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第103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40X1.5=60分)
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2.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
A.《吉尔伽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金字塔
C.金字塔、泥板文书 D.《汉谟拉比法典》、泥板文书
3.在古希腊神话中,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如太阳神阿波罗每天准时生活,驾一次太阳车为人类提供光明。这体现了古希腊神话 ( )
A.宗教意识淡薄 B.具有人本色彩 C.注重物质生活 D.反对神灵崇拜
4.面对已经变得消极、懒散、贪婪的雅典人,苏格拉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要求人们进行自我反省,以此去治愈雅典的疾病。但最后被控告为“腐蚀青年”的罪名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这表明( )
A.苏格拉底理想化的追求 B.雅典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显露
C.雅典民主缺乏规范程序 D.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5.公元前432~429年,雅典法律规定:凡传授天文学知识和拒绝承认超自然力是犯罪行为。该法案通过后,普罗塔戈拉被告上法庭并被驱逐出雅典,而苏格拉底以“蛊惑青年罪”被判死刑。这主要表明当时雅典( )
A.陪审法庭审判结果存在不公 B.野心家企图谋求更多的权力
C.非理性精神能获得广泛认同 D.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城邦利益
6.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D.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7. 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D.庄园普通民众实现了基层自治
8.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单一,如印度和埃及主要种植棉花、东南亚出产橡胶和锡、古巴出产蔗糖等。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 C.殖民主义政策 D.工业革命
9. “西方资本主义对于现在不发达国家的入侵,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某些作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加速成熟·……把这些受害国家以前积累的和现时产生的剩余的一大部分掠走”,使其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这表明( )
A.西方侵略对不发达国家具有双重性 B.发展中国家面临渐趋严峻的挑战
C.落后国家应主动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D.西方殖民扩张加速东西方的差距
10.有学者统计列出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11. 15世纪中期前后,一股奢靡之风在意大利弥漫开来,教皇克雷芒五世继位时的贺宴花费了1.5万金币;在城市贫民极少吃肉的情况下,佛罗伦萨每年要消费掉4千头公牛与牛犊、6万头羊羔和绵羊、2万头山羊、3万头猪。当时这股“奢靡之风”出现的思想根源在于( )
A.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B.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C.智者运动的庸俗化 D.人文主义的极端化
12.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 )
A.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
C.不再认同基督教的权威 D.践行因信称义的主张
13.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14. 1500年到1650年间从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银多得令人咋舌,其中大部分又流向了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这一现象( )
A.加速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B.使美洲传统社会遭灭顶之灾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有利于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
15.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英国、法国
16.他“勇敢地将地球从宇宙中心处移出”,使之“降级”为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从而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失去了那种“狂妄自诩的优越位置”。据此可知,“他”的这一页献( )
A.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诞生 B.完善了自然科学的体系
C.使生物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D.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
17.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
A.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18.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19. 1825—183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838年末已经有了500英里的铁路:1844—1846年间、1862—1865年间又有两次“铁路热”。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材料反映( )
A.政府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 B.英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C.铁路成为城乡往来的主要工具 D.英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20.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节约法》,主要是大幅削减了联邦政府的总预算。总统有权决定今后的预算调整。削减份额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退伍军人,通过该法案缩减了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共5亿美元。由此可推知( )
A.国会对联邦政府的制约加强 B.美国对军队建设的力度减小
C.总统的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D.经济危机恶化趋势得以缓解
21.下表所示为某校科技协会在给学校做一次科普报告时整理的材料(部分)据此可知,他们报告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 事件
1831年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40年代 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69年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A.电力工业、石油化工的技术原理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
C.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 D.跨越国界线的科学技术交流浪潮
22.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79年非洲第一个政党——埃及祖国党成立时,响亮地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上述两个口号分别属于( )
A.自由主义、沙文主义 B.种族主义、爱国主义
C.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D.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23.据统计,1871~1914年间,法国有35种妇女报刊问世;1876年,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妇女会议;1878~1913年间,仅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的女权主义代表大会就有11次。法国女权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
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男女平等的实现
24.《共产党宣言》指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主要反映了( )
A.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重要使命 B.政治统治是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
C.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
25.学者郑昌发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6. “帝国主义战争客观上必然要空前加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要转变为各敌对阶级间的国内战争。战争的残酷教训……必然会把群众推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迫使他们跟着无产阶级走。”为此,俄国无产阶级( )
A.终结封建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7. 1919年美国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这句话反映出( )
①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优势地位
③摧毁了法西斯集团,人类迎来了和平与进步
