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每个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致力于实现三维目标,坚持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及价值观方面综合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立对话式教学关系,促进学生多思考、多表达,进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名著。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三、学情分析 1.大部份学生对于外国小说的阅读经验不足,对于外国小说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对于外国小说中大段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心存恐惧。
2.学生缺乏对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鉴赏水平也有待提高。作为阅读的主体,始终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尤其是需深层挖掘的思想隔着一层膜。
3.学生因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不能走进人物,从主观情感上融入作品,达不到与作品的心贴心,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而只是一味依赖于教师的带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
2.对话法。通过师生间的问题回答来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获得、巩固知识。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有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议题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设计理念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清晰,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人物形象,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力求创新,采用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六、教学目标
1.深入别里科夫的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及其社会典型性,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 了解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题。
2.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3.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人物性格形象调查组,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把握人物形象做好充分准备,在老师的引导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文本
教师简介作者基本情况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契诃夫:了解他的成就,作品风格和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活动,探索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案报告。
1.板书:自杀?他杀?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G2105班学生和老师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六个部分:案发背景、死者档案资料、现场勘查、扮演华连卡、扮演柯瓦连卡、扮演希尔金。第4.5.6部分由学生扮演角色,教师以专案组组长身份展开采访。要求:8人一组,决定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小组讨论,大家执笔,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分析死者—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其死因。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调查结果或接受采访。
3.学生讨论、合作活动。(用PPT展示需要讨论的细节)
4.学生宣读调查报告和进行角色扮演,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环境:
调查一:案发背景(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
社会背景(结合学法):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名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生活背景(可进行合理想象):1898年夏季的一天,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当时正处于恋爱中,甚至打算结婚。
正面描写(外貌、心理、语言):
调查二:死者档案资料(死者特征、人际关系、语言)(根据课文插图画出别里科夫画像,可上讲台来画)
特征:生活: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第一段)(封闭 守旧)
思想:歌颂过去,教古代语言,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极力维护旧制度)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语言和行为可以体现出来),曾与女友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未造成大的伤害。
语言(让学生来模仿读一读):和他人的对话(集中在9-31段)——思想保守僵化、行为卑劣(告密)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胆小多疑、畏首畏尾)
板书性格特征
环境、外貌:
调查三:现场勘查(死者的周围环境、死时的形态)
由于案件事发久远,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把案发现场的情景还原,描述下来。(讨论时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1.死者死时在什么地方?所在地方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样的摆设?(结合死者档案)
死亡的地点是死者的学校的职工宿舍。他的宿舍阴冷、昏暗,宛如一个大箱子。(第4段)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被揉成一团,(第6段、36段)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第2段)(思想迂腐)
2.死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表。(第一段)他僵直的躺在床上,用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第4段)(孤僻、阴郁)
教师向调查二组提问:通过现场勘查,结合死者档案,除了刚刚总结的特点,别里科夫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明确:惧怕新事物和变革、孤僻、阴郁(板书)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人物间的关系)
调查四:采访华连卡(假设学生是华连卡)
①请问你和别里科夫是什么关系?
我们是恋人,差点结了婚。(第5段)
②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他给你的初始印象如何?(第5段)
经过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而认识的,感觉他应该是一个稳重可以依靠的人。(合理猜测)
③发生了这么多事后,你对他的印象有改变吗?(因为什么事情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有,因为他无故退婚,我弟弟也跟我讲过他的事,他竟然说小姐不能骑自车。他是一个一直生活在过去、顽固、保守的人,我和他还是不太合适。
调查五:采访柯瓦连科(假设学生是柯瓦连科)
①你是他的同事,那您对他的印象如何?
从他怪异的穿着来看,感觉他的思想很保守,这很让我讨厌。(第6段)
②那天,他说了什么让你如此生气,以至于将他从楼梯推下来?
首先,他就漫画风波向我道歉,之后他批评我和姐姐在街上骑车,他认为这未被政府批示因此是不允许的,这让我感到很愤怒,他那些迂腐的思想让我不敢苟同。(第19-32段)
③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当然不会,当时他滚下楼梯后很快就站起来,看到姐姐取笑他就立马跑了,并没有受伤。(第33段)
调查六:采访“我”(假设学生是作者)
①你知道他和什么人结过怨么?
应该没有吧,生活中都没有什么人敢接近他,更别说结怨了,柯瓦连科也只是跟他争执过一次而已。
②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么?
让他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还很惧怕这件事传到当局的耳朵里了。
(第33段)
死者是个怎样的人?
③我觉得他是个挺墨守成规的人,他有些胆小怕事,又保守顽固,他有数不清的禁忌,生怕会出什么乱子。
人物形象分析小结:通过调查案发背景、死者档案、现场勘查以及采访次要人物这些环节,我们可以得出别里科夫生活在沙皇统治非常黑暗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将他牢牢禁锢。他在生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可见他是一个封闭、极力维护旧制度、思想保守僵化、胆小怕事的人,生动地反映出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探讨】人物形象分析方法(PPT)
1. 正面描写
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2.侧面描写
①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④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三)得出结论,明了文本,把握小说主题。
1.通过调查和采访,引导学生得出结案报告,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
2.把握小说主题。
2.教师小结。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自杀,又属于他杀。
原因:
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而这种思想的形成正是由于别里科夫长期受沙皇制度的钳制。可见沙皇制度的威慑力之大,它们借助于别里科夫这类人之手辐射到周围的普罗大众,吸附在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让他们由于心怀恐惧,不断放弃对自由与进步的追求。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而且别里科夫的生存状况也是沙皇制度下人群的生存状况,别里科夫仅仅是个典型罢了。
【拓展思考】
主题:别里科夫之死并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悲剧性的体现。本课的主题,它也不仅仅只是在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还指出了在黑暗社会中那朦胧的热切的希望,启示我们要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思想,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设计意图:这一步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 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
九、教学反思
有幸在二附工作的第二个月上了一堂公开课,篇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堂课在我去年在师梅实习的时候就曾磨过,但学情不同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清晰,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人物形象,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力求创新,采用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梳理了课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引出了本课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究,依照导学案进行理解与学习,并在公开课上进行展示。
在上公开课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依然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是导学案设计问题,因为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每小组学生的回答情况也不同,导致整体效果不佳。另外是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积极性不高,讨论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还是有部分同学没有进行到情境之中。同时,学生展示环节进程过快,问题没有解决清晰,课堂节奏没有把控的很好。教学任务之间的衔接也不是很自然,整个课堂显得很紧凑。
总体来说,课堂完成度还算满意,但细小地方的问题还是很多,在课堂上需要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出彩,真正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