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说明文阅读指导(一)
说明文文体知识
1.教材中的说明文有哪些?
2.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成因、功用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3.说明文有哪些特征?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1.“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如:八上《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副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事理性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八下《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文章也属于这一类。
说明文的分类
按表达特点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事理。如:八上《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2.“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常常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实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这类说明文,擅于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引人入胜,为了增强文艺性,除主要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外,还常常辅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有时娓娓地讲段故事,有时绘声绘色地写段风景。如,八上《蝉》《梦回繁华》就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也属于这一类。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对象及特征)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其特征。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中国石拱桥》,先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选材有代表性,说明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苏州园林》则从游览者的角度,先总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然后又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分析,强调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但说明的事理各不相同,第一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两篇短文都更好地印证了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考点常见题型示例(说明对象及特征)
1.八上《苏州园林》104页,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说明的?
2.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37页,思考探究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3.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课堂练习《黑白双风暴》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第二自然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的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知识能力点归纳(说明对象及特征)
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概括其特征。
答题方法: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对象;
2.圈画提示特征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这是概括的依托;
3.注意起承转合的关键词句,注意话题的转换;
4.学会归类分层,避免重复和漏点;
提醒: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问的是全篇、某段或是某几段。
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2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等等。
1.举例子:具体详实、真实有力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竞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2.列数字:准确鲜明、具体确凿(有概数、确数之分)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作比较:直观鲜明、特征突出
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4.引用(名人的话或文献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引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鹫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的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5.打比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6.摹状貌:生动形象
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式美。
7.多种说明方法综合使用:
“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略)
课堂练习 2019盐城一模《五谷杂粮:营养时代的宠儿》
如今,精制米面食物以及其制品带来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后果。小麦加工成精白面去掉了25种营养物质,只有极少量营养物质存在,如铁只剩下19%,锌只剩下17%。稻谷精磨后,去掉大米外层部分的精米与糙米相比,营养成分大大下降,大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损失在40%以上。我国70%以上人口是以大米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吃精制食品使人们普遍缺乏铁、锌、叶酸、尼克酸和B族维生素等。
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部分精制米面事物及其制品的营养成分大大流失,从而说明其不利于健康。
如今,精制米面食物以及其制品带来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后果。小麦加工成精白面去梯了25种营养物质,只有极少量营养物质存在,如铁只剩下19%,锌只剩下17%。稻谷精磨后,去掉大米外层部分的精米与糙米相比,营养成分大大下降,大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损失在40%以上。我国70%以上人口是以大米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吃精制食品使人们普遍缺乏铁、锌、叶酸、尼克酸和B族维生素等。
意大利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精制谷类食品,特别是面包,将使肾细胞癌的患病风险相应升高。英国营养学家指出,白面包、白馒头、白面条、白米等食物所含的毒素与氧化剂会对脑部细胞造成损伤,是导致忧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美国人“三高一少”以淀粉为主的饮食结构,可引起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肥胖也越来越严重。精制米面等食品会升高血糖、制造脂肪,所以需要严控。
为什么要一连列举意大利、英国、美国三个国家关于精制食物与健康的研究成果?
