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顶针(真)
双关
反问
设问
对偶
反复
夸张
互文
排比
比喻
我的脸 红得 像 一个苹果。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比喻词:"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
比喻的三要素
比喻
必要条件
不是比喻
种类不同
有相似点
同类相比
表示猜度
表示想象
表示举例
明喻
暗喻
借喻
博喻
周老师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周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以感觉写感觉”。
eg.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eg.她笑得很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比拟的三个种类
把人当做物
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把物当做人
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把此物当做彼物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比拟
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注意问题: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本体和拟体之间要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重点不同 出现的要素不同 例句
比喻 重点在“喻” 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喻体一定要出现 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拟 重点在“拟” 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比喻VS比拟
借代
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注意问题
1.借体必须具备鲜明的代表性,能够准确地指代本体。
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
2.注意借体的褒贬色彩。如:诸葛亮、三只手。
借代
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使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借喻VS借代
作用不同 基础不同 是否可以转换成明喻或暗喻 例句
借喻 比喻 相似性 是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借代 称代 相关性 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夸张
种类
扩大夸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夸张
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夸张
注意问题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
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
正对
反对
串对
对偶的种类
按结构
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
按形式
工对
宽对
对偶的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美感的效果。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形式
内容
声音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押韵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南曲
作者:李益(唐)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
分句排比
单句排比
复句排比
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增文势""广文义"
排比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排比
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语言单位不同 能否重字 平仄要求
对偶 两个,必须对称 不重字 要求平仄对仗
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 无平仄对仗要求
对偶VS排比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种类
接连反复
间隔反复
反复
作用:
强调作者感情;
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
增强文章的气势。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
一问一答
几问一答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地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连续问答
1.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2.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1.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2.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活动。
3.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特殊的设问
——问而不答
反问
也叫反诘,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
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
太阳会从西边升起来吗?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反问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
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设问 不明确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
反问 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
设问VS反问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种类
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古诗文中的双关
知
思
留
广告语中的双关
联想电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平安中国。
顶针(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
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作用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戏台楹联)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范仲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北朝民歌)
古诗文中的互文
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引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
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引用的作用: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