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导学创意与教学设计
胡秋萍
一、导入的几种方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童年是灿烂而美好的,因为我们拥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让我们心驰神往.梦想让我们勇于探索,梦想斌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闹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在渴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人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望,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2.描绘海景,对比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大海吗?面对大海你有着怎样的感慨?(让见过大海的同学描绘美丽的海景,描述见到大海时的心情)有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头可见的都是无言的群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但是他和你们一样,向往那片蔚蓝色的海洋。经过努力,他终于走出大山,见到了梦想中的大海,并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了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人用心吟出的诗。
3.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人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
二、“山”与“海”的解该思路
诗作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上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山,是追求理想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借“山”和“海”的形象,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三、关于朗读
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语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做到读音、停顿正确,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读出鲜明的节奏感。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在教师指导朗读后,以适当的音乐为背景自由读、齐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与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
四、教学设计
设计一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检查顶习,疏通字词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人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分数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
6.明确两节诗的大意(课件展示):
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①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②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③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
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⑤“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⑥“一颖从小砚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⑦“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⑧“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⑨“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⑩“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⑾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⑿请找出诗中展开丰富联想的句子。
⒀读了这首诗,你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⒁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2.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适当点拨,比如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一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3.教师整合相关问题在全班讨论。答案不求完全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4.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思考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可多种)。
①奔向理想的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5.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交流体验,盛悟生活
联系个人实际,交流感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海”,每个人都奋力攀登过高峻的“山”。你的“海”与“山,是什么?你是怎样越过重重大“山”到达梦想的“海”边的?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话,表达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象征
海——理想的境界
山——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艰苦奋斗
设计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疏通字词,诵读诗歌
(三)品读诗哥,质疑析疑
1.学生表演朗读诗歌第一节。
舒缓而悠扬的音乐声中,一个学生表演伏窗痴想、勇攀山顶、欲哭而归、含泪而间等情节,另一学生配以画外音:“小时候,我常常伏在窗口痴想……妈妈,那个海呢?’力求表现出“我”儿时对“海”的热切的向往之情。
学生评价,并理解本节写童年时候“我”的想望和困惑,其中的“山”和“海”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山,和“海”。
2.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诗人长大后终于走出群山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大海,并且生出许多感慨,那么诗歌第二节中“山”和“海”被赋予了怎样的新的含义呢?
匡)学生讨论归纳“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②明确本节写长大后我的拼搏和奋斗。指出儿时对“海”热切的向往是长大后拼搏的动力。
3.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人理解。
4.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解答,教师穿针引线,适时评价。学生解答不了的,师生合作释疑。
《四〕类文阅读,陶冶情操
课件展示张克良的《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
张克良
一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
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
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
我不遗撼千百次凋零。
信念告诉我的人生:
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二
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
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
即使脚印被风雪掩理,
我也珍爱走过的路程。
无愧无悔才是人生。
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
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1.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和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创作交流,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生活经历,结合这两首诗的主题,请你创作1一2句警句,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象征↓
长大后—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自强不息(悟出妈妈的话的含义)
主题: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