这三个例子选取了西方不同的国家,都很典型,说明了精制食品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使说明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知识能力点归纳(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1.说明方法及作用:
先判断使用了哪种或哪些说明方法, 个别同学不要写错别字;
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即效果;
最后答说明的内容、起到的作用或效果。
注意:说明方法始终服务于对象及特征;说明的内容有时既要分析所问句子及其所在自然段的关键句,也要关照全篇或上下文。
另:“说明方法及效果术语”参照
举例子(具体详实、真实有力)列数字(准确、具体、确凿、直观)作比较(鲜明、突出对象特点)打比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引用或引资料(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等)摹状貌(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画图表(形象直观)作诠释(灵活自由)
考点常见题型示例(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八上:
《中国石拱桥》99页,思考探究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八下:
《大自然的语言》31页,思考探究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期中、期末卷:
溧水也有四座古桥,请仿照示例,从“蒲塘桥”“长乐桥”“永昌桥”三座桥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至少用上两种说明方法。(4分)
题型示例回顾(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溧水也有四座古桥,请仿照示例,从“蒲塘桥”“长乐桥”“永昌桥”三座桥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至少用上两种说明方法。(4分)
示例:天生桥,坐落于溧水区洪蓝镇胭脂河上,是一座独拱石桥。乘船进入胭脂河,两岸怪石嶙峋,绝壁危岩,一条巨石高悬于上,横跨两岸,十分壮观,构成“长虹卧波”的天然美景。
天生桥 (洪蓝镇胭脂河) 蒲塘桥(洪蓝镇蒲塘河) 长乐桥(群力镇二干河) 永昌桥(永阳镇秦淮河)
蒲塘桥,坐落于洪蓝镇蒲塘河上,是一座联拱石桥。桥身由9个半圆形石拱组成,其上9孔中,中心孔最大,两侧各孔逐渐收小。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间部分稍微隆起,远观像一条巨龙静卧于河面。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5.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阅读指导(二)
温习旧知
1
2
3
4
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事物(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等);抽象事理(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文:知识性、科学性、说明性
分类:事物(事理)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
方法、术语、说明内容、作用或效果。找准关键句,关照全篇及上下文。
看题目把握说明对象;圈画提示特征的关键词句,这是概括特征的依托;注意起承转合的关键词句,标志话题的转换;学会归类分层,避免重复和漏点。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1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的顺序)
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
1.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等等。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又如《大自然的语言》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的顺序)
4. 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时,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从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写到“长虹大桥”。在说明“古代石拱桥”和“当代石拱桥”时又采用了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古代石拱桥的光辉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当代石拱桥的“飞跃发展”→飞跃发展的原因。
《苏州园林》课文综合选用了由总说到分说、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三种逻辑顺序。文章先是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具体分析,强调苏州园林的布置处处充满美,匠心独具。
《梦回繁华》就全文来说,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全面,重点突出。当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时,则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考点常见题型示例(说明的顺序)
1.《梦回繁华》116页,梳理各部分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大自然的语言》31页,思考探究二,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3.文章第四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的第五段和第六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课堂练习 中考真题 《“望梅”能否止渴》
文中的第⑤段和第⑥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 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会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不能调换。第⑤段说明渴产生的原因源自一套神经元群,而第⑥段继续深入分析这一神经元的功能,由现象到功能,这一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知规律。
课堂练习 2019山东中考《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下面选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作为交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教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 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知识能力点归纳(说明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是不错的选择,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再看是不是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如运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文中常会出现方位词或表示参观者行踪的词。
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
答题要点: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具体);结合文中内容加以分析说明;说明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有条理、符合认知规律等。”
4. 顺序调换题,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依次思考:①与上下文有无对应关系;②这几段本身之间有无特殊不可调换的顺序(时间、表里、主次或递进结构等);③这几段和上下文有无衔接过渡关系。
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2
课内考点解说(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课程标准》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
当我们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时、理清说明顺序时、梳理说明文(段)的层次结构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理解说明文的词语含义时……似乎都需要这种能力。
例如:
《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梦回繁华》阅读提示: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哪些是主要信息?如何筛选提取?
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因此他会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而这些“路标”“提示”往往就是一些主要信息,需要筛选提取。
例如,《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这些“主要信息”我们发现:文章先是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略),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具体分析,从游览者无法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到游览者比较容易关注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子),再到游览者不容易关注到的园林细节(园林角落、门窗、色彩),课文由总说到分说、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段首句或排偶句往往提示层次和角度)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段首)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就是物候学。”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段尾)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独立成段的单句)
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三部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第四部分 “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领起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全文条理分明。
如何筛选主要信息?
