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18 22: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专题复习集
说明:以下专题笔记可供参考使用。专题内容须抽出时间熟悉,但考试时需灵活运用之。如需整理,请整理在书本封面和封底的背面,顺序是七上、七下、八上、八下、九上!
专题一 中国重要政治制度
一、中国重要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
2、封建中央集权制
形成——战国时期(韩非子、商鞅)
创立——秦朝(中央、地方)
巩固——西汉(政治、思想)
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军机处)
3、清朝前期——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4、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控;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主要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专制独裁。
五、古代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六、近代中国落伍的直接原因:①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制度和大兴文字狱);①闭关锁国。
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七、对古代选官制度(包括科举制)演变史的认识:①人才关系到社会发展;②选拔人才注意公平、公正;③注意德才兼备。
八、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
1、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周)
3、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秦汉)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隋唐)
6、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宋元)
7、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
九、相关认识
1、要与时俱进,不断制度创新;
2、政治制度的创新、改革和完善为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制度创新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3、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4、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的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反致落后。
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专题二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一、国家统一:
1)、古代中国封建大一统
1、 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有:秦、汉(西汉和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3、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
4、秦汉、隋唐、元明清是中国三大主要统一局面。
2)古代中国反抗侵略巩固边疆相关史实
1、古代:郑成功收复台湾
2、近代: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③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3)新中国国家统一
1、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台湾问题
(1)、古代、近代相关史实(七下P108)
(2)、三次分离两次回归:(八下P74)
(3)、当今问题形成原因:①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统一。
(4)、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①、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扰;②、台独势力的阻扰。
(5)、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实:达成“九二共识”;发表“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等。
(6)、我们对当今台湾问题的看法:
祖国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必将失败。我们将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同时,我们绝不允许“台独” 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7)、合理化建议:
①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②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经济差距;③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
4)、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二、民族关系
1、发展过程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 时期 。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朝 的统一。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 汉朝 时期
(5)多民族的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 七上P115)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 隋唐 时期
(7)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宋元 时期
(8)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清 时期
2、相关史实
⑴、西域都护的设置⑵、秦始皇修长城⑶、北魏孝文帝改革⑷、文成公主入藏⑸、岳飞抗金⑹、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⑺、清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3、新中国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
三、重要认识:
1、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祖国领土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关系重大;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
5、民族团结才能使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分裂不得人心,必将失败;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容破坏与挑战。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6、民族冲突甚至战争也是古代中国民族间交往的方式之一。国家分裂、民族冲突是中国历史发展暂时现象,是支流。
7、军事、法律手段是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有效方式;我们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8、对民族关系史的认识:
①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②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专题三 对外交往
一、古代对外交往
相关史实——1、汉代:(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
2、唐朝:(1)遣唐使访华(2)鉴真东渡(3)玄奘西行
3、明朝:郑和下西洋
4、清朝:(1)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2)闭关锁国政策
二、新中国对外交往
(一)相关史实
1、50年代:(1)、抗美援朝战争
2、70年代:(1)、重返联合国(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
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⑶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⑷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新中国外交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历程:努力打开局面——走向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
(三)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1、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新旧中国外交的启示.
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3、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4、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等。
(五)倡导积极对外交往的现实意义.
1、积极倡导开放交流、友好往来,相互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六)关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注意结合中国国情。
三、中美关系
(一)美国崛起
1、从“蚂蚁”到“大象”的相关史实:⑴、源自本土的两次扫除障碍的战争;
⑵、两次带来发展机遇的世界大战;⑶、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美国崛起的启示:
维护国家统一,才符合人民利益;重视科教;适时的调整(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制度创新)……
(二)中美关系
1、发展历程:敌对——合作——敌对——正常化——交流合作的扩大深入
2、相关史实:
敌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损害中国利益、扶蒋反共、发动朝鲜战争、阻扰台湾统一
合作:二战中共同抗击法西斯
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交流合作的扩大深入:2001年上海APEC会议
3、主要障碍——台湾问题(焦点问题)
4、如何认识中美关系?(八下笔记p49)
四、中日关系
(一)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友好交往——日本侵华——冷战对立——和平交往四个时期
1、古代史: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相关史实:①遣唐使访华②鉴真东渡
2、近代史:关系恶化(有何教训?)
