进行比较,错误的是( )
A.蛋白质:血浆=原尿 B.尿素:原尿<尿液
C.无机盐:血浆=原尿 D.葡萄糖:原尿>尿液
21.(2分)如图中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积变化示意图。当处于b到c段时,比较人的气管、肺泡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为 ( )
A.外界>肺泡>气管 B.外界=肺泡=气管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22.(2分)5月12日,台湾宜兰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结合右边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做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A. ⑤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①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
B.当左手受到外物打击时,手立即缩回来,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是:⑤→④→③→②→①
C.某人被落下的砖块砸伤了前臂,暗红的血液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应及时在远心端用手指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D.有人被倒塌的房屋压住了大腿,疼痛难忍,痛觉形成的部位是③
23.(2分)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D.小肠绒毛;维生素;脂肪酸
24.(2分)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发生的变化是( )
A.血液中氧气减少 B.血液中废物减少
C.血液中养料减少 D.ABC均是
25.(2分)下列有关于尿液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原尿成分相当于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物质
B.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尿液中会检出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C.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氧气增加,尿素减少
D.正常情况下,尿液和原尿最大的区别在于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解答题(共1题;共5分)
得分
26.(5分)请将以下症状与形成的原因选出来。
阅卷人 三、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得分
27.(2分)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消灭天花,所以许多国家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1)(1分)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接种天花疫苗属于 。
(2)(1分) 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称为 。
28.(8分)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1分)由于有[A]动脉瓣和[B]房室瓣的存在,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 →心室→动脉。
(2)(1分)肺循环的起点是[ ] ,该循环使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 血。
(3)(1分)某人患了胃炎,如果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 ]。
(4)(1分)通过体循环,氧气到达组织周围毛细血管,经气体交换进入[D] 参与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 ,它的意义是 。
阅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5分)
得分
29.(5分)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2020年4月,我国科学家利用恒河猴等动物初步研制出了疫苗a,为了检验疫苗a对新冠肺炎是否有预防作用,进行实验得到如下表格数据:
第1组 第2组
一.各组分别注射 3微克安慰剂 3微克疫苗a
二.第0、7、14、21天检测 新冠病毒抗体量均为0 新冠病毒抗体量逐渐增多
三.第22天接种新冠病毒 将适量且等量的新冠病毒接种到两组恒河猴的肺中
四.第29天检测新冠病毒含量 10万倍m核酸计量单位 m核酸计量单位
(注:安慰剂无任何药理作用和致病作用,只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根据表格和相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分)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体是 。
(2)(1分)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能够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做 ,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
(3)(1分)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1分)本实验的结论应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是 。
阅卷人 五、资料分析题(共1题;共10分)
得分
30.(10分)资料一 “空调病”是一种因不科学使用空调所引发的常见的“现代生活方式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咳嗽、鼻塞、疲倦、皮肤干燥、咽喉痛、手足麻木、胃肠不适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风湿免疫、呼吸系统等慢性病。
资料二 据统计,开空调的密闭房间,如果保持空气不流通5小时~6小时后,室内氧气含量下降13.2%,大肠杆菌升高1.2%,其他呼吸道有害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资料三 清除空调通风系统内积存的污垢、灰尘、细菌和其他污染物,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1)(1分)从资料一中得知,空调病可能危害人体的呼吸、 、 等多个系统。
(2)(1分)开空调的密闭房间,病菌容易通过鼻、咽、 、气管、支气管到达 ,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在空调房容易得病,可见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的。
(3)(1分)长期呆在课室空调房容易打哈欠感到疲倦,是因为室内 较多,基于这种情况,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4)(1分)氧气主要经血液中 的运输最终到达 内的 被利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皮肤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触摸时,对盲文敏感的细胞位于皮肤真皮内,A符合题意。
BCD.阅读盲文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因此属于条件杂反射,可知阅读盲文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表层,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在大脑皮层一下的中枢的参与下完成;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或训练形成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2.【答案】B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①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婴幼儿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神经和身体无法发育,会患呆小症。
故答案为:B
【分析】激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3.【答案】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人体呼吸系统的不包括口腔,口腔属于人体的消化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 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 的主要器官.