1.初读时,整体上明确说明中心后,要逐段筛选要点,对文章要有整体的把握。
2.关注一些词句,重点勾画一些“路标”及“提示”:
“路标”“提示”,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1)首括句、结尾(总结)句、过渡句、提问式语句(设问句);
(2)独立成段的单句;
(3)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性的语句;
(4)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指代性词“此”“这”“即”;语义转换的词“相反”“与此不同”;表示递进的词“更加”“而且”“还”;表示并列的词“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承接的“首先”“其次”;表示因果的词“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等等)
(5)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课堂练习 2018泰州中考《泰州道情》
③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赏,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表演形式古老简朴,演唱时,渔鼓抵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无论走街或登台,马上便会引来男女老少驻足细听。
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泰州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
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赏、曲调易学易记、表演形式古老简朴。
课堂练习 2019扬州一模《共享单车的“尴尬”》
但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却遭遇了不少的尴尬。
③共享单车放置得杂乱无章,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从单车经营者自身来说,并没有按照合规合理的原则进行摆放。刚运营时,往往集中在地铁口、公园旁、公交站台边等人员来往密集的地方,挤占了人行通道,也妨碍了环卫工人清理卫生。从使用者来说,更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一些人图方便,图省力,不是将单车放在指定地点或者安全地方,而是任意扔在居民楼下。
④共享单车被人为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追责却难以落实。共享单车没有人跟踪监管,也无法跟踪监管,有些人的劣根性就暴露无遗了。有些人使用完共享单车之后不是将其摆放在指定安全地点,而是摆放在边坡不稳之地,稍有外力单车便会咣当倒地,更有甚者停放车辆干脆随便一扔,任单车摔倒,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还有胆大妄为者,残忍“肢解”单车,让车座、车锁、链等不翼而飞。
⑤有人趁机敲竹杠,增加消费者负担。有些人钻到钱孔里了,什么钱都有脸赚,连共享单车这一刚出现的行当也立马盯上了。
共享单车遭遇了哪些尴尬?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隐患”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挤占人行通道;妨碍环卫工人清理卫生;随意停放,误伤他人。
课堂练习 2019溧水区一模《续说园》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型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露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
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
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北国早寒,故多植松柏。
课堂练习 2019溧水区一模《续说园》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清初杨兆鲁营常州近园,其记云:“自抱疴归来,于注经堂后买废地六七亩,经营相度,历五年于兹,近似乎园,故题曰近园。”知园名之所自,谦仰称之。忆前年于马鞍山市雨湖公园,见一亭甚劣,尚无名。属我命之,我题为“暂亭”,意在不言中,而人自得之。其与“大观园”“万柳堂”之类者,适反笔出之。
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由此可见题辞是起“点景”之作用。题辞必须流连光景,细心揣摩,谓之“寻景”。清代人江弢叔有诗云:“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寻景”达到这一境界,题辞才显神来之笔。
1.选文先后从三个方面介绍“构园神理”,仿照示例,完成另外两个方面的概括。
示例:建筑开窗之理
(1) ;(2) 。
植物栽种之理
题名题辞之理
课堂练习 期中期末卷《肆虐沙尘暴,吹走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20.小区的园丁大多农民出身,习惯“精耕细作”,每年都会把院子里的土壤重新翻耕一遍,导致大批土壤裸露在外,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对其劝阻建议,不少于100字。(6分)
…… ……
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因就是植被的广泛覆盖。可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可以去黄土高原看一看,那里曾经森林密布,林下是厚厚的一层土壤。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导致地表土壤随风随水流失到了下游,只留下了高原上的万千沟壑,仿佛是一头猛兽留下的骸骨。
传统的犁耕模式才是土壤流失最大的原因。
在很多人心目中,“犁耕”就是传统农业的象征。自从公元前5000年犁被发明出来后,犁耕法便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古代农民在播种前几乎都会先用犁把土地翻耕一遍。就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农民们把地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表层土壤翻耕了无数遍,谁也没觉得不妥,直到1934年全球大旱,北美大平原爆发了严重的沙尘暴,漫天黄沙一直持续了3年,逼得当地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其他州给别人打工,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碗事件”。
读到这里,也许又有读者会问,难道全世界的农民们耕了这么多年地,就没有发现耕地的坏处吗?没错,传统农民们是很难发现这一点的,原因有二:第一,因耕地导致的土壤流失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每年可能只有几毫米,一个农民一辈子都不会发觉。
问题在于,正常情况下土壤的生成速度大约为每100年1厘米,耕地这种作业方式很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浪费了大自然需要上百年才能积攒下来的土壤,再厚的土壤层也会慢慢消失。
第二,古代农民即使知道耕地会导致土壤流失,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因为耕地不但能去除杂草,便于农作物生根出苗,还能短暂地提高土壤肥力。要知道,犁的最大作用就是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把原本埋在深层的有机质翻到地表,加快微生物分解腐蚀有机质的速度。如果不耕地的话,粮食产量很快就会降低,农民们是不愿承担这一后果的。
问题在于,耕地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肥力,但却会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导致这块地的增产潜力大减。比如,…… ……这次事件终于让美国科学家们开始质疑耕地的做法,怀疑是这种耕作方式造成了土壤水分的丧失和耕层土壤的流失,最终引发了沙尘暴。于是,在科学家们的倡导下,少耕甚至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出现了,其核心就是尽量少地扰动土壤层,尽量少地裸露地表,尽量少的田间作业,尽量多地保留秸秆、落叶、木屑,并将其覆盖在土壤表面。