相关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
3、建国后: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相关史实:1972年,中日建交。
(二)目前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1、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2、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3、否认、美化侵略历史问题;4、钓鱼岛归属问题等。
(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崛起的启示(九下P80)
(四)相关认识
1、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①、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相互理解尊重,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②、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③我们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们发展对外关系的的基础。
2、抗日战争启示:(关键词:团结 合作)
3、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见八上笔记P94
4、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的认识:(关键词: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五、中俄关系
1、概括中俄关系的发展
①古代多次战争冲突 ②近代敌对(主要是俄国侵略中国)
③现当代以友好交流合作为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频繁)
2、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
3、应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加强合作与交流,求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分歧。
专题四 中外科学技术(三次科技革命)
一、中国科技发展
1、古代辉煌(成就:四大发明)
教育创新:孔子创办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隋朝创办科举制(七下P20-21)
2、近代没落(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八股取士制度等)
3、现代奋起(成就:航天技术)
二、世界科技发展(欧美)
1、古代无名 2、近代领军(表现:两次科技革命)(重大成就… …)(原因探究… …)
3、现代精进(表现:第三次科技革命)(重大成就… …)
三、促进科技进步的因素:制度的领先、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三次科技革命
1、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九下P117)
2、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随着生产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3、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及启示。
①、促进科技进步的因素:制度的领先、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
④、我们要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⑤、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等
4、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②、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②、带来了经济全球化,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5、我国的对策:
①、解放思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②、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③、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④、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⑤、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6、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关系(见书本九上P115)
7、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完成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基础。
8、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鸦片战争的关系: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开拓中国市场,遭遇中国闭关政策,走私鸦片遭遇中国禁烟运动,因而发动鸦片战争。
专题五 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和谐社会的组成
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民本”思想)相关史实
1、 中国古代
1)孔子:仁 2)孟子: 民贵君轻 3)墨子: 兼爱、非攻 4)唐太宗:贞观之治
2、中国近现代
1)近代: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2)现代: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五四宪法》、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世界近现代史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中: 启蒙思想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4)罗斯福新政
三、(中国史)关注民生、“三农”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2、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三农问题(措施)(八下笔记P61)
3、孙、毛、邓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
4、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道理:(八下笔记P61启示)
5、世界史农业问题
①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 ②美国: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③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金点子:(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积极实施再就业培训,提高国民素质;(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人民生活和健康的需要。
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合理化建议:(八下笔记P61)
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1、史实填空——
①西方民主政治之源:雅典民主政治 ②资产阶级国家第一部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③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文献:《共产党宣言》
④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美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全国工业复兴法》等。
3、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4、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④五四运动
5、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
6、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7、民主法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民主法制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过来也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
五、建设和谐社会(世界)
1、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实践:见前二“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民本”思想)相关史实”
2、世界近现代史中建立和谐社会的运动和主张。(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3、构建和谐世界的体现:郑和下西洋
4、不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的事件:
人民公社化运动、列强侵华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等
5、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最高阶段。
6、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关键:关注民生。
7、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8、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9、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10、当今世界存在的威胁和平和稳定的因素?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恐怖主义等。
11、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加大防恐力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合作等
一、20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巨变(见八下扉页笔记)
事件 领袖 理论
第一次(醒过来)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第二次(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第三次(富起来) 改革开放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
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
四阶段:①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或北伐战争时期);②1927—1936年,十年内战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③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④1945—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三、认识(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民富国强。
四、国共合作
1、两次国共合作及成果: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重要成果——黄埔军校建立;
第二次合作:1937—1945年,重要成果——抗日战争胜利。
2、启示:
分则两伤,合则两利。两岸不同党派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再次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
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华民族由衰败转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为伟大复兴准备的基本条件: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3、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奋斗;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④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⑤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铸造民族辉煌。
专题七 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建设
一、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化
1、特点:思想文化变革——政治变革——经济变革
2、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新航路开辟、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相关笔记(八上P28)