4.【答案】C
【知识点】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A、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时,眼与书本的距离约33厘米,A说法正确。
B、看书写字40分钟到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会或向远处眺望,以缓解疲劳,B说法正确。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过度变凸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的,若发现视力下降立即佩戴凹透镜矫正,可见,C说法错误。
D、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近视的预防措施,难度不大,需要熟记: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三个一,有效地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时,眼与书本的距离约33厘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5.【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动物不具有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功能区是人的语言中枢。
故答案为:A。
【分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6.【答案】C
【知识点】血管
【解析】【解答】静脉分布的部位较浅,容易找到,管壁薄,弹性小,容易穿刺,毛细血管分布广,血流最慢。所以,医院采血一般采集“指尖血”或“胳膊血”,它们分别指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和血管的相关内容,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静脉有的分布在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在较浅的部位,四肢静脉的内表面上有静脉瓣,如果用橡皮筋捆扎手臂,静脉就会隆起;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血流速度非常慢。
7.【答案】A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A、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少维生素C造成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长期不吃水果缺少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可见A符合题意。
B、糖尿病是有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贫血病是由于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过少造成的,因为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材料,缺铁易得贫血,C不符合题意。
D、白化病属于遗传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维生素的缺乏症,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易患脚气病、神经炎等,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幼儿期易患骨质疏松症,成年期易患骨质疏松症。
8.【答案】B
【知识点】血管
【解析】【解答】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抽血、献血、输血、打点滴都是扎静脉,“把脉”“切脉”指动脉,四肢的“青筋”是静脉,肌肉注射是注入毛细血管.
9.【答案】C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所以患者吸收汤剂中有效成分的主要器官是是小肠。
故答案为:C。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10.【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析】【解答】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使用铁质炊具可以防止人体缺铁,预防贫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铁质炊具。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钙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蛋、豆类等
铁 贫血 豆类、黑木耳等
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海带、紫菜、碘盐
11.【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所以老王体内的甲处(胆管)发生阻塞,胆汁将不能流入十二指肠,因此他的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中,最可能发生的是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分析】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也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12.【答案】B
【知识点】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答案为:B。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3.【答案】B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解:A.胰岛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发挥作用,A不符合题意;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B符合题意;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C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80-120毫克/100毫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14.【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解:人体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呼吸肌(包括膈肌)舒张时完成呼气过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平静状态下呼吸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情况如下:
呼吸状态 肋间肌及肋骨位置变化 膈肌及膈的位置变化 胸廓容积的大小 肺的容积及肺内气压变化 空气进出肺的状况
吸气 收缩、上升 收缩、下降 扩大 肺扩张,容积变大,气压变小 进入
呼气 舒张、下降 舒张、上升 缩小 肺回缩,容积变小,气压变大 排出
15.【答案】D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B、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A、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排尿不仅可以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还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和肾小囊壁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每天形成的原尿约为150升,而原尿中的大部分的水被吸收回血液,所以每天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可以补充少量的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16.【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当豚鼠注射白喉杆菌后,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即使死亡豚鼠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痊愈豚鼠体内并非是生来就有抵抗白喉杆菌的抗体,B不符合题意。
C.痊愈豚鼠体内提取的血清中含有抗体,而疫苗属于抗原,C不符合题意。
D.当白喉杆菌侵入豚鼠后,会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抵抗白喉杆菌的抗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白喉杆菌清除;或使白喉杆菌失去致病性,则痊愈豚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17.【答案】C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这样大大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小肠长约5~6米,大大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B不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有利于消化食物,所以C符合题意;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也可以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与其相适应的特点是:小肠长,约5~6米;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毛细血管壁薄,利于吸收营养物资;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食物.其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
18.【答案】D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的动脉,其内血流速度最快,A不符合题意。
B.②是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B不符合题意。
C.③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静脉血管,C不符合题意。
D.①小动脉中血液含氧量比③小静脉中的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毛细血管都是一端连着小动脉,,一端连着小静脉,如肾小球两端连接的都是小动脉。
19.【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 A、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A错误;
B、动脉血是含氧气和营养多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气和营养少的血液。B错误;
C、血浆是血液成分中含量最多。C错误;
D、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和右心室同时收缩,分别把血液压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开始进行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的循环路线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参与循环和肺循环的血量是相同的,时间是一致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参与循环和肺循环的血量是相同的,时间是一致的,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动脉血是含氧气和营养多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气和营养少的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血液的另外45%。
20.【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因为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进入神小囊中,所以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高于原尿中蛋白质的浓度,A错误。