…… ……
与此同时,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也可以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国的土壤出一份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土壤,这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20. 叔叔,你们把土壤重新翻耕一遍,虽然可以去除杂草,便于植物生根出苗,提高土壤的肥力,但同时也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使土壤中的有机含量降低了;并且翻耕土壤会让地表裸露在外,造成土壤水分的丧失和耕层土壤的流失,最终引发沙尘暴。要知道,土壤的生成速度是很慢的,大约每100年1厘米,你这样会破坏地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表层土壤。我建议尽量少搅动土壤层,减少裸露地表,可以种上草或是将落叶和木屑覆盖在土壤表面,一来可以防止刮起风沙,二来可以减少阳光直射,保持土壤水分。土壤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也要为保护土壤出一份力,您说是吗?
知识能力点归纳(信息筛选提取与概括)
作答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2)快速阅读,明确筛选答案信息的区间。
(3) 筛选重要信息,紧抓关键词句。答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藏在这些重要信息中。
(4)取主舍次,归类合并,组织答案。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阅读指导(三)
要点回顾
1
2
3
4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要想理清文章的顺序,首先得把握文章的内容。
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采取哪种顺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初读时,要逐段筛选要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注意重点勾画一些“路标”“提示”,它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备的能力。当我们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时、理清说明顺序时、梳理文(段)的层次结构时、分析说明方法作用时、体会语言特征时等等,似乎都要用到。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1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基本特点:准确严谨周密,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形式:
1.准确、具体、确凿的数字。
2.限制词或修饰词。
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等方面起限制作用的词,如“大多”“几乎”“至少”“目前所知”“极少”“有记载的”“迄今国内”等等。
3.表示推测、不确定的词,如“大约”“可能”“也许”等等。
4.显示资料数据来源的词,如“据统计”“根据……显示”等等。
例如: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课堂练习:说明文语言之准确严谨
1.“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说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永远的成为了生命禁区,(删除后不能)突出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2.“就好办多了”说明了贮氢材料为贮存电能和热能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并没有实现,所以用“就好办多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3.从“迄今”可见,它是目前所知的具有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等特征围屋,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现更大的围屋。从“国内”可见,它的诸多特征只是在我国范围内,并不在其他国家。
1.下面句子中“永久性”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白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2.品析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电能和热能的贮存是个重要问题。过去要想把电和热贮存起来,到了使用时再把它取出,在技术上很难实现。现在,有了贮氢材料就好办多了。
3.根据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它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结构和功能最齐全的赣南客家围屋。(结合句中的加点词,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其它特点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富有感彩
语言形式:
1.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艺化笔调:有叙述、有描写、有连贯的情节,像在讲故事,妙趣横生。
3.抒情议论的文字:充满情感,容易激发读者共鸣。
4.多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
课堂练习:说明文语言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运用拟人的修辞(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
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将围屋鸟瞰的形状说成“回”字,直观、形象;同时,祠堂的位置一目了然,也为下文的介绍提供了明确的立足点。
中考真题训练: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法布尔《昆虫记·蝉》
2.根据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从高处俯瞰,整座建筑的结构像一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就是围屋的祠堂。(“回”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课内考点解说(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其它特点二:典雅而有韵味、文化色彩
语言形式:
1.四字短语的使用。
2. 夹杂古文言词语。
3.引用大量古诗文。
“立春过后,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画面开卷出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里送碳的毛驴驮队。……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课堂练习:说明文语言之典雅而有韵味、文学色彩
答:“罕见”意为少见,而不是没有,“一般”指大多数,并非全部,两个限定性词语表意不绝对,可谓准确、严密;“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等四字词语的运用,再加上“则”“之”“宜”等文言语汇的运用,又体现了语言的典雅性,增添了文学色彩。
【2019年溧水区一模卷】阅读陈从周《续说园》,回答问题。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露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此句语言特点可谓“准确而不失典雅”,请作分析)
人们很难意识到:土壤是会消失的!