2、对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帝国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4、启示: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③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的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三)中西近代化之路比较:
西方总体上是从思想文化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经济变革,而中国却是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两条近代化之路路径正好相反
(四)相关认识:
①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③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扫清了道路。
④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⑤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基础,近代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⑥实现近代化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专题八 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一、重要改革
1、中国史:
①商鞅变法;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忽必烈改制(改革);④洋务运动;⑤戊戌变法;⑥中国的土地改革;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⑧改革开放
2、外国史:
①雅典伯里克利改革;②日本大化改新;③俄国农奴制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⑤美国罗斯福新政;⑥列宁新经济政策; ⑦斯大林模式
二、改革归类(按性质划分)
1、奴隶主阶级性质改革:雅典伯里克利改革
2、地主阶级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改革);洋务运动;日本大化改新
3、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改革:中国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认识(启示)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改革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4、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进取;
5、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6、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专题九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及运动
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2、启蒙运动;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三、中国近代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的“师夷长技”思想 2、地主阶级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
3、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想 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民主科学”思想 6、毛泽东思想 7、邓小平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相继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思想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六、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成果 :我们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思想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七、反思近代以来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③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八、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九上P113)
九、思想解放运动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九上P115)
专题十 中国共产党会议
一、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遵义会议: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二、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会议:
(1)中共“八大”:大会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三、确定了领导核心的会议
(1)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四、确定指导思想(旗帜)的会议
(1)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专题十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世界格局的演变
格局名称 形成时间 主导力量
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 英法美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 美、苏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48) 苏联解体后 美、中、俄、日、西欧等
2、影响世界格局的主要事件
事件名称 时间 涉及国际组织
一战 1914-1918 同盟国、协约国
二战 1939-1945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同盟
苏联解体 1991 (此处不填)
3、国际关系变动中的主要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条约、协定
巴黎和会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华盛顿会议 1922-1923年 《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
雅尔塔会议 1945年 “雅尔塔协定”
二、知识补遗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 “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 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 (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
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专题十二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开始形成时期:16世纪-18世纪,标志性事件 新航路的开辟。      。
2、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 工业革命 的推动。
3、正式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4、经济全球化成为主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 的推动下。
二、结论与启示
1、现象:各国经济紧密联系。
2、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具体内容见课本。
3、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体内容见课本。
4、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九下P118)
5、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机遇?
①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相对稳定;③国内实行改革开放;④国内政治稳定;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⑥经济全球化等等。
6、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7、全球性问题及对策(九下P119、P121)
8、面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改革开放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④、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⑥、继续深化改革。
(以下仅供阅读,不需整理)
历史启示录
一、改革篇
1、史实:
中国改革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改革史:日本大化改新;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2、规律总结
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
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
⑵、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⑶、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⑤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革命篇
1、史实: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外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
2、启示:
①、落后野蛮的制度最终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必然会被推翻和粉碎。
⑤、国家独立和统一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前提和基础。
三、思想解放篇
1、史实:
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外国: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启示:
①、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思想解放推动政治运动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四、世界大战篇
1、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2、启示:
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③、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④、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⑤、战争客观上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五、科技革命篇
1、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2、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③、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如战争、环境、资源消耗、高科技犯罪。。。。。。。等消极影响。
④、青少年应该自觉履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国家民族振兴做贡献。
六、国家建设道路探索篇
1、史实: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成就
外国: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2、启示: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④、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七、经济全球化篇
1、史实: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20世纪经济全球化
2、启示:
①、科技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防范风险的能力。
八、政治多极化篇
1、史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多极化体系
2、启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理论,反对霸权主义,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努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