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诗经 无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诗歌字音、读对诗歌节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注释自主疏通诗歌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情境式微写作任务,描述和评价诗歌主人公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及结构美,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构建诗歌所蕴含的协作友爱、昂扬向上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有机联系,品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情境式微写作任务,理解诗歌传达的精神美质所具有的普世性价值。
2.探究先秦诗歌与近现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联系与传承,领悟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精神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问题法、点拨法、情景设置法
学法:勾画圈点法、互帮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写作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课件展示图片】
以电影《长津湖》为话题,用媒体评论“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最坚毅的军魂”导入诗歌中的军人精神。
(二)整体感知 读其诗(5分钟)
1.请一名学生正读字音,划分诗歌节奏,并进行带读。
2.这首诗的视角是什么?处于什么情境?(战场上的士兵;破衣烂衫,处境艰难。)
3.全班男女生轮读、全班齐读。
(三)边学边悟 通其义(10分钟)
1.结合教材注释,疏通字词含义。
2.同桌两人轮流逐句讲解诗句大意,有疑问处共同解决。解释不了的字词用“?”标记。
3.教师答疑。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王于兴师”中“于”的意义与用法?(句中助词,无实义,调整音节的衬字)
(2)“袍、泽(襗)、裳”有什么区别?(袍是长袍、斗篷,襗是贴身里衣,裳是下装、战裙;由外及里,由上到下;重章叠唱的手法。)
5.知识巩固: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四)诗读百遍 品气质(5分钟)
微论坛:自读诗歌,你读出了诗歌主人公怎样的精神气质?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用分析出的气质朗读演绎诗句。】
明确:表现了秦人质直、厚重、雄大、粗犷、尚武的情怀和追求,充满着催人奋进、强悍淳厚的精神气息和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民族气质。
“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朱熹(《诗集传》)
“其风俗劲悍如是,天下谁复能当其锋者?”(崔述《读风偶识》)
(五)合作学习 承精神(7分钟)
师:我们今天提到了两支军队,一支是长津湖上披风冒雪的冰血之师,一支是西秦之地骁勇善战的强悍之军,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哪些精神是跨越古今一直存在的?
观看视频《冰血长津湖》,阅读下面的材料,其中哪些地方与今天所学的诗歌相契合?它们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与精神?
材料一: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就算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 一位冰雕连战士的绝笔
材料二:
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无论在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明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无衣》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质血脉相承。材料一体现了英勇无畏、爱国精神;材料二体现了不惧困难、积极乐观。
师:这样的联系让老师不禁想象,高唱着《无衣》的这一群将士,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情景中,会是什么样的人?
(六)学以致用 微写作(10分钟)
1.根据下面提示,选择一个时代,以诗歌文本为依据,合理想象,写一段人物塑像。时间:5分钟。
提示:人物群像描写;可以从外貌特征、职业身份、生活环境、日常活动入手,注意突显时代特征。
在列强侵略,民族寻求自强的时代,他们是——
在军阀混战,人民争取解放的时代,他们是——
在灾疫无情,和平暗藏危机的时代,他们是——
在 的时代,他们是——
2.教师利用希沃白板传图功能,将学生作品拍照传送至多媒体屏幕展示。学生朗读作品,教师评价,总结人物精神。
【课件展示图片:戊戌六君子、五四青年、八路军、红军、边防战士、医护人员、奥运健将、长津湖剧照】
师总结:《无衣》全诗凝结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同仇敌忾的英勇无畏精神;不怕困难的协作友爱精神;上下同欲的爱国卫家精神。这些精神穿越古今,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体现着,当然,也包括在座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始终保持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记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