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因就是植被的广泛覆盖。可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可以去黄土高原看一看,那里曾经森林密布,林下是厚厚的一层土壤。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导致地表土壤随风随水流失到了下游,只留下了高原上的万千沟壑,仿佛是一头猛兽留下的骸骨。
…… ……
正常情况下土壤的生成速度大约为每100年1厘米,耕地这种作业方式很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浪费了大自然需要上百年才能积攒下来的土壤,再厚的土壤层也会慢慢消失。
19.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4分)
《肆虐沙尘暴,吹走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1)比喻,将万千沟壑的黄土高原比作猛兽留下的骸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因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导致黄土高原土壤流失后的惨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2)“正常情况下”限制了范围,这里不包含特殊情况;“大约”表示猜测,不是确指;“很可能”强调可能性非常大,但并不绝对;“100年1厘米”的数字准确确凿的突出土壤生成速度缓慢。
知识能力点归纳(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严谨周密(确凿数字、限制词、修饰词、猜测不确定的词、显示结论依据的词等等)
2.其它语言风格:
(1)可以平平实实、客观,例《中国石拱桥》;
(2)也可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拟人等修辞,生动的描写,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等,生动形象、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
(3)也可以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文言词汇、大量古诗文等,增添文学色彩);
(4)也饱含情感、抒情意味浓厚(穿插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情感充沛、激发读者共鸣)。
3.答题要点:
(1)释义或答出语言特点;结合句子内容及上下语境分析所问语言如何体现准确;(删除后的效果)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2)明确指出语言风格;结合具体句子举例分析;使用此种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
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2
课内考点解说(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八下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选择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恐龙无处不有》
首先,从南极研究所发现了恐龙化石,地球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得出结论: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然后,提出问题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得出答案: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接着,继续提出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得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紧跟着联系到“板块构造”理论,得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科学推理的一般步骤:
科学发现(现象)→产生疑问→追溯(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层层推论,逻辑严密的特点
课内考点解说(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科学推理的一般步骤:科学发现(现象)→产生疑问→追溯(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
层层推论,逻辑严密
《恐龙无处不有》用恐龙化石无处不有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不同影响。”
“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科学推理的一般步骤:
科学发现(现象)→产生疑问→追溯(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书后思考探究: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课堂练习 肆虐沙尘暴,吹走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18.文章从北京沙尘暴这一现象说起,层层推论,逻辑严密,请分析其思路。
2021年3月15日,北京遭遇严重污染。中央气象台表示,这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
沙尘暴当然会让北京市民不爽,但这种感觉过几天就会消失的。但是,这些沙尘是土壤的一部分,本该待在农田里,滋养玉米小麦和大豆,如今却被风吹跑了,顺便把农作物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也带走了。
人们很难意识到:土壤是会消失的!