④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被称为“亚洲的觉醒”,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其“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
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29.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1946年2月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废除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这反映了( )
A.中国借助治外法权存废之争进行主权宣示 B.二战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相互脱节
C.法国在华治外法权废止时间早于英美两国 D.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赢得了治外法权废止
30.下表为1960~1970年法国、西德、意大利和美国主要经济发展数据(单位:%)由此可以推断出( )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1970年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假设1948年为100)
法国 西德 意大利 美国 法国 西德 美国
+5.7 +4.4 +5.3 +4.3 +1.9 +6.5 -16.8
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西欧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西欧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
31. 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
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 B.集体农庄与正业化相适应
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
32.据下表信息我们可以认定( )
人教版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关税战、货币战,相继组成了一些经济集团,这种经济战就成为政治战以至军事战争(二战)的前奏
张继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而罗斯福声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
A.罗斯福应对二战的爆发承担责任 B.罗斯福新政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特朗普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D.罗斯福企图通过货币战应对经济危机
33. 1943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报告中称,在乌拉尔地区的一位农民说:“美国和英国要求苏联解散集体农庄并且为军队佩戴肩章。如果苏联完成了这些要求,那么美国和英国将帮助苏联打败德国人”。而且农民关于解散集体农庄的说法一天之内在该农庄就被转达了30多次,在后来的日子被传播的次数更是不断增加。材料说明( )
A.政府与农民对集体农庄看法趋于一致 B.农民对改革集体农庄制度的深切期盼
C.战争促使苏联有了体制变动的可能性 D.外界干预是促成农庄解散的主要动力
34. 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 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
C.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 D.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
35.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局面的形成
C.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 D.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36.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主要经济体的GDP(单位:亿美元)材料主要说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B.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迟缓
C.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在加快 D.世界政治格局实现多极化
37.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定。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共同问题 B.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缔约国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 D.发达国家大国责任的凸显
38.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
39.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0.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 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来
二、主观题(41题28分,42题12分,共计40分)
41.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描述材料一中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后果。(4分)
(2)20世纪30—40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根据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下面三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12分)
材料二
(3)有学者认为,两极体制既导致全球的动荡和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解体方式也与以往的国际格局不同。结合所学,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冷战的起源:大国对抗》、《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冷战年代的危机和冲突》、《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冷战启示录》、《冷战的历史遗产》等。这些书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冷战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的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自拟一个书名或直接采用材料中已有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5CBBAC
6-10DCCAA
11-15DBCDA
16-20DADBC
21-25BCCAC
26-30BADAD
31-35CDBCD
36-40CABAB
41.(1)历史现象:“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建立。
后果: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材料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随后英、法、中国等国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正式形成。
材料四:雅尔塔会议的召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商讨战后对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以及主要战犯处置、战后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等问题,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材料五:二战后德国走向分裂;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之后不久,苏联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美国、英国、法国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从此,德国走向分裂。(任选一则即可)
(3)观点:赞成“两极格局体制导致全球的动荡与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观点;
论述: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建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进行争霸,导致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敢首先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总结:美苏两级格局虽然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42.书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论证: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大国从盟友转变为对手,逐渐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国际关系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程度: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分裂,比如德国和朝鲜;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引发了朝鮮战争和越南故争。
但是,在近半个世纪里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面对冷战和两极格局,一些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多极化趋势也在不断地发展。
总而言之,冷战对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