B、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等重吸收,所以原尿中尿素的浓度低于尿液中尿素的浓度,B正确。
C、因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无机盐可通过肾小球进入肾小囊,所以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等于原尿中无机盐的浓度,C正确。
D、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被重吸收会血液,所以原尿中葡萄糖的高于尿液中葡萄糖的浓度,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所以与血浆比,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与原尿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故蛋白质在血浆中浓度最高,其次为原尿,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等被重吸收,所以尿液中尿素浓度高于原尿。在血浆和原尿中无机盐的浓度相等。
21.【答案】C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解:分析图示可知:从b~c段时,肺内气体容量增加,说明人体此时正处于吸气状态;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即吸气时外界气压与气管、肺泡处气压大小的关系为:外界>气管>肺泡。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外界气体入肺,肺内气体容量增加,呼气时,气体排出肺,肺内气体容量减少。
22.【答案】C
【知识点】血管;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冲动传导顺序: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不符合题意;
C、前臂流暗红色血液是静脉,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部位。C符合题意;
D、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⑤感受器④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反射传导的过程:⑤→④→③→②→① ; 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2、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因此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慢慢渗出。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用止血带或或绷带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在伤口处按压即可止血。
23.【答案】D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图示小肠绒毛,小肠吸收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肠液、胰液和胆汁),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淀粉、脂肪、蛋白质)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与其它的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水、无机盐)一起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24.【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和尿酸等废物的含量减少。
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氧气含量减少,养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所以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其中发生的变化是血液中氧气减少、血液中废物减少、血液中养料减少。
故答案为:D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25.【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所以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原尿成分相当于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只可能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即肾小球病变,B不符合题意;
C、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到流出肾静脉的过程中,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同时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从肾静脉流出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所以,正常人体内,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其特点是流出的血液二氧化碳增加,尿素减少、氧气减少,C符合题意;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而原尿和尿液的区别在于尿液中不含葡萄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回到5以外的毛细血管中,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最终形成的液体为尿液。
26.【答案】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如果用眼不当,晶状体过度变凸,曲度变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到远方的物体,形成近视,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是物象落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到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沙眼是由微生物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疾患,所以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个人用眼卫生。
故答案为:
【分析】此题考查近视、远视的矫正,夜盲症、沙眼的形成原因,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平时需要多注意常见疾病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明确近视和远视都会导致物象无法正常落在视网膜上,看不清物体,为了使物象能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要注意用眼卫生,保证合理膳食,做到营养合理。
27.【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人体接种天花疫苗后,会使人体产生抵抗天花的抗体,进而获得免疫,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是给健康的人群接种,从而产生抗体,故接种天花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可见接种疫苗是出生后进行,产生的抗体只对某一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所以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保护易感人群,(2)特异性免疫
【分析】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需要熟记: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28.【答案】(1)心房
(2)2;右心室;动脉
(3)1
(4)组织细胞;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1)由于A动脉瓣和B房室瓣的存在,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心房→心室→动脉。
(2)肺循环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2右心室射出,流经5、6至3的循环途径叫肺循环,经此过程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静脉输液,药物随腔静脉进入1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胃动脉→胃,因此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1右心房。
(4)体循环是指血液从2左心室流出,最后汇集到8上、下腔静脉,流回1右心房的过程。通过该循环,氧气到达组织周围毛细血管,经气体交换进入D组织细胞内参与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
29.【答案】(1)冠状病毒(或新型冠状病毒)
(2)抗体;特异性免疫
(3)疫苗a对新冠病毒(或新冠肺炎)有预防作用(合理即可)
(4)接种疫苗(或注射疫苗)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型冠状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2)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该抗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抗原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给人体注射疫苗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
(3)分析对比题中表格数据可知,注射疫苗a的第2组在第21天检测出体内有新冠病毒抗体,并在接种新冠病毒后的一周后检测体内新冠病毒的含量极低,与此对应,没有注射新冠疫苗的第1组的体内的新冠病毒的含量是第2组的10万倍,因此可得出结论:新冠疫苗a对新冠病毒有预防作用。
(4)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根据第3小题的结论,可知给健康的人接种疫苗,可使健康人体内具有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增强健康人的免疫能力,故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注射疫苗可以起到保护易感人群的作用。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30.【答案】(1)消化;循环(或免疫)
(2)喉;肺;有限
(3)二氧化碳;室内通风,多做户外运动
(4)红细胞;组织细胞;线粒体
【知识点】呼吸道的作用;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1)从资料一中得知,空调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咳嗽、鼻塞、疲倦、皮肤干燥、咽喉痛、手足麻木、胃肠不适等,因此空调病可能危害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
故答案为:消化;循环(或免疫,答案不唯一)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开空调的密闭房间,病菌容易通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达肺,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温暖、湿润,长期在空调房容易得病,可见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喉;肺;有限。
(3)据统计,开空调的密闭房间,如果保持空气不流通5小时~6小时后,室内氧气含量下降13.2%,因此长期呆在空调房容易打哈欠感到疲倦,是因为室内二氧化碳较多,应及时开窗通风。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室内通风,多做户外运动(言之有理即可)。
(4)氧气主要经血液中红细胞的运输最终到达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被利用。
故答案为:红细胞;组织细胞;线粒体。
【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污染物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