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因就是植被的广泛覆盖。可是,不相信这句话的人可以去黄土高原看一看,那里曾经森林密布,林下是厚厚的一层土壤。数千年的农业开发导致地表土壤随风随水流失到了下游,只留下了高原上的万千沟壑,仿佛是一头猛兽留下的骸骨。
传统的犁耕模式才是土壤流失最大的原因。
在很多人心目中,“犁耕”就是传统农业的象征。自从公元前5000年犁被发明出来后,犁耕法便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古代农民在播种前几乎都会先用犁把土地翻耕一遍。就这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农民们把地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表层土壤翻耕了无数遍,谁也没觉得不妥,直到1934年全球大旱,北美大平原爆发了严重的沙尘暴,漫天黄沙一直持续了3年,逼得当地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其他州给别人打工,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碗事件”。
读到这里,也许又有读者会问,难道全世界的农民们耕了这么多年地,就没有发现耕地的坏处吗?没错,传统农民们是很难发现这一点的,原因有二:第一,因耕地导致的土壤流失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每年可能只有几毫米,一个农民一辈子都不会发觉。
问题在于,正常情况下土壤的生成速度大约为每100年1厘米,耕地这种作业方式很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浪费了大自然需要上百年才能积攒下来的土壤,再厚的土壤层也会慢慢消失。
课堂练习 肆虐沙尘暴,吹走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古代农民即使知道耕地会导致土壤流失,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因为耕地不但能去除杂草,便于农作物生根出苗,还能短暂地提高土壤肥力。要知道,犁的最大作用就是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把原本埋在深层的有机质翻到地表,加快微生物分解腐蚀有机质的速度。如果不耕地的话,粮食产量很快就会降低,农民们是不愿承担这一后果的。
问题在于,…… ……
这次事件终于让美国科学家们开始质疑耕地的做法,怀疑是这种耕作方式造成了土壤水分的丧失和耕层土壤的流失,最终引发了沙尘暴。于是,在科学家们的倡导下,少耕甚至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出现了,其核心就是尽量少地扰动土壤层,尽量少地裸露地表,尽量少的田间作业,尽量多地保留秸秆、落叶、木屑,并将其覆盖在土壤表面。
随着新世界的农民们普遍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今美国中西部“玉米带”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4%-5%。“保护性耕作”的最大好处还不是提高农业效益,而是保护土壤,让我们的后代可以继续活下去。土壤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缺乏土壤的国家会在粮食问题上受制于人,后果很严重。
与此同时,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也可以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国的土壤出一份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土壤,这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文章先从北京遭遇最强沙尘天气这一现象说起,
引出“土壤流失”这一话题;
接着提出疑问并分析造成土壤流失的原因;
最后提出应对的措施并发出号召保护土壤。
课堂练习 《熬夜会让人变傻》
熬夜对人的智力有什么影响?
1. 脑脊液在人睡眠时进入大脑清除毒素。
2. 脑电波指挥脑脊液进入大脑清除毒素。
3. 脑脊液是怎么清除这些毒素的呢?
(1) ▲
4.为什么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能清除呢?
(2) ▲

5.新研究的意义:(3) ▲

熬夜会让人变傻
17.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推理过程。(3分)
(1)睡眠时,大量的神元一同停止了激发,就不需要那么多血液进去输送氧气。血液会大规模、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这时脑脊液涌入大脑。
(2)睡眠时,大脑里的神经元们会开始同步活动,一起开、一起关。人们醒着的时候,神经元是不会同开同关的。
(3)有望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与睡眠问题相关的疾病,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大脑损伤等。
随着生活和工作的繁忙,熬夜便成为大家的爱好和生活习惯。熬夜会对人产生很多危害,除了这些生理方面的危害,它对人的智力又有什么影响呢?
然而,在没睡着的时候,脑脊液是没有充分机会“乘虚而入”实现“洗脑”过程的。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脑电波活动和“洗脑”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脑电波指挥了脑脊液运动。
那么脑脊液是怎么清除这些毒素的呢 为什么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能清除呢?
睡眠时,大量的神经元一同停止了激发,就不需要那么多血液进去输送氧气,这才给了脑脊液涌入的机会。
研究人员发现了奇妙的现象,大脑里的血氧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大周期变化。也就是说,血液会大规模、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这个时候,脑脊液会趁机冲进大脑,把留给它的空间都填满,醒来之后,大周期变化不见了,脑脊液就没办法大量冲进大脑完成有效的清洗,这是因为睡眠过程中,大脑里的神经元们会开始同步活动,一起开、一起关。人们醒着的时候,神经元是不会同开同关的。
这项新研究有望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与睡眠问题相关的疾病,以及与年龄相关的大脑损伤等。
熬夜会让人变傻,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还在习惯性熬夜,请放下手机和电脑,给大脑一个充足的睡眠吧。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下列一组材料,补入相关段落(7-10节),并适当的阐释推理,使上下文连贯。
①“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是说人间大地四月里,百花凋零,春红已谢,而高山古寺里的桃花才刚刚开始绽放。同一时节为何存在高下的差异呢?那是因为“高山古寺”海拔较高,气温自然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样一来山上的物候常常会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诗人登山时正值初夏,正属春归大地,芳菲落尽的时候,但山上正当春时,才会偶遇这样的奇景。可见,高下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往往越往高处越迟。
说明文知识能力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6.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预祝大家2022年中考取